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理论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4

PPP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理论与实践

刘芷芸 1,2

1.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昌平; 2.都柏林圣三一大学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特别是英语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基于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家的深入研究,结合多年的实践实践,目前的英语教学方法比以往单一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和科学化。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在许多英语教学课程中使用PPP (Presentation演示, Practice练习, Production输出)。因此,这种教学法在当代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PPP教学技术的理论入手,包括PPP教学技术的构成、优点和局限性,并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PPP教学技术的经验进行探究。

关键词:PPP(展示、练习、输出);教学方法;课堂实践


1.概述

Dowling(2017)认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目标语言,理解他们所听到的和读到的,说和写他们想表达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言教育工作者们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其中,演示、练习和输出(PPP)的教学技术已被证明不仅是最受欢迎的和持久的教学方法(Anderson,2016),也是一种合适的英语教学技术。尽管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并将在后文中详细解释。值得一提的是,PPP模式的独特和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应用方式,它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去实践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PPP教学技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2.PPP教学技术理论分析

Budiarta(2015)认为PPP是一种现成的教学方法。在过去,很多英语教师过分注重语法和听、读等被动技能,而忽视了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通过写、说来使用或输出语言的重要性。然而,PPP教学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技能的教学中,恰恰提高了教学的适应性。从历史上看,PPP是英国从情景语言教学(SLT)向交际语言教学(CLT)过渡的产物(Byren, 1976)。简而言之,PPP由Presentation, Practice和Production三个部分组成,随着环节的进程,老师对课程的控制会越来越少。换句话说,整个过程将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然后学生将有更多的自动化生产和理解(Ur, 1996, p. 16)。

2.1. PPP教学技术的概述

2.1.1. 演示

Richards和Renandya (2002)指出,课程将从演示阶段开始,通过设计一种情景(无论是通过简短的对话还是其他形式)来引出主题。可以说,演示(presentation)几乎是整节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学生能否有效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环节,且这个步骤将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两个阶段。因此,值得强调的是,所呈现的情景材料应尽量做到易懂、有意义而又令人难忘,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此外,同样内容的展示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样学生可以使用更多的感官来刺激更好的记忆(Budiarta, 2015)。另外,对于低水平的学生,可以更多地使用图片和肢体语言,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可以更多地使用对话和文本。此外,教师最好能够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输入新的语言项目。(Lasmiatun和Munir, 2019)。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占据主导地位的课程。他们可以直接纠正每个学生的错误,避免他们在第一次获得新的语言项目时形成更深层次的错误记忆,但教师不应该羞辱学生,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学习动力(Budiarta, 2015)。

2.1.2. 练习

Harmer(2007)指出,只有教师确保学生完全理解了所演示的新知识,才能实施练习步骤。在这一阶段,Baker和Westrup(2003)认为,学生需要在可控的方式下进行大量的活动来练习新的语言项目(如跟着老师或磁带重复,句子的部分匹配,填空练习,口语练习等等)。练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浅入深的过程,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从容易到难,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在这一阶段,建议从个体到协作的实践步骤,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Lasmiatun和Munir 2019)。

起初,学生需要做的只是在讲师的指导下完成给定的练习。之后,讲师会相对放松控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练习的空间(Budiarta, 2015)。当然,学生在将目标语言转化为自己内心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因此在练习阶段,教师仍然可以直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不断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练习。

2.1.3. 输出

最后,学生将被鼓励将目标语言知识和他们已经练习的内容运用到到真实的语境中,结合在以前的课程中所学到的句子(Harmer, 2001)。强调语境的使用,是为了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显然,这一阶段也被认为是另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因为如果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目标语言的输出,就可以证明他们正在从目标语言的“学习者”过渡到“说话者”或“使用者”(Lasmiatun和Munir, 2019)。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生产活动,包括角色扮演、辩论、讨论、解决问题、竞赛、游戏等。

但是,在这一阶段,更明智的做法是自我纠错和同学之间互相纠错,或者老师可以在报告结束时指出错误,但不进行严厉的批评。在此过程之前,课程几乎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或由学习者控制。

