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性困境与破解——以陕西省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性困境与破解——以陕西省为例

车红丽 张力跃

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对加快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背景,深入探讨开展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扩大培养对象范围,拓展办学功能,积极构建“为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SGH18H081)系列成果之一。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是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应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现代化农村建设和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要求,通过政策支持、制度建设、资金扶持、舆论引导等方式积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应调整办学宗旨、拓展办学功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供给。

一、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

(一)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民的现代化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现代农村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农民现代化。首先,农民能在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获取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培养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理念,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生活中,进而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其次,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因其自身专业生产能力限制,对农作物种植和培育意识差,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这种情况下,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农民科学生产、合理栽培的意识,促进农民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进程;最后,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将农民培养成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整合升级。

以陕西省为例,在农村开展职业教育,加快了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整合升级的脚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陕西省作为经济发展大省,劳动力总量庞大,占农村人口总量的50%以上,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基础教育无法普及,造成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年轻人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精神,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观念得不到有效推广,农民因无法掌握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要点,限制了陕西省农村的农业生产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团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陕西省农业结构在现代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另外,陕西省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延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技术手段和农业生产结构得不到更新,影响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陕西省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基本呈现不发展状态,农业结构稳定,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造成农业产值落后;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限制了农业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针对以上问题,陕西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扩大农民就业面,加大农村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增长模式向现代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

(三)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陕西省在探索农业生产道路时,将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农业生产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农产品交流,打破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对促进城乡一体化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性困境

(一)为升学服务还是面向就业

以陕西省为例,农村职业教育在实际办学中出现的最核心的问题即办学路向问题:是为升学服务还是要面向就业。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智力支撑,其教育目的决定着职业教育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意义,教育目的与实际生活脱节,激化升学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导致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兴办农村职业教育,为农业生产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随之带来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许多年轻人追求更高的科学文化水平,选择继续升学,加剧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加大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二)为城市输送劳动力还是就地转化

农村职业教育开展期间,农村人口、经济、地理等方面,均呈现出“空心化”发展特点,其根源在于农村农业技术人才的流失。一方面,大量受教育者在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农业生产知识后,出现严重的“离农”现象,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的发生偏移,使得农村人口服务和建设新农村的能力逐渐减弱,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口流动加剧农民离田进程现象,农民工子女随迁就读致使农村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无法为振兴乡村提供强大的建设力量。

(三)培养农民子弟还是农民本身

陕西省农村在进行农村职业教育时,采用统一的职业教育模式,受到传统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的限制,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期间,将培养农民子弟与培养农民对立起来,出现教育主体不明确现象,地方相关教育部门对农村教育未形成明确的教育规范,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出现困境,限制农村人才专业技能的发展,影响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2]

三、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坚持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宗旨

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了农村教育功能是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要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期间,充分发挥教育对农村社会以及对农民的培养功能和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教学原则,保证全体农民均有受教育的机会,为建设现代化农村培养人才;其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具备社会教育功能,在教育期间,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农村建设意识和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满足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深化农民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提高农民的服务意识和建设意识。

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宗旨,落实好“三个面向”和“两个适应”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将农业、农村、农民三者进行有效连接,加强对农民服务意识的引导,贯彻“一切为农”的教育方针,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为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模式创造有利条件。农村教育开展期间,要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将培养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者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教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灵活的课程结构,使其适应个体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更好地为建设新农村做贡献。

(二)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对象

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要将教育对象作为扩大农业再生产能力的基础,对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对象进行精准定位,确保职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开展职业教育期间,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和农村人口教育基础,对教育结果和教学效果进行合理预测,根据实际情况,将教育目标设置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当前,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留守农民、新生代农民和具备农业生产资格证的职业农民,根据不同农民性质,对其进行农业技术培养,形成农业理念、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全新变革,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3]

现阶段,陕西省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对农民进行专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成为促进农业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以在校学生为教育主体,以服务和建设现代化城市为教育目标,导致“离农、离田”现象愈发严重,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外流。因此,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期间,职业学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将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中。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农村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村合作社管理者以及农业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其进行农村职业教育,积极转化其社会职能,引导农村基层管理干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教育活动,为普通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能、扩充农业理论知识做出示范。

(三)构建“为农”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从农业生产活动的多方面出发,逐步构建起“为农”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加强多农业人才的专业技能教育,提高农民农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水平;其次,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农业生产观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活动的专业性;再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时,要加强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提高农业生产实践能力在职业教育环节的地位;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扩大教师的农业理论知识储备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最后,农村在培养人才时,要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学体制机制,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农村对农业人才的培养能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陕西省对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坚持职业教育为农的教育宗旨,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育对象范围,拓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渠道,积极构建“为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提供参考意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农村职业教育开展期间,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求在科学合理范围内进行深入改革,缓解农村生产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积极整改与农村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将农村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陕西省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过程中,结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导向,加大对农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性。首先,陕西省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坚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打造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格局,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其次,陕西省充分发挥国家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优势,在职业教育开展期间,指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农业技术经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最后,陕西省大力推行“双师型”职业教育模式,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明确农村相关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积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建立多元化教育评价标准,培养现代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冯雨,王紫童.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困境及破解研究——以陕西省大荔县华原村为例[J].现代商业,2020,No.555(02):112-113.

[2]许兴.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助力农村人才培养的困境及解决对策——以重庆为例[J].南方农机,2020,v.51;No.348(08):94-94.

[3]马雷蕾.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福建茶叶,2020,v.42;No.218(02):75-76.

[作者简介] 车红丽(1987- ),女,陕西宝鸡市人,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

张力跃(1975- ),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邮寄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火炬路美伦大厦,电话1829106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