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构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基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构想

贺超宏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610043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就凸显出来。学校承担着专业的教育任务,但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因此家庭教育在整个成人教育中举足轻重。社会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向,社会的教育对每个青年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社会教育的参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总要求。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合作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现代化教育构成呈现多元化已是必然趋势。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合作尤为必然和突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项全民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如何实施,值得深思。

一、认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指由专人承担,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保证对青年一代教育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学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生活形式。每个人幼年至整个青年时期都将于学校度过,在此期间,初步形成自我。

但是,一个人最高的教育环境并非学校。家庭是每个人就读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会给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家庭环境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少年儿童发展差异。

而社会,无疑是少年儿童真正成长的基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即社会。从人类生理习性而言,加入人群能够满足社会交往需求、心理需求,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每个人少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交往由家庭、学校扩大到社会,不可逆转。

充分认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成为必然,是最大程度实现学生德育培育设想的最佳选项。但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较为棘手的问题也横亘在我们之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又应当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目前工作中的困难

就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价值观等工作之外,还需要指导家庭教育、联合社会教育,共同完成德育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1、对家长指导工作的思考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体现对学生德育培育的工作者,无疑是专业的,而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却不一定懂教育,甚至是不具备正确的教育意识。

案例:假期结束,小明母亲来校交谈,言语中反复强调一点,孩子在家不听她安排,管束不了孩子。希望老师可以代管。该生在班级里,不突出也不调皮,不爱问问题,平时表现也还一般,便没太注意。在学习上,也就没什么与他母亲交谈的。小明的父母都没有读过书,平时也无法辅导孩子学习,连她自己也一再在孩子面前强调父母无法给予帮助,只能自己多努力,多做点题,好好学习。

反思:每当听到此类话语,内心无奈之感尤甚。唠叨式的教育无疑是在反向教育孩子,没有下意识在意孩子的教育,与时俱进的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便是教育工作者们要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引导孩子。

俗语有曰“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为何亲子之间比陌生人还陌生?这是家庭教育的教育的缺失,家长的自我学习,家长的自我提升,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教育工作者们既要教育学生,更要通过读书会、家庭讲座,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措施给予家长家庭教育如何开展。

2、社会教育又该如何联合

(1)引进来。引进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机构,借助第三方教育力量对学生实施精准教育;引进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借助活动发展学生的德育情操;引进教育专家,借助教育讲座洗涤学生的身心。

(2)走出去。走进田野,走进名胜古迹,走进社区,走进公检法,走进单位公司。通过不同的研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心,唤醒学生的心。

三、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

1、设置家长委员会,适当开展家长课堂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少年儿童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基础形式。应该具备以下内容:

(1)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必备素养,指导家长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并传播。

(2)培养少年儿童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少年儿童相关生活体验,感受生命、珍惜生命、真爱生命、尊重生命,并且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是吃苦耐劳的典范。指导家长重视并学会科学安排少年儿童的生活,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独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正确面对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挫折;

(4)培养少年儿童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让少年儿童了解家庭收支状况,适当参与家庭财产预算,引导少年儿童正确合理使用零花钱,不盲目攀比,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

(5)重视并正确引导青春期“叛逆”行为。这一时期是指介乎于少年儿童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伪成熟”状态,家长和孩子意见相左差距较大时,家长误认为孩子故意为之,孩子认为家长有意为难,故而称之为“叛逆”。指导家长正确认知少年儿童的青春期,并了解相关少年儿童发展特征,以及调整方式;同时引导少年儿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完成自我情绪管理,克服各种可能产生的青春期心理障碍。

(6)适当地对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打破家长对性教育的传统观念,科学地有效地开展性教育,指导家长了解如何对少年儿童适度的性教育;科学地指导少年儿童与异性接触交往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对异性的尊重;科学地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性道德教育。恰到好处地把握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状态。

2、积极开展互访活动,实现家校互通

(1)开展互访活动,探寻学校、家庭、学生之间有效解决办法,给予学生教育最大的支持。

(2)探索互联网,实现实时沟通。通过QQ、微信群等相关工具,以及学校官方微博、网站、微信,发放校刊、工作简报等,给家长提供相关家庭教育信息及家庭教育经验,同时方便沟通交流学习等。

(3)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家长指导能力。开展选课走班制,这一改革要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情况,换言之,即生涯规划。这无疑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一场“战争”。因此,指导家长科学选课,理性规划,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积极指导,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3、引进来、走出去,联合社会教育力量

(1)联合社区,建立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走出去,把那些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基地。如工厂、企业、敬老院、农家田园等,这些单位都是教育学生的好教材、活教材。依托单位建立起长久的、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

某区某校,每年芒种时节,依次带领学生外出某农家田园,自力更生,让学生学习种植蔬菜,并在丰收时节,供应食堂给学生就餐,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成果,丰收的喜悦。

(2)聘请校外教育专家,开办家长课堂。就近,或者一些重点单位中,经过同意聘请校外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学生或者家长为主均可)。

总之,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密切联系家长及家庭教育,同时争取一切可行的社会教育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培养设想,我们任重道远,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