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体育课堂运动负荷的有效设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探究初中体育课堂运动负荷的有效设置

马林

天津市静海区蔡公庄镇蔡公庄学校 301600

摘要:本文阐述有效设置运动负荷的价值技术和原则。重点探究如何有效设置负荷,从融入教学、结合实况、明确指标及把控节奏四个维度分析,以此提升运动负荷总量及强度设置的合理性及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体育;运动负荷

引言:运动负荷是人体在活动期间,在生理上承担的负荷值,其涉及到运动量与强度两个层面。体育教学中,仅有保证负荷的合理,才能为高效教学打好基石。反之,如果负荷不足便无法达到运动的目的,而如果偏大,会损害学生的身体,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有效设置每堂课的运动负荷,应成为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其身心发育构建良好的条件。

一、设置体育运动负荷的价值及原则

(一)设置价值

为满足体育教学的的特定标准,教师应当合理设置负荷,基于此,将负荷分配至具体课堂上,设置运动强度和总量。由此,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改善课堂的氛围。体育运动中,学生能承受的负荷值与运动效果有直接关联,教师设置负荷期间,需全面考量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能情况和性别差异,以保证运动负荷设置的有效性。目前,初中生日常生活被各学科的学习内容及兴趣辅导占用,导致缺乏运动,抵抗力低下。同时,体育课堂中若进行超负荷的运动,势必会损害关节和韧带等地方,不加注意日积月累,便会造成难以恢复的损伤。所以,有效设置运动负荷,可从侧面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

(二)设置原则

一方面,科学性。初中生身体机能尚在发育阶段,其身体通常可以负荷特定量的运动,但并非没有范围。设置运动负荷需结合学生年龄及实际的体质状况,具体的体育活动负荷量需和初中生身体承受值相适应,保证设置的科学性,教师不可根据个人情况判断。任何课堂活动均需秉承此项原则,负荷也应科学确定。另一方面,适量性。基于初中生体质情况及其实际承受能力,并结合本学期的课时安排,保证运动负荷的适量性。教学期间需明确指出运动的总量和强度,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下,改善初中生的体能素质,使其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而非感到疲惫。换言之,体育课堂上,需要利用适量负荷的体育锻炼,强化体能并提升运动技巧,帮助初中生健康发育,让初中生得到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所以说体育课堂运动负荷需调整至适量的程度[1]

二、设置初中体育课堂运动负荷的有效方式[2]

(一)融入教学,调整负荷

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设计期间,教师应基于掌握全班学生体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有关现状,以多种因素为标准进行活动环节设计,确定具体的强度及活动总量。初中生的课堂体育项目有短跑、耐力跑、排球、跳绳等内容,不断调整学生运动负荷,找到符合班级内每位学生的负荷量。简单来说,若体形相对偏弱的学生,可锻炼其灵活度,向下调整实际运动量及强度,让学生可以在适宜的负荷中进行体育锻炼。总体而言,教师应需根据教学项目,教学内容,课程类型,调整符合让所有学生均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初中阶段通常会有体育生,教师对此类学生的教学,势必要提高学生活动的难度、密度及强度。而普通学生则可按照常规的运动程度进行训练。比如,篮球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设置运动内容,既要增加课堂氛围又要增强趣味性。篮球属于一个集体项目,队友之间的默契及信任度一般会影响技术发挥程度。为此,教师可安排一场有关于信任的活动,将参与篮球学习的学生两队,注意每队人员结构的合理性,确保两队实力均衡。每个队伍选择一名队长,队员应当给予其信任。所以,由该组队长指挥,其余学生一路排好队,一组的同学按要求蒙上眼睛,按照每组队长的指示移动,通过障碍物,达到制定区域,摘下眼罩并投篮。此过程中,篮球技术较好的学生需运球过障碍,其余学生可选择手持球通过。

