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拓展与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3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拓展与优化

王淑文

山东省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276300

摘要:在综合素养教育目标下,小学数学仅以教材为资源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材教学资源的不足,不仅在量上需要拓展,而且在内容上也需要优化——而怎样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向什么方向拓展,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学情、教学目标、素养培养目标进行灵活、创新性的设计和把握。本文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资源拓展与优化,主要应围绕三点:基于教材的资源、基于素养的生成资源、基于实践的生活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拓展;优化


如果是仅以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目标,通常来说,围绕教材中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就可以实现。但当下,课程改革已进入了深化阶段,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而且要使他们乐学、能学、会学,要使学生拥有自我发展、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教材中的内容显然是不能满足需要了。因而,教师必须意识到,并有能力围绕新课程综合素养教育目标去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资源。

基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以及数学学科的特征、教学目标,素养教育的目标和素养构建规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资源拓展与优化,应把握几个原则或方向:第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习惯等);第二,转变应试教育思想,重视对学生素养培养的综合、全面、有效;第三,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确实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材资源的处理

数学的教学紧紧围绕教材来组织,这是必要的。教材为我们组织教学提供了知识框架、安排了规划进度、界定了知识层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通常来说,教材中的内容是经过精心、专业设计的,在科学性、严谨性上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之所以说教材中的资源不能满足素养教育和有质教学的需要,主要是有几下几点原因:第一,受教材容量空间的限制,教材所提供的往往只是一个教学的框架性资源,可以说明知识点,但在厚度、深度上是不能保证的。如果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组织教学,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的扎实程度不够;第二,教材是普适性的,考虑要满足不同层次、能力、区域教师、学生。那么,它对于特定的师生来说就不一定是完全适用的。比如“认识人民币”,教材中设置了一个购买碰碰车游戏门票的场景,意在使学习过程直观化、生活化——但如果是山区的、偏远农村的学校,我们使用这样的资源显然就不合适。既不是学生有经验的,又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适;第三,小学生的学习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其学习的驱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兴趣。而我们发现,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通常趣味性不太高。比如,带领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教材中主要是让学生去数计数棒,虽然有数钮扣、绵羊这些内容,但大多并不是一年级小学生最喜欢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学习情感上就容易偏向于消极。兴奋度不高。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应以教材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但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一些灵活的处理——主要需要考虑三个方向:

一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性拓展。比如,在三年级“统计”这个章节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习统计的案例内容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面、跳绳、玩电子游戏”。虽然说都是小学生日常比较喜欢参与的活动,但如果仅从学生日常休闲的角度去带领学生统计,容易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应用视野比较狭窄。因而,除了带领学生进行围绕他们生活内容的统计外,我还设计了几种具有拓展视野、培养社会意识的内容。如,“我的理想——我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医生、科学家、工人、农民、解放军、警察”“我是生活小能手——我能帮助家人做:整理卫生、做饭、洗衣服、买东西”。这样拓展,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知识用途很多,可以做很多事情,并不只是统计我们自己的生活、喜好”,还顺便引导了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的发展。

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自适性处理。有些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最好是采用学生最熟悉的事物或场景来进行引导。但教材显然并不能照顾到全国各地各种区域的学生。因而,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原理、思路,我们应结合自身学情,对资源进行自适性处理。比如,“位置与方向(一)”,教材中展示了三个场景:故宫、学校、周边主要场所。对大多小学生来说,故宫这个场景他们是陌生的。而教材中“周边场所”(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也不见得是学生的生活区域内就存在的(比如乡村学校,周边大多不会有体育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如果直接套用教材中的内容,除了学校外,其他两个场景都对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来学习辨别位置与方向作用不高。因而,我根据学校自身环境,对这两个场景进行了调整,变成学生日常非常熟悉的文具店、学校、小区、书店、玩具店等。这样,在学习中,学生就很容易基于经验掌握方位知识。

三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趣味化处理。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常不是来自于远大的理想或社会责任感,而就是非常简单的兴趣。喜欢学、高兴学,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虽然也尽量照顾到了童趣,但显然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方面,作用并不明显。对这个问题,教师就需要开动脑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在内容中加入趣味元素,或进行趣味创新。比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中是让学生从分彩色卡纸开始感知除法,虽然感知除法的概念是没问题的,但学生操作的兴趣度显然不高,思维就处于一个不太活跃的状态。因而,我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童话、动漫的特点,设置了一个“帮小兔子分糖”的情境,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各种小动物角色,然后比一比,“哪只小兔子分糖既快、又公平”——简单的变化,一下就把学生参与体验的兴趣调动出来了。