综上所述,Baker和Westrup(2000)揭示了教师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角色的变化分别为:主动-被动-被动,教师控制的变化分别为:在三个环节中由严格控制到不严格控制再到沉默控制。相反,学生角色在整个课程中的变化是:被动-主动-主动。

2.2. PPP教学技术的优势

长期以来,PPP教学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表明它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Sanchez(2001)和Ur(1996)认为,英语学习者可以从有组织、有程序的课程中获益,例如PPP,因为熟悉和相似的课堂模式给他们一种内在的安全感。教学实践中提倡创新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新颖性过多,则会使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新的课堂内容或模式,造成混乱或缺乏信心,进而导致适得其反。相比之下,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心理准备更充分,对课堂的陌生感也更少。因此,最佳课堂组织模式的系统性和创新性是必然的。

其次,Harmer(2001)宣称,在PPP的过程中,知识通过持续而充分的实践成为技能。目标语言也被切割成小块学习,最终成为完整的知识。此外,该教学模式是明确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再学习语法是更为明显(Carless, 2009)。因此,该模式能更好地提高语言学习的准确性。

第三,PPP教学技术有利于平衡教师讲课和学生实践的时间分配,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在没有足够知识储备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做无用的练习,还可以避免枯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Budiarta, 2015)。

最后,PPP教学技术也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师。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材料,只要这些材料符合他们自己的水平,教师可以更容易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每一个步骤(Budiarta, 2015)。

2.3. PPP教学技术的局限性

诚然,再当代教育里,对于PPP教学技术也存在一些质疑,例如,TBL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支持者Willis(1996)认为PPP教学技术过分遵循固定的模式或形式,导致学生的对话不自然。由于学生在初级阶段遇到的练习大多是由老师指定的,所以当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练习时,很可能会很自然地形成对初次接触的对话形成固有印象和记忆,从而可能导致思维扩散的局限性。同时,由于PPP教学更注重准确性,反对者认为这种方法会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流畅性。然而,Dowling(2017)反驳了该观点,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的提高,他们对目标语言的运用将会更加自然和灵活。

总的来说,考虑到PPP教学技术是利大于弊的,所以不可否认的是,这项教学技术在语言课堂上的实用性极高,。虽然它不能被视为唯一的或适用于所有课程类型的模式,但并没有一个教学方法或技术可以应用于每一个课堂。一个成功的课堂或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活动中找到平衡和科学的组合,以适应目标群体学生的需要(Carless, 2009)。

3.PPP教学技术实践模拟(针对写作能力)

在PPP教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方面,笔者想分享和阐述一个具体的运用到PPP教学技术的课程,以展示该教学技术的实用性。在展示实际课程之前,有必要描述和介绍一些相关的客观情况。

首先,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其次,目标群体为成年人,课程学习人数为5人,年龄在25 - 30岁之间。本文中暂且用A,B,C,D,E对这5名学生进行编号。第三,假设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后,教师了解到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应付考试或升学,而是出于兴趣。换句话说,5位学习者们纯粹是想提高英语能力。第四,根据CEFR(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的测试结果,可以评估出学生A和B的当前英语写作水平是B1,至于学生C、D和E,她们写作水平较高(B2)。因此,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以及他们目前的英语水平和他们的年龄,该课程会特别设计以制作甜点的过程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掌握如何清晰且简洁地描述和叙述各种食物或商品的生产过程。

更重要的是,就笔者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主题是适合成年人的,因为他们并不需要像青少年那样面对入学考试的压力,因此对于他们的语言课程应更加注重实用主义而不是过度地关注考试技巧。除此之外,成年人一般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所以该主题更接近他们的生活,他们也更熟悉这类主题,从而有助于形成更多的内心自信和更好的理解。

在具体的课程计划中,将分为两个1小时是课程,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演示、练习和输出)。

3.1. 第一节课(Presentation演示 & Practice练习)

Presentation (演示)

第一部分是陈述。在和学生简短的问候之后,课程的话题会以一个问题开始:“你最喜欢的甜点是什么,你自己做过吗?”

