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胰腺导管乳头黏液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是胰管内来源的肿瘤,由日本Ohhashi等于1982年首先报道,随后陆续有一些文献出现,但命名上未统一,较常用的有导管乳头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等。1996年WHO将胰腺囊性产粘蛋白肿瘤分为两类:胰腺导管乳头黏液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tumor,IPMT)和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cystictumor)。2000年,WHO将IPMT修正为IPMN。

  • 标签: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胰腺囊性 黏液瘤 NEOPLASM 黏液性囊腺瘤 产粘蛋白肿瘤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乳头黏液性肿瘤(IPMN)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恶变潜能,临床医生开始重视对IPMN的研究。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及指南,对IPMN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学及组织学特征、肿瘤起源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随访做一综述,目的在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以期指导今后的临床诊疗。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胰腺导管乳头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管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增生的腺瘤。根据病变位置可分为主胰管型IPMN(MD-IPMN)、分支型IPMN(BD-IPMN)及混合型IPMN(MT-IPMN)。MD-IPMN和MT-IPMN的恶变率高于BD-IPMN。诊断IPMN的方法较多,包括B超、CT、MRI、EUS、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及组织活检等。临床上MD-IPMN及MT-IPMN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BD-IPMN是否行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从IPMN的分子病因学、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分型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检查 治疗 争议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乳头黏液瘤(IPMN)是发生率较低的一种胰腺囊性肿瘤,在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下,IPMN诊断率有明显提升。超声内镜对IPMN的敏感度较高,能够较好的进行病变检查。其中,CT和MRI可以发现胰腺囊性病变,MR弥散加权成像可以确定不同类型IPMN。本文主要对不同影像学技术检查IPMN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影像学诊断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机器人下胰腺导管乳头黏液腺瘤原位切除联合主胰管架桥修复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进行机器人下胰腺导管乳头黏液腺瘤原位切除联合主胰管架桥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镜下操作时间135 min,术中出血量约50 ml,术后6 d带引流管出院,术后18 d左右拔除引流管。术后病理考虑为导管乳头黏液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论原位切除联合主胰管架桥修复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和外科理念,在功能脏器保护的同时更注意生理解剖完整性的保护,通过主胰管架桥修复为核心技术的胰腺整形修复术还原人体正常解剖结构,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机器人手术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 原位切除 主胰管架桥修复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乳头黏液瘤(BD-IPMN)的检出率显著增加,但由于该肿瘤具有低恶变潜能,因此成为了胰腺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已颁布了多个不同版本的BD-IPMN诊疗指南,从较为激进的手术治疗到趋于定期随访的非手术治疗,但在外科切除和随访之间的争议仍不断。笔者根据最新指南和临床研究进展,从该疾病的手术治疗和随访等方面总结不同指南之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规范诊疗方案。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诊治指南 手术随访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40例经外科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乳头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浸润性IPMN 26例,浸润性IPMN 14例。浸润性组患者CA19-9>37U/ml 7例,CEA>3.4 ng/ml 6例,肿瘤长径>3 cm 10例,胰管直径>5 mm 11例,增强CT可见壁结节10例,均显著多于非浸润性组的2例,1例,3例,5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指标均有助于鉴别IPMN的良恶性。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异位胰腺合并导管乳头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入院,超声内镜穿刺病理提示胃黏膜慢性炎症并少许胰腺组织,予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胃壁异位胰腺合并导管乳头黏液性肿瘤。发生于胃壁的异位胰腺合并导管乳头黏液性肿瘤极为罕见,针对性的检查和相对丰富的腹部外科诊疗经验对于诊治此类疾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导管乳头黏液性肿瘤(IPMN-B)的临床病理特征、外科诊疗方式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IPMN-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中位年龄57岁。结果临床表现以黄疸(11例)、上腹部疼痛(12例)和高热寒战(4例)为主;合并胆管结石14例,合并肝脏萎缩2例;肿瘤大小为(2.6±0.7)cm。16例患者病理诊断均为IPMN-B,癌变11例,其中浸润癌5例(神经浸润4例),无脉管浸润;无浸润6例。16例患者病理类型中,胰胆管型8例,胃型5例,肠型2例,嗜酸细胞型1例。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异常12例,胆红素升高9例,糖类抗原199升高8例,癌胚抗原升高4例;影像学检查可见胆管内肿物9例,胆管扩张14例。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肝左外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1例,胆管肿物切除+胆肠吻合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均可达到根治性切除。15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死亡4例。患者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为31个月(95% CI为23~39个月),1、2、3年复发率分别为6.7%、40.0%和73.3%,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5个月(95% CI为23~47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0%和53.3%。结论IPMN-B是一种罕见的胆道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困难,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较好。

