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清单进行教学精细化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1

运用清单进行教学精细化管理

田冬梅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金海实验学校 427000

摘要:使用清单进行教学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目的是提高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要想保证使用清单进行教学精细化管理顺利实施,学校从高、中层领导到每个教职工,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用实际行动创设条件,创新工作方法,细致有效的使用清单进行教学管理。只有将每一个细节做到位,才能将教学管理质量提升。

关键词:清单;教学;精细化管理

引言:运用清单进行精细化管理,简单来讲就是将学校所有的教学事务在坚持人性的原则上进行有理念,有过程,有标准,有反馈,有时间的管理清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的所有人员首先要角色转换,从先理后管的角度分析具体事情。清单教学管理是在问题管理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它能够将问题有效分析,并且针对问题的特性制定有效的改革措施。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很清楚管理的目的,管理的原因和管理的效果。 

  1. 尝试角色转换,采用先理后管的方法 

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教育也在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经从量变达到了质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角色也在进行悄悄转换。管理其实是三分管七分理,学校工作繁综复杂,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着其他很多问题的发生。管理者首先要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然后解决工作中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比如行政管理人员在制定工作计划时 应当围绕着教学管理方面,后勤保障方面,校园安全方面以及党建方面进行,将工作思路确定之后再细化每一个工作环节,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确保所有的教职工同心协力,共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管理者还要将清单变成立体的任务,通过不同方面全力保障工作的有效实施。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一般都是通过开会,讲方案,绩效评估来达到管理的目的,这样的方法不仅浪费人力和精力,管理效果也不理想。而通过清单进行精细化管理时,管理者可以打破部门之间的隔阂,让各个部门之间共同协作,互相监督和评价,保证每一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在建立评价机制上也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结果导向评价转化成过程导向评价,这样就能保证关注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每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更有助于提高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从多个角度进行清单精细化管理工作  

(一)养成教育方面。管理者要从上下学,学校活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抓紧养成教育工作。通过管理手段去约束,用具体事例去引导,用校园环境去熏陶,真正贯彻新三好活动理念,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合格人才。要想抓好养成教育,学校要开创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模式,比如可以成立班级的闪光共同体(暨自主管理小组),选定闪光共同体组长,纪律委员,卫生委员,学习委员,礼仪委员等,通过民主方式让学生自己推选班干部,同时设立监管会,监管会独立出,监督各个班级班干部的具体工作。 

  1. 校园安全方面。现阶段随着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不断碰撞,校园安全问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将校园安全放在第一位,将校园周边的环境安全,食堂卫生的食品安全,课堂纪律的安全,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全面整改。学校可以设置通勤小组,小组分班轮流执勤,多观察,多督促,多引导,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与校园沟通,不要互相推脱责任,也不能逃避责任,真正做到团结一心,共同提高安全意识。

  2. 教育教学方面。学校的教学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课堂管理,若在具体课堂中教师能够实施精细化管理,那么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升。首先,规范教学行为。教师要做到人人事事有章可循,引导学生认真遵守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学校和教师都要搞好两个队伍的建设。即班主任队伍以及各科任教师队伍的建设。班主任要与各个学科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要继续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学校要为教师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保证教研的顺利实施。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平台以及保证,帮助教师完成自我深造以及提升工作。各个教师要在教学组长的带领下,采用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通过精细化管理,在共同教研过程中,新教师在老教师的带动下,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备课压力也会降低,课业量也会由繁到简。通过精细化管理,学校要与教师共同教研校本,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学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引导教师真正成为21世纪合格的学习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帅.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造价的精细化管理[J].文摘版:工程技术(建筑),2016,000(002):P.271-271.
[2]唐永鸿.基于2013版清单计价规范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000(012):3356-3356.
[3]何青亲,苏春梅.术前准备核查清单临床应用实践[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8):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