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英语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疯狂英语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谭劲松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英语教学领域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方式,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着它自己的特色和优点。而李阳所创造的疯狂英语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极大的成功,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英语成绩的提升都十分有效。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使用疯狂英语教学法或许能够更好的带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终的英语教学目的。

关键词:疯狂英语;教学方式;中职英语;教学应用

引言:英语属于语言类学科,英语的学习方式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英语更看重实践和实际运用。在英语学习中只有大声的读出英语、敢于试错、敢于用英语交流,在反复的重复练习中才能够掌握英语知识点,得到满意的英语成绩以及说出一口流利的英文。传统教学中对口语表达并不重视,教师只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书面英语,久而久之学生害怕进行英语表达,这就是中国教育中典型的“哑巴英语”。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英语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这个时候就继续在课堂中使用疯狂英语教学法来让学生学习到英语的精髓,能够大声读英语。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疯狂英语主要是以口语表达为主,以句子为中心,区别去传统的教学提倡大声清楚的将英语读出来,这样的新型英语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课堂的积极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疯狂英语用读英语这样的方式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能够在大声朗读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热情,并将这种热情贯穿到整个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接受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并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在中职学校中很多学生并没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有抵触心理,教师正好可以借助疯狂英语教学法的优势来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出学生的英语学习本能。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口语能力可以说是区分传统英语和疯狂英语的关键,对于疯狂英语来说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来达到英语水平提升的目的,有了长期的说英语的练习,学生已经养成了英语思维能力,学生的口语水平也随着不断的听说而大幅度提高。同时大量的听说练习,能够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完全沉浸的外语环境下进行英语学习,能够最快最有效的提升英语口语能力。同时也能够训练出纯正的英语口音,让学生脱离中国式英语所带来的弊端,也,准确的英语对于英语单词、短语、句子的记忆来说也十分有帮助。

口语的训练也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口语能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很有帮助。同时在训练英语口语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感,更好的理解英语语法。疯狂英语对于英语口语的练习也有自己的方式,比如一口气训练法、肌肉训练法。通过大声快速的一口气朗读英语对口腔肌肉进行强行的刺激和锻炼,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肌肉记忆,让学生在任何时候就能凭本能说出一口大声、流利、发音标准的英语。当然采用一口气训练法进行英语口语训练能够让学生克服害羞心理、调动全身力量、提高自身信心,有效解决学生英语开口难的问题,让英语口语更加连贯通顺。

三、能够简化英语语法的学习难度

英语语法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习的重难点,对于很多英语成绩不好的同学来说,语法就是最令人头疼的东西,特别在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中。那么如何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迅速的学会并且能够会运用语法知识,这个时候就可以在英语语法教学中使用疯狂英语教学法。疯狂英语法以句子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以“句子就是一切!”为口号进行教学,强调了英语句子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事实告诉我们英语句子对于英语成绩的提升有密切的练习。在英语语法学习中疯狂英语使用句子来突破讲解课文,将一个个复杂冗杂的语法知识点都用短句、长难句来进行代替,简化了语法学习难度。在课堂上学习课文时,在一篇课文中勾画出几句包含有重难点语法的英语句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且当场验收学生的背诵情况。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高要求上不得不对句子进行朗读背诵,在反复大量的读背中,学生就能从这些句子中读出句子的成分、结构、区别等,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英语语法。并且随着英语的不断深入学习,学生背诵的句子越多,那么自然而然的学生掌握的语法知识点就越多,英语成绩自然也是越来越好。语言学习离不开大量的背诵和积累,疯狂英语正是抓住了英语学习的核心来进行教学,给学生节约了大量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结束语

疯狂英语教学模式给中职英语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能够调动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英语中口语、发音、语法等板块都有着巨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克服心中对说英语的恐惧,短时间内说出流利地道的英语,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畅.疯狂英语在英语教学方法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