  • 标签: 胆道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导管黏液乳头瘤(IPMT)的临床表现,提高对IPMT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3月至2008年9月间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49例IPM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比较分析良性、交界性、恶性IPMT的临床表现。结果49例IPMT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11)岁。良性19例,交界性9例,恶性21例。3类IPMT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烟酒史、胰腺炎发作史、糖尿病病史,是否存在腹痛、腰背部放射痛、腹胀、腹泻、消瘦等症状,血CEA、AST、ALT水平,肿瘤位置及肿瘤分型上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黄疸、术前CA19-9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肿瘤直径、主胰管直径、囊性肿瘤内是否存在隔膜、附壁结节的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IPMT术后5年有1例病死,1例复发;交界性和良性IPMT有1例复发,1例因其他疾病病死。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IPMT临床特征存在一些差异,需综合判断进行鉴别。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症状和体征 放射学 外科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导管乳头肿瘤(ITPN)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胰腺导管乳头肿瘤进行影像学、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胰腺导管乳头肿瘤表现为扩张的导管无粘液分泌的息肉状/结节状肿物;显微镜下可见管状乳头结构、背靠背小管呈腺泡样形态,核中—重度异型;粉刺癌样坏死、极个别导管有粘液样分泌物。免疫组化CK7、CK19(+),MUC5AC、MUC2、Syn、CgA(—),KI67阳性率25%,PAS染色阴性。结论ITPN是一类有别于胰腺导管乳头粘液性肿瘤的胰腺导管病变,确定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胰腺导管 乳头状肿瘤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乳腺导管乳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取2012年1月—2016年11月白银地区来我院就诊乳腺疾病检出的604例乳腺导管乳头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简要回顾与分析。结果本组患者64.1%不伴非典型增生,35.9%伴非典型增生(P<0.05)。伴非典型增生患者乳房存在肿物、乳头溢液情况、肿瘤类型、肿瘤大小与不伴非典型增生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测乳腺导管乳头瘤术后复发情况主要观察非典型增生情况。

  • 标签: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非典型增生 病理研究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乳头黏液瘤(IPMN)是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目前临床上诊断IPMN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近年研究发现影像学联合胰液检查可以极大提高恶性IPMN的检出率。本文就胰液检查在IPMN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恶性IPMN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胰液 鉴别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报告1例胰腺导管乳头黏液性肿瘤(IPMN)并胰腺分裂症(PD)患者。患者为老年男性,反复胰腺炎发作,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现,再次发作时影像学检查示PD、胰头囊性病变、胰管扩张、钙化等,被误诊为PD合并假性囊肿,进一步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提示IPMN合并PD可能,内镜下行主胰管括约肌切开+十二指肠副乳头括约肌切开+胰管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1年后再发胰腺炎,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后未再发作。

  • 标签: 胰腺分裂症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胰腺炎,慢性 胰腺炎,急性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导管乳头黏液瘤(IPMN)的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影像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N的CT特征.结果混合型IPMN4例,胰头3例,胰尾1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不均匀强化;主胰管型IPMN2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结节;分支胰管型IPMN1例,位于胰头,表现为类圆形囊性肿块伴壁结节.病理诊断恶性2例,良性5例.结论胰腺导管乳头黏液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临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胰腺 黏液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对胰腺导管乳头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术前病理分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8—2018年间62例术前接受内镜超声检查评估IPMN病理类型且术后病理明确为胰腺IPMN的患者资料。探究区分低度异型增生(low grade dysplasia,LGD)、高度异型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a,HGD)和侵袭性癌(invasive cancer,IC)的内镜超声征象,并利用逻辑回归模型制定基于内镜超声特征的评分系统用于IPMN病理类型的术前评估。结果在62例患者中,15例(24.2%)病理为LGD,20例(32.3%)为HGD,27例(43.5%)为IC。单因素分析显示附壁结节大小和主胰管宽度是预测IPMN病理类型的因素。附壁结节大小每增加1 mm,病理分级增加的风险就增加8%。多因素分析显示,仅附壁结节≥5 mm(OR= 7.31,95%CI:2.49~21.40,P<0.001)具有区分LGD、HGD和IC三者的效能。将附壁结节≥5 mm赋2分,主胰管宽度≥10 mm和<5 mm的附壁结节分别赋1分,形成内镜超声评分系统。结果显示,该评分系统区分良恶性IPMN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0.867和0.867。结论术前内镜超声有助于区分IPMN的病理类型,附壁结节大小和主胰管宽度是区别良恶性IPMN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腔内超声检查 胰腺导管内肿瘤 附壁结节 主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