二、开掘生成性资源

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这些学习资源并不直接将知识或技能“告诉”学生,而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引导性或过程性,让学生通过对资源体验、探究、分析来生成某种素养。之所以要重视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原因,就是要落实素养教育目标——因为,素养的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原理不同。知识可以直接通过教师讲授获得,而素养则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构建。比如探究能力,不是教师说,“你们要学会动脑子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就拥有了这种能力。而是必须反复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去生成和发展探究能力。此外,生成性资源还有另一个类别,就是由学生自已开掘的资源,即,由学生“生成”的资源。这种资源的特点是,每个学生的资源都是唯一的、专属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通常来说,比较常见的知性资源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生自建的生成性资源。如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思维结果——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错题”。这种资源,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可以帮助学生精准的、有靶向地去补弱,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综合运算之后,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但这些问题比较复杂,有的学生是在交换律方面把握得不好,有的学生在结合律上不太清楚,而有的学生则不能灵活地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去进行简便运算。这样,教师辅导学生是以哪个知识点作为重点呢?如果全部再重新讲授一遍,就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而我们让学生把自己的错题整理出来,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归纳,“我的错主要是在哪一类知识点上?”,然后,让他按自己的知识弱点去回顾特定知识点,或有指向地向同学、教师请教。这样一来,很快就完成了补习知识弱点的任务。

第二,导学式资源。这类资源就是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或提出问题的方式,不进行直接的知识讲授,而是让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去探究、归纳、提炼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比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教师不直接教学生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而是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说一说,量角器中都有什么?”等学生观察表述之后,教师给学生每人一张印有几个角的纸,让他们自己尝试着用量角器去测量角度,然后,让学生们表述,“我觉得应该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才准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组织学习。首先是学生对量角器的特征把握要比教师直接讲解要深刻得多。其次,在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尝试的过程中,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素养,就得到了“生成”和发展。

第三,任务式资源。任务式资源就是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个任务场景,让他们独自或合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其素养得到训练。比如,“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任意的几个三角形,然后用剪刀沿线剪下来。然后,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计算出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的和。然后说一说,三角形的三个角度数和有什么规律。”教师并不指导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再进行拼接来完成角度和的计算,而是作为一个探究任务让学生合作去完成。这种任务资源,可以有效使学生发展探究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

三.提炼生活化资源

教学资源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引入教学。这种资源拓展方向的意义在于:第一,因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近感,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第二,因为是学生有经验体验或观察体验的学习内容,具有直观性和体验性,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角度更有效地理解数学抽象的知识,提升学习效率;第三,新课程改革反复在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发展实践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生活资源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资源。

通常来说,从生活中提炼资源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生活化资源必须有明确指向性。也就是,这些资源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或素养培养的。教师在引入生活资源时,首先必须要清楚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二是,生活资源必须是小学生的“生活”,而不是成年人的。因为小学生还没有真正参与社会实践,有些“生活”是他们不感兴趣、不理解的。那么,也就起不到教学作用。

比如在带领学生进行综合计算学习时,教师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实践场景:某工厂两名工人一起生产零配件,甲每小时生产7个,工作了6个小时;乙每小时生产12个,也工作了6个小时。问,两名工人一共生产了多少零件?这类的生活化应用题,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但其实,工厂生产场景对小学生来说是过于陌生了,根本就调动不起他们的探究热情,也对建立实践意识的作用不大。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换个场景,生活化资源的作用就能体现出来。如:小明到文具店去帮助同学买文具,7元一本的笔记本和3元一支的水笔各拿了6个,那么,他应该给售货员多少钱?他带了50元钱,够不够?请同学们列出算式并计算——同样是简单的综合计算练习,但显然,后面这种学生有亲身生活体验的场景更有利于实践意识的形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基于落实新课程素养教育目标及提升教学质效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教学资源的拓展和优化。至于怎样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向什么方向拓展,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学情、目标进行把握。就小学数学的教学资源拓展与优化上看,教师应主要应抓住三点:一是对教材中的资源进行优化处理,二是开拓生成性的资源,三是将生活化资源引入教学。


参考文献:

[1]薛丽英. 浅议如何拓展数学课堂教学资源[J]. 科研, 2016, 000(001):82.

[2]徐萍.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拓展[J]. 广西教育A(小教版), 2012(5):76.

[3]孔祥凤.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小作家选刊, 2017, 000(033):147.

[4]林勇.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文摘版), 2016(7):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