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研组“协同作业”的构建与运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基于教研组“协同作业”的构建与运行

董林峰

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小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1200

作者姓名:董林峰,出生年月:1982年1月,民族:汉族,性别:男,学历:大学本科,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小学,单位省市:浙江省杭州市,单位邮编:311200,户籍所在地省市:浙江省杭州市

内容摘要】本文对农村小学学科质量处于瓶颈期的学校有见解与启发的作用,基于教研组“协同作业”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我们从“现状与“教研组协同作业的提出、内涵的解读、机制的重构、时间运作、实施成效”等方面进行探索,致力于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推广与分享,是撰写本文的初衷。

关键词】教研组 协同 作业 交流 推广

我们的思考:现状与“教研组协同作业”的提出

一、审视:作业的现状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提升质量,常规的落实是必经之路,作业作为常规中“备课、上课、作业、辅差”中显性环节,在常规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从宏观上监控与微观上呈现都并不乐观:

1、现状一——作业本使用参差不齐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现在第二学段数学的配套作业本有3本:《导学作业A》、《导学作业B》、《课堂作业本》,我们对第二学段数学教师对这些《作业本》的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作业本

调查内容

《导学作业A

《导学作业B

《课堂作业本》

题目使用率

33.3%

62.6%

100%

使用完整度

基本不用

只做达标版块

全做

原因

不习惯导学模式

我挑战与我登峰太难

难度适中

2、现状二——作业布置过于绝对化

作业的布置过于简单化,机械化,绝对化。比如《课堂作业本》完成第5页,那么不管哪位学生作业本的所有题目都必须完成、必须订正。像《导学作业B》只规定做我达标的版块,就算学生自己做了后面的版块,教师也不做批改。《导学作业A》的预习根本不用,主要是因为旧模式省心,新范式费劲。

3、现状三——作业量过大而潦草化

由于老师使用传统的讲授式模式,课堂效率低下,一堂课下来只能把书中的例题与做一做解决,所以把《导学作业A》、《导学作业B》、《课堂作业本》都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庞大的作业量是学生对待作业越来越潦草,书写模糊、正确率低下。老师们也非常辛苦,两个班数学的老师更是如此,一个班每天2刀《作业本》,两个班4刀作业的批改量与复批量,着实使老师成了批改作业的机器,每本作业一扫而过,钩打成直线,等级日期龙飞凤舞,着实成为学生端正书写的反面教材。

4、现状四——作业分析讲评模糊化

本校第二学段的数学教师对待《作业本》的分析讲评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有的错题只要有错,每道题目均大面积的全班讲解。第二种情况是基本凭批改的大致印象,心中缺少对题目的错误率进行统计分析,所以最后导致分析讲评作业时模糊化,到底那些题目需要老师的讲评,哪些学生能自主订正,缺少一种明确的界定标准。

二指向:基于教研组的协同作业的提出

对于作业的应用这一永恒的教学命题,发展至今在设计上经过几轮的变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种种弊端:作业本使用参差不齐、作业布置过于绝对化、作业量过大而潦草化、作业分析讲评模糊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观念的转变和应用经验的习得。

我们的理念:“教研组协同作业”的内涵解读

一、“教研组协同作业”的概念内涵

广义的作业是指为完成生产﹑学习﹑军事训练等任务而布置的活动,《作业本》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学生的练习本和通常辅助教材的练习册,我们所指的《作业本》是指第二学段学生每人都有的配套的3本,即《导学作业A》、《导学作业B》、《课堂作业本》的有效应用,基于前面两本作业本是在萧山区大力推广预学后教教学新范式的产物,所以学校教研组首先要引领导学模式的课堂,把前面两本作业本的应用实践定位为课内作业,在一堂课内完成,让教研组内的老师通过教研课实现这一目标,而《课堂作业本》定位为课外作业。通过教研组的沙龙活动交流各个作业本的使用经验,形成教研组内的共识。

二、“教研组协同作业”构成要素



1、介入。基于教研组的《作业本》有效应用是以教师的充分参与和介入为条件的。只有通过教师积极参与《作业本》有效应用的学习、《作业本》有效应用的备课、《作业本》有效应用的反思,才能形成组内共识,而参与几率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有效应用成效的大小。

2、引领。以教研活动为突破口为我们打破封闭的规范,尝试课内作业课内做高效课堂,以成功的课例促使教师模仿,逐步改变作业必须在课外完成的局面,把《导学作业A》与《导学作业B》有效的使用起来。

3、分享。我们认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教研氛围,教师在知识信息上充分交流分享,在思维、观念、态度方面互相促进和影响,使大家能扬长补短,在共享的原则下得到可持续发展。

4、推广。收集各种教研组内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收集优秀导学模式的课例集,收集教研组内各类作业本有效应用的经验,形成文稿进行推广,让不同教研组的老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5、监督。建议学校教导处组织教研组进行《作业本》的专项检查,从学生书写、教师批改等角度,分阶段检查每位学生的作业本,监督组内教师对这3本作业本的使用批改情况。

6、反馈。对每一个阶段的监督检查都要进行反馈,形成《作业本评展活动》的观点报告,通过工作QQ群,教研组沙龙,教师会等多种途径进行反馈,促进教师形成3本作业本的使用常规。


三、“教研组协同作业”的实施原理

1、主体性原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应用《作业本》时,应当考虑学生已有的学力水平,照顾学生的差异,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品尝到学习的成果,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

2、实践性原理。以教研组活动来引领整个教研组的参与,由点及面,让全体老师体会到3本作业本有效应用的优势,通过教研组备课、经验分享等活动,统一教师的思想,步调一致,形成共识,再推广到常态课堂。

3、过程性原理。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肯定在不断地改变、完善,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评价,而应该注重过程,在经历中反思教育的遗憾,寻找教育的智慧,让过程更加完美。


(一)“教研组协同作业”的参与机制

1领导行为激励:赢得教师信任与支持,成为教师参与的动力

我们认为,一个好的领头人能给教师们带来信心和力量,激励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种影响力,有权力性和非权力性因素,包括领经历、技能等方面,而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是产生激励效应的重要方面。

2制度规范施压:规约教师的行走方向,成为教师参与的牵引力

教师有了参与“教研组协同作业”的动力,我们再施以刚性的制度规约,赋予每位参与教师的责任,我们出台了课题组成员的每天的“八个一点”。

(二)“教研组协同作业”的合作机制

1制定协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目标的制定,是教师协作的前提。有了共同的目标,才会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利益,并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高于个人利益之上。目标相同,才能产生合力。我校“教研组协同作业”的发展目标是:物质打基础,制度添内力,合作铸品牌,活动创特色。数学教研组率先打造协同作业的品牌。

2制定合理的合作制度

制度是在学校大的制度框架下产生的,所以根据我校情况,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以教代会的形式来共同制定合作的具体奖罚制度。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自觉地按照所制定的制度去执行,否则将会遭到部分教师的排斥。

3构建和谐的竞争机制

老师之间的竞争只是手段,共同成长才是目的。要引导教师进行和谐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使竞争的双方、多方的经验得以互补,以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坚决杜绝恶性竞争。为促进教师有效地合作,合理地竞争,我们积极地为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尽量减少来自学校行政方面的硬性规定,不使合作与竞争成为教师的负担和压

参考文献

1.《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邵汉民.《萧山区小学数学高段预习单》

3.孙姗姗;以学定教,以生为本——让课堂教学“回家”[J];新课程(上);2012年05期

4.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5.何孔标:《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共5页(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