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词前后期常见意象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易安 词前后期常见 意象比较

安勇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易安词的风格以南渡为界,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都善于将生活起居中常见的事物转化为词中的意象,营造出细腻、真实、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同时,由于风格的转变,前后期词作中的意象也随之转变,本文试将易安词前后期常见的意象进行比较。

关键词:李清照 易安体 意象比较


在两宋词坛的画卷上,李清照(易安)的出现,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一抹浓墨重彩。她既是继柳永之后的一代婉约词宗主,又是以巾帼“直压须眉”的绝伦女性。在创作上,她以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体式——“易安体”,在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易安词的风格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人生活在书香世家,嫁得如意郎君,虽有小别但夫妻恩爱,唱和相应,此时多是轻盈妙丽的望夫词、闲情词,南渡之后,丈夫病逝,家产遗失,晩景凄凉,因此上创作多是沉重哀婉的悼亡词、苦情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都善于将生活起居中常见的事物转化为词中的意象,营造出细腻、真实、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同时,由于风格的转变,前后期词作中的意象也随之转变,本文试将易安词前后期常见的意象进行比较。

一、前期的落花之美和后期的落花之哀。

与大部分女性作家一样,李清照对花这个意象情有独钟。在她笔下,相较男性,女词人喜欢赋予花拟人的性格,无论“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鹧鸪天》),“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梅花(《渔家傲》),“屈平陶令,风韵正相直”的菊花(《多丽》),以及最有名的“应是绿肥红瘦”的海棠(《如梦令》)都个性鲜明,光彩夺目。她更善于以花自拟,情感也更细腻动人。李清照初嫁赵明诚时,曾作《减字木兰花》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以花比人,把一个幸福、自矜的新婚少妇活生生描画了下来。

鲜花再美终有落时,中国文人历来有伤春悲秋之情,更何况感情细腻的李清照,因此落花也是易安词常见意象。只不过前期作者更注重的是如何凝练语言,别开生面。比如《如梦令》里不直接写一夜风雨后的落花,偏要以卷帘人不解“绿肥红瘦”的风情,来体现词人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多情,实在“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王士禛语)。《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是将落花和流水联系在一起,落花有意,流水无心,此时的落花更多的是象征着自己对丈夫的不舍与留恋。而赵明诚执意入仕,夫妻久别,两人的离怀别苦不正如那落花流水,两自飘零么?这种落花之愁虽有感伤,但两人彼此眷恋,并非生离死别,因此称作闲愁,有着独特的眷恋之美。

南渡之后,李清照家破夫亡,曾经恩爱的夫妻阴阳两隔,过去的美好终成镜花水月。作者再写落花时,已然全无往昔的闲愁,而转为孤居独处之苦,年老情逝之哀。比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武陵春》),再如《多丽》写菊花“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既是以人拟花,同时也是以花喻己,只是全然不见当年“人比黄花瘦”的销魂之美。更不用说《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的落花还可以与流水各自飘零,两生思念,如今流水不再,落花也只落得满地堆积了。再加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秋雨中,落花终将化作污泥,象征着生命即将消逝,这种哀伤之愁远非早年间的闲情之愁可比,“怎一个愁字了得!”

  1. 前期的雁字传情和后期的雁过伤心

鸿雁传书这个意象自古有之,而且跟思妇诗渊源颇深。南朝乐府中有就“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春江花月夜》里也有“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大雁寒来暑往,归期有讯,用来寄托离人情思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李清照早期代表作《一剪梅》和后期代表作《声声慢》都化用了这个意象,但内涵和效果却完全不同。

《一剪梅》里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作者泛舟闲适时,望见鸿雁飞过,自然产生思人怀远的遐想。作者在传统鸿雁传书的意象里增加了新意,即设问留白,神驰象外。此时的鸿雁既引出作者触景生情,一抒离绪之情,又巧妙地将视角由之前的兰舟流水引向另一种思妇诗典型意象西楼满月上,可谓别开生面,风韵天然。另一首《蝶恋花》中也写道:“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这种意象的表达手法明写离别之苦,实则暗藏期盼,温情满满。

到了《声声慢》的时候,李清照已是孤身独居,风鬟霜鬓。作者客居异乡,听到夜雨也会“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再见鸿雁,却另是一番滋味——“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南飞的北雁,匆匆过客,不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吗?此处的“旧时相识”很难不让人想起当年云中寄锦的雁字,也很难不将当年的暂时离别与现在的天人永隔联系起来。两相对比,别添一份凄苦。

  1. 前期的闲情雅趣和后期的离群寡居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宽松且开明的家庭教育,在她身上既有一代才女的雅致才思,同时又不失大家闺秀的秀雅风情。在她早期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情趣,而且她善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细节作为素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官宦之家流行的铜炉熏香,代表着上流社会的品味和格调,就多次出现在前期易安词中:“香冷金猊”(《凤凰台上忆吹箫》)、“瑞脑销金兽”(《醉花阴》)、“沉香断续玉炉寒”(《孤雁儿》)、“玉鸭熏炉闲瑞脑”(《浣溪沙》)。除此之外,易安词中还记录了作者年轻时各种闲情活动,如荡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点绛唇》),泛舟——“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游春——“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念奴娇》)等等。

然而南渡之后,“物是人非事事休”(《武陵春》),这些闲情雅趣已如过眼烟云,随风而散,取面代之的是作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的寡居生活。此时的李清照并不是在物质上失去了闲情的条件,而是在精神上的衰落,心理上的抵触。比如初到金华时,她“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武陵春》),但终因心境不佳,已无兴致,未能成行。此时的泛舟已经不是年轻时解忧的雅趣意象,变成了表达内心“载不动,许多愁”的意象。

就连每年最热闹的元宵节,在她看来也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种变化,在《永遇乐》中发展到了极致。作者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写极了自己历经离乱的愁苦。当年那个“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少女,如今已是“云鬟雪鬓”,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风烛老妇。一帘之隔,便将李清照的前后半生分成鲜明的两半,一半明快,一半黯然。

虽然身为女子,李清照却丝毫不隐藏自己对酒的喜爱,这或许跟当时的风俗有关。饮酒可能是易安词前后期最常见的生活意象,前期的饮酒多数是因思念丈夫,排遣寂寞有关,比如“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也有借酒寻诗的雅兴,如“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这时的饮酒虽解不了离愁别绪,却也闲情自得。到了后期,饮酒成了李清照试图排解内心苦痛的解药,“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蝶恋花》),“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然而再美的酒,也不可能象过去那样慰藉自己,一入口味道全无,所以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声声慢》)。

综上所述,易安词前后期常见意象都是在生活中随手选取的,李清照用自己细腻的情思,敏锐的感知,非凡的笔触将这些意象有机地嵌入自己的词作。了解和把握这些意象表达的情绪,对研究易安词的艺术特色有着的作用,也能让我们更加真实的走进这位伟大女词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从意象词的选择对比研究<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两译本》 吴玥 《青年文学家》.2020年33期

3.《从李清照词的“花”与“酒”意象看“愁”情的表现》 王子仪 《中国文艺家》. 2019年01期

4.《李清照词作南渡前后核心意象的转变》 王亚曼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