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策略

曹明刚

城固县第三中学 723211

内容提要: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比对法,追问法,演读法,联想和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认识。

关键词:提高 语言文字 感受力

  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具体来说,是指学生能够读懂、听懂说话人传达的主要信息,体会到语言文字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听的能力强弱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也是个人阅读能力强弱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如果个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比较强,那么这个人的听、读的能力也必然比较强。所以提高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任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感受力,我们一般有两种观点:其一,强调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在广泛阅读中,语感能力自然提高。另一种,强调多次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深化理解,也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两种观点都强调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的自我觉悟、自我提高,教师的引导作用未能从分的发挥,阅读实践缺少针对性和专门性的训练,所以效果也难以衡量、把握。

那么,提高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有无具体的、可操作的其他方法,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几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感受力有较明显的效果。

其一、比对法体验法。即通过意义相近的词语、句子进行替换对比,体会语言文字中包含的丰富、深刻信息。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钻”可否换成“生”、“长” 、“冒”等词语呢?通过比对学生可以体会到此处用“钻”字精妙,“钻”生动地表现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小草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的“闹”字,可否换成“飞”、“叫”等词语,通过比对,学生可以发现,“闹”字不仅描绘出了蜜蜂飞舞时的声音,还让人感到蜜蜂聚集花下的热闹场面,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真可谓言简义丰。这种对词语进行替换对比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的感受。

其二、追问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理解,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深刻。例如在《背影》中“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的“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是作者自我肯定和欣赏吗?“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在文中究竟应如何理解呢?再如在《藤野先生》中“还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以及“问问精通时事的人到那是在学跳舞”两句中“实在是标致极了”是在赞美清国留学生漂亮的装扮吗?作者喜爱他们吗?,“精通时事”的本意是什么,这些人关注的又是什么,能算作精通时事吗?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的信息,结合生活的体验感知语言文字包含的隐藏的信息,真正读懂这些语句。这里运用了反语,表达了我对于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鄙视和憎恶。所谓的“精通时事”,不过是大词小用,反映出这些人不关心时事、时局,沉溺个人享乐的愚昧狭隘。

其三:联想和想象。在把握信息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丰富和拓展语言文字包含的信息,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例如:在《木兰诗》中,诗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以翻译为:唧唧的声音连续不断的响着,那是木兰坐在门口辛勤地织布。在此处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持续不断的唧唧声中”,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从“持续不断的唧唧声中”想到“木兰不停地辛勤地劳作的画面”。再从木兰不停的辛勤地劳作的形象中,可以认识到木兰是一个非常勤劳的女子。在这个环节之中,我们充分的发挥了联想、想象,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充实,走进了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对语句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两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句的主要信息是说,听不到织布机转动的声音,只听到女子对着门发出的叹息声。由“不闻机杼声”再展开联想、想象,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木兰呆坐在织布机前,一声又一声的叹息,她神情黯然,满面忧愁,无心织布的形象。这里木兰的形象与前边木兰的勤劳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到底如何理解呢?启迪学生思考。这几句可以理解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应该描绘的是木兰在平日里劳作的情形;而“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则描绘的是当日的情形。这种两种情景的对比,设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自然引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等内容。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读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她为什么“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呢?通过联想到——深夜,木兰难以入眠。因为木兰离开家乡,离开亲人之后,所以她想家想亲人。这里写人物的见闻,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活动,学生深入地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深可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其四、演读法。即让学生表演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杨二嫂的语言描写“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以及闰土的语言“老爷!---”“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这些的语言极富个人特色。让学生演读,不仅增强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到杨二嫂的伶牙俐齿话语中对我的不满情绪,展现了她的尖酸刻薄,唯利是图的性格特点;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中年闰土的麻木迟钝,精神压抑的状态。这种方法可以广泛的运用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神态描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活动中。

当然,方法不限于此。上文仅个人浅见,希望引起大家对学生语感训练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