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研学旅行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探索

高燕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镇茶店小学校 628400 摘要 :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在 多元智能理论支撑下,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了强化了实践能力, 锻 造了 健康的心理,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对小学生 行知世界,助力健康 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学旅行,小学生,健康成长 实践探索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国际上统称探究式学习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即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结合国际上“探究性学习”的先进理念、方法、模式,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2016年4月,刘延东副总理在驻日使馆“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及其对我的启示和相关建议”上作出批示,指出“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方向,对于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研学旅行遵循了教育规律,把学习与旅行实践相结合,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统一,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动手、动脑、动口,出点力、流点汗、经风雨、见世面。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曾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这就为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立体式学习”提供了依据和规范。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包括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 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与自然探索智能等八种智能。每个人的智能是其中多种智能的组合,但每个人在多种智能的拥有上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智能,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发展成各具个性与特长的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教育应致力于全面发展,不仅要设置丰富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让孩子自由探索和运作。多元智能理论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理论支撑。

随着疫情态势逐渐好转,研学旅游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两会代表也对研学旅游的标准化及特色化提出了新的发展建议,研学旅游开始蓄势复苏。

在精确评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研究与实践,认为研学旅行是对小学生行知世界,助力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能力在研学旅行中强化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通过开展研学旅行,促使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与同伴相处的真实机会,过一种真实的集体生活,让眼、耳、鼻、手、脚、脑 “动”起来,强化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的实践能力。为了让他们遵守交通法规,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研学旅行活动,让他们认识“红绿灯”、交通岗亭,带领学生到繁华地带看交通警察怎么指挥交通,亲身体检在车水马龙、人流混杂的马路上如何顺利通过。他们学到了很多交通知识,认识了很多交通标志,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强化了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开展的《自已动手,丰衣足食》一日研学旅行,通过集体食宿让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学会独立自强,提升他们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红军渡口有课堂,西武当山红歌响》研学活动,教育学生向英雄致敬,用红军精神自勉。在《雏鹰争章》研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理章”、“自护章”、“劳动章”。他们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展示中体验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失败与成功,在一个个实践的小岗位上收获着进步的硕果。
二、健康的心理在研学旅行中锻造

“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我们深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让孩子一次次体验成功与失败,才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健康的心理。

(一)超市购物与学科教学结合

小学一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购物的经历,他们不知道怎么选物、付款,连最起码的语言交流也没有,在超市购物研学中,我们告诉学生对售货员阿姨要有礼貌,怎样选物、付款。在无声地教育学生怎么交往,尽管有些学生第一次不能顺利的购物成功,要么选错了物品,要么算错了金额,要么忘记了找零,要么不能正确读出商品的价格,但经过一两次的实践体验后学生们基本能独立购买一件东西了,受到售货员的鼓掌,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

  1. 最美的课堂在路上

实践是最美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我们以“书写人生”的办学目标为抓手,开展“大美墨韵-悠游寻乐书岩”研学旅行。整个岩洞被石刻书法填充得饱满而宏大,构成了一幅书法文化画卷,成为国内罕见的书法石刻宝库。诵读创建者贾儒珍兴办“义学”的故事,传说余韵绵长,细品其“务求子孙贤达,各尽孝悌之道,敦伦重礼”的办学愿景,根植“极重师道,聘师不分亲疏,任人唯贤”先哲思想。赏析先贤的书法作品,体悟他们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同时,研学旅行中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做到冷静思考,积极处理,并以豁达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的结果,降低学生对幸福和满足的阈限值,做到能够体会其中的小幸福、小快乐,保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乐观积极的良好心态。

(三)情意自然教育,让爱流动

教育不是知识的填充,而是快乐心领神会。喜庆节日时,最能感受亲情、友情,最能感受祖国的巨大变化。我们带学生到亭子湖水利工程,梨文化博览园,药博园开展研学旅行,在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领略到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这种集自然教育、耕读文化,科普基地,校外课堂、有机农业为一体的自然生态体验,与自然建立连接,培养意志坚定,精神富足的孩子,并滋养他们的心灵。

三、良好的道德在研学旅行中形成

赫尔巴特(J.F.Herbart)提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研学旅行也不例外,它是把学生在学校教育背景中习得的社会道德认知,通过现场实景性体验,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学习形式,充实了传统道德教育中实践体验这个短板。

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说教能奏效的,需要在生活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人和事,往往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别人说上千万遍,也抵不上自己亲自做一遍。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的、最真挚的也是最难忘的。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可是人们却不注意爱护,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我们组织学生到湿地公园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研学旅行,告诉学生爱绿、护绿。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印象”研学旅行,赴川陕省苍溪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为健在的老红军、老英雄献爱心,为他们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将枯燥的道德要求,变成无形的渗透和正向的激励,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研学旅行充分让小学生感受到“行走的力量”,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课堂的延伸,更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我们着眼乡土、乡情,对开展研学旅行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促进了小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