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学生习惯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浅谈一年级学生习惯培养策略

梁梅芳

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小学,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能促使学生个体更好地发展,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一年级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年级班主任除了做好教学工作以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因为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半功倍,难以奏效。因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一年级学生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认真书写,与人合作,主动完成作业,自查自改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鉴于此,本文对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培养;有效策略

  1. 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1、学生发展的需求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对于刚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跨入紧张充实有压力的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他们对小学的生活既憧憬又焦虑,他们很想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又因为强规则意识和自制力不强总免不了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育要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要发展的目标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发展阶段,不同的学生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我国至圣先师孔子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生活方面,需要完善自己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现代社会现状的需求

从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教师都能意识到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然而在物质条件极其丰富的现状下,大多数子女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家中长辈的过度关注,致使他们成为了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小学生们逐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有的小学生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东西一边做作业;有的小学生做作业还要和家中的长辈讲条件;有的小学生把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扔给父母或者托管老师帮忙做。大多数父母则太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课堂测验,生字听写的分数,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线教师们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本质则是在一定社会或阶段的政治思想指导下,使受教育者养成和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基本的生活能力。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1. 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1、树立榜样,示范孩子的好习惯。

刚刚进人小学的学生,他们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距,所以如果想要靠他们自主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所以说,为了能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应当树立榜样。小学生年龄小,因此他们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当看到老师或者家长怎么做的时候,他们也会进行相对应的模仿。也就是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学生的榜样能够做到用好的习惯行为去生活和学习,那么学生必然也能够接受到榜样的力量,去进行习惯的培养。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样用榜样的精神去激励小学生呢?

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家庭中家长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我们在树立榜样的时候,一定要让老师和家长同时树立。一方面老师在学校带领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说不迟到旱退、上课认真地进行教学和讲解,不做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认真书写每一个字等等。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养成。另一方面,学生在家的时候,家长也需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比如说旱上起床的时候不拖拉、饭前便后要洗手、晚上不熬夜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跟随家长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

2、共同约定,唤醒孩子的好习惯

课堂纪律是学习氛围构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能够让学生保持对新知识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果,更能够渗透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一年级新生的行为特点,采用共同约定的方法规范课堂纪律。

例如,教师可以在新学期伊始跟孩子们说:“为了大家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开心度过每一节课,我们要怎样做呢?”让孩子们头脑风暴制定出大家都能遵守的课堂规则,并把这些规则记录下来形成“我们的约定”每个孩子都签名后粘贴在教室里,由于这些规则都是老师和孩子共同制定的孩子们也乐于遵守。如果遇到没有遵守约定的情况老师只是提醒孩子“按照我们的约定,应该怎么做比较好?”让孩子在反思中提高规则意识,规范自我行为。当孩子改正了不良行为老师可以说“谢谢你遵守我们的约定”,肯定学生认真听讲、配合教师的行为,让学生在认可中提升自我。

3、借助儿歌,训练孩子的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说教效果不佳。由于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上课铃声响时,学生会在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念:“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书本摆放好,静等把课上……”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马上坐好,准备上课。平时排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排起队来快、齐、静……”在课中如果发现学生坐姿不对,注意力不集中,又可以用下面的儿歌进行诱导:头正身直,(生)脚放平,(师)小眼睛,(生)看黑板,(师)小耳朵,(生)专心听......这种形式,儿童乐于接受,而且容易产生群体影响的效应。符合小学生心、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让学生诵读,使他们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井然有序。

4、善用鼓励,确认孩子的好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最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一分钟前因做错事挨了批评愁眉不展耷拉着脸,一分钟后找到适当的机会表扬他,他立马就会喜笑颜开。"你坐得真端正"、"你站得像小松树"、"你发言时声音真响亮"、"你听讲真专注"、"你的字写得太漂亮了!"这样,一句句赞美让孩子们的小脸笑开了花儿,同时也无形中让他们养成了更多的好习惯。

5.借助评价,激励孩子的好习惯。

孩子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要想让孩子们形成好的习惯只靠老师的提醒、教育也是不够的,因此,建立一个与其学习、生活等习惯挂钩的评价制度非常重要。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上课的时候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评价,课堂上表现好的小组加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每个成员发一枚印有行知小学校徽的行知币。这样,既避免了对后进生的不公平,也通过小组的良性竞争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比如说当上课铃声响后教室里很吵闹,哪一个组相对安静一些,只需要在组号下面划一颗"星"全班就立马安静下来了;回答问题最积极、听讲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火车"时反应最快读得最好......这些都可以给小组加"星",一节课后得"星"最多的小组就可以每天发一枚行知币。再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内容都与发行知币挂钩,比如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课间文明活动、站队秩序、听写100分、作业得3颗"星"、写字姿势、吃饭不挑食、体育锻炼积极、教室内卫生保洁等,凡是以上方面表现特别好均可以得到一枚行知币,集齐十枚行知币就可以换一颗"星"上墙。这种兑奖制度持之以恒,一个星期一公布评价栏上星的颗数,评出班级之"星"。孩子们非常在意自己得"星"的颗数,每天都会数数自己得了几颗"星"。虽说只一枚小小的行知币,但这种方式却能激励孩子不断努力收获更多的好习惯。

结语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进入到正式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起点,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提高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性十分重要。小学班主任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习惯,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严格要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于乐.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养成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8,(10):204.

[2]张红.浅谈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智慧,2018,(2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