(二)结合实况,合理设置

学生的体能存在差异,实际能承受的负荷不同,对体育活动的偏好也有区别,并且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不同于常人的生理上特点,所以教师应当合理设计调整。面对繁重的学业,体育课一般是其放松的时间,整体的精神状态相对兴奋,并要完成某些锻炼项目,此时学生所展现的状态也会存在差异[2]。所以,现实教学活动中,一般在每学年的第一节课,组织体能测试,由此大致掌握每位学生的体质实况,并判断其可以完成的负荷量,以帮助其设定本学期的锻炼目标。比如,学生在学期开始时仅能连续跑完200米,而本学期最后的测试中,应当可以连续跑完400-500米,甚至更多。而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找准时机,调整学生目前的负荷量,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运动量始终保持在身体可接受的区间内。所以,教师必须在每节教学课开始教学前,收集并整理好有关资料,完成预设负荷设计,使得学生体质可以逐步提升,而非通过高强度训练,使其身体机能遭到损伤。

(三)明确指标,科学规划

教师一般是根据测试了解学生的体能,为科学规划后续课程的教学方案,应当测试出学生的极限负荷,以免出现超负荷的情况。同时,根据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利用折算的方式,确定开展的频率等。通常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设置好强度后,再形成相应的负荷。体育运动中,当身体机能可以适应某个项目的临界点,则反映出负荷总量和强度的最小值,此时的身体不会出现任何不适感。综合而言,学生若初次参与运动,阈值的极限率应为30%,但如果学生经常进行体育活动,阈值可调整至70%甚至更高。应当注意的是,由于班级内学生的差异性,所以活动负荷阈值也应进行调整。根据有关的理论数据显示,如每分钟心跳130次,身体机能便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如果在活动期间出现每分钟高于160次的心跳频率,则说明此时身体负担的负荷已经属于偏大的状态,并能起到锻炼的效果。但各项体育运动均需保持适当的强度及总量,最佳的运动强度是中等。学生在完成较为剧烈的活动后,应配以合理的休息方式,使得身体逐渐平稳,由此才能保障运动的效果。

(四)控制节奏,灵活设置

体育课堂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运动训练期间,应当把控整体的活动节奏,灵活设置负荷量。简单来说,课堂上,可先安排强度偏低的活动,如常规的热身运动,伸拉筋骨、慢跑等。之后逐渐提升运动强度,直到出现极限负荷的临界值,便可调整节奏,稳定下调负荷强度。此种设置方式,比较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并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魅力,逐渐喜欢上运动,逐渐将此延伸到日常生活。教师需掌握学生的实况,结合教学任务,配备合适的器材,控制整堂课的节奏,更利于学生接受[3]。例如,刚上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做一些体操动作,使全身细胞逐渐被激活,之后,加大强度,组织类似于速度跑、高抬腿、接力障碍跑、前滚翻等项目。持续10-20分钟后,可安排学生做游戏或打打球等,适当放缓学生兴奋的状态,直至本堂课结束,精神状态及身体机能大体上恢复到上课前的状态。另外,教师还应注重气候变化,合理调整运动项目,保持课上趣味性,保证课堂效率。例如在夏季,室外活动应相对偏多,如足球、排球、篮球等均可在户外进行,而天气转凉后,需将活动场地转到室内,如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等。由此,合理控制节奏,使得体育课堂更具层次感。不仅利于吸引学生参与运动,还有益于使学生保持清楚的头脑,以继续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

结束语:初中体育课堂中,设置运动负荷是应当考量的内容。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恰当控制每阶段的运动负荷。并结合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情况,形成差异化的运动负荷方案。现如今,大部分教师均能对负荷加以把控,以免出现超负荷及运动量不足的问题。但依旧存在部分教师忽视此项课堂设置,导致学生身体受到伤害或未能起到锻炼的价值。教师科学调节课上效率,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忠義.延安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组织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导师:宗有智.延安大学,2020.

[2]杨燕.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调控[J].启迪与智慧(中),2020,(01):53.

[3]唐宁雅.初中体育教师对体育游戏认知及其在排球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导师:陈海波.南京体育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