在简短的讨论和分享之后,学生们会观看来自Youtobe的一个视频,该视频是描述制作提拉米苏的整个过程。之后,通过视觉图像学习的方法,笔者相信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会对提拉米苏的工作方式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和理解。

接下来,教师会首先向学生介绍并解释,建议在描述制作过程中需经常使用被动语态,因为这可以写作风格和内容上更加学术。

接着,教师会详细地向学生讲授被动语态的相关知识点。

之后教师将在ppt上展示如何用准确而简短的文字来描述制作提拉米苏的整个过程。

在强调了被动语态在实际情境中的用法之后,教师还将会总结出一些关于描述制作过程的表达,教师可将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做笔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上述段落中频繁地使用了很多被动语态。此外,可以有选择地使用一些表示顺序的短语及时间的描述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将被鼓励使用各种句型使行文的连接性更好。到这一阶段为止,Presentation(演示)的部分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进入了Practice(练习)的部分。

Practice(练习)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给学生一些控制性的练习,主要以填空和补句的形式。每个学生将被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两份练习。值得一提的是,该做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地运用和熟练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避免僵化的语言学习在那之后,教师会展示出正确的答案,以便学生进行正确的标记进行自我更正。

3.2. 第二节课(Production输出 & Comment 点评)

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在第二节课(输出阶段)之前,每个学生可以先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甜点,无论是通过网络搜索还是阅读书籍了解了制作过程后,模仿演示阶段的范文,将自选的甜点的制作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多次口语练习。然后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录制一段大约8分钟的视频,包含整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和口头描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在第二节课(Production输出)中,每个学生将播放他们的视频作为输出成果。每个学生展示完后,同学之间将进行自我评语和相互评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做详细的笔记,在每个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尽量不打断或直接指出错误。但可以在展示阶段结束后向每个学生提出反馈问题及可改进的地方。

  1.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PPP教学技术是最容易使用的教学技术之一,因此已经被广泛使用多年。特别是对于年轻或没有经验的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遵循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步骤,避免课堂混乱或不合理的课堂安排。同时,该技术也有利于学生本身。具体来说,在同一个教室里,学生的水平自然会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这方面,PPP教学技术非常包容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相比(如Task-based Language Teahcing任务型教学法)或(The Direct way直接教学法)相比,PPP教学技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和自然习得性。因此,在未来,只有理性地选择和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才能促进整个语言教育。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J. (2016). Why practice makes perfect sense: the past, present and potential future of the PPP paradigm i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19, 14-22.

[2] Baker, J., & Westrup, H. (2000).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Handbook: How to Teach Large Classes with Few Resources. Bloomsbury Publishing.

[3] Budiarta, I. K. (2015). A Procedural and Effective Language Teaching-Learning Through PPP Technique. Jurnal Santiaji Pendidikan (JSP)5(2).

[4] Byren, D. (1976). Teaching Oral English, Essex.

[5] Carless, D. R. (2009). Revisiting the TBLT versus PPP debate: Voices from Hong Kong.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6] Council of Europe. Council for Cultural Co-operation. Education Committee. Modern Languages pision. (2001).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Dowling, T. (2017). 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Production (PPP)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A Defence and a Critique.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for Language and Culture, (21), 139-154.

[8] Harmer, J. (2001).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gman.

Hubbard, P. (1983). A training course for TEFL. Oxford Univ Pr.

[9] Lasmiatun, I., & Munir, S. (2019). POTENTIAL FUTURE OF PPP PARADIGM ON EFL GRAMMAR TEACHING: AN ANNOTATED SURVEY. PROCEEDING IAIN Batusangkar3(1), 151-158.

[10] Richards, J. C., & Renandya, W. A. (Eds.). (2002).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 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Sánchez, A. (2001). Sequencing of activities and motivatio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116-132.

[12] Ur, P. (1996).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Ernst Klett Sprachen.

[13] Willi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Vol. 60). Harlow: Longman.

作者简介:刘芷芸,女 1995年12月5日出生(本科: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专业)(硕士:悉尼大学 法学专业)(硕士: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英语语言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