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究小学数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如何 探究小学数学 培养学生 创新意识

古群彦

广西柳州市鹿寨县鹿寨镇龙田小学 545600

【摘要】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发现问题、 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而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需要有刺激、激励,以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在教《比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时,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身上其实也有许多有趣的比,如人胸围的长度与人身高之比是1: 2,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与脚的长度之比是1: 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 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比,又掌握了一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拳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就能推测罪犯的实际身高。一段话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支持下,自主探索。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

  1. 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中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 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 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养成创新习惯

“只有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也就是说要以学导教,实现教为学服务,建立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创造的灵感。例如在教《圆的面积》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学生明确了推导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是: 应用割补方法,将新图形转化为已学习的旧图形,根据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运用迁移规律,逐步推导出新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就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这节课运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教学中,由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拼摆、转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应用、主动完善的能力得到培养,逐步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

四、习题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也可以激励学生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1. 设计不定型的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不定型的开放性习题特点是:问题的条件不完备或满足结论的条件不唯,可产生多个结论。

第一、条件、问题都不定型。如在应用题的训练中,我出示了六个条件,请同学们选择适当条件,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选择其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编出了很多一步、两步、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样的训练,保底而不封顶,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既使全班学生拉开了档次,又相互启示,促进了每一位学生智力的发展。

  1. 条件定型,结论不唯一。如:工人师傅要生产400个零件,计划8小时完成,现在任务增加到600个,她该怎么办?

由于没有限制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假设了不同的实际情况,找到了多种解决办法,表现了极大的创造热情。

通过解答这类习题,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1. 利用缺少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有些题目从表面上看,已知条件不足,题目无法求解,但通过巧妙转化,就能找到捷径。如:同学们做黄花25朵,紫花20朵,

做红花多少朵?学生试做时发现条件不充分,于是从自己特有的认识出发,设计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每人至少补充一个条件,并进行解答。经过归纳整理,共有27种之多。因此,设置不足条件,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格桑平措—《新课程》

2.张佰成—《科教导刊》

3.温秀欢—《新课程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