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诗 中 的 哲 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古 诗 中 的 哲 学

傅若霞

绍兴市越州中学 312000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古代诗人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哲学家。诗歌在给人诗境美、艺术美、语言美的同时,更能让人感悟许多人生哲学、社会哲理。笔者发现:引古诗名句入哲学教学课堂,不仅能活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更能激活学生学的兴趣,加深理解。下面笔者结合《生活与哲学》内容,简述古诗名句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一、运用古诗,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二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讲授《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一课时,可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黄河水由西到东、由高到低、奔流到海去无回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且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还可引用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渗透的哲理小草的“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都是其自然生长属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为的“野火烧”行为断绝不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火烧只能烧掉其皮,真正要断绝其生命,必须除“根”。人们只有把握了自然物质的生长属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办成事。
二、运用古诗,理解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其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时,可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里,以春风催开万树梨花来喻写雪景。“梨花”与“春风”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讲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这一课时,要教学生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即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问题。这时可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一座山,由于看的角度不同,如横看或侧看,远、近、高、低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积极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不能用片面地、消极地、割裂历史地、静止地看问题。在讲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一课时,可引用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河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他人的劝勉,更是对自己的慰籍。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前路是凶是吉未知,何必因此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作者要表达的就是这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生哲理。也可引用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朱雀桥”,“乌衣巷”旧物依然,不同的是名门大族王家、谢家的堂前燕却飞入了寻常家。此诗读来颇为感人,历史变迁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表明了事物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一哲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说的就是这个理。还可引用刘禹锡的另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把“沉舟”、“病树”借代旧事物,那么“千帆过”、“万木春”就可看成新事物、新气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世间万物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诗句在感伤中透出豁达,以形象包孕哲理。

三、运用古诗,理解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正确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时,可引用南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噪与静,鸣与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以“蝉噪”反衬“林静”,因“鸟鸣”更显“山幽”,动中写静,以静衬动,妙趣横生,诗意丰盈。也可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松”、“石”的静与“明月“清泉”的动两两相应,相互衬托。失去“松”“石”的静态美,人们就难以观察到“明月”、“清泉照”、“流”的动态美。即所谓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课时,可引用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们想以刀断水,没料水被阻隔导致满溢一旦放手水流会更潺急,想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愁思却不料醉酒后愁绪混乱越发忧愁。这就是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在。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节时,可引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挑花》:“人间四月尽芳菲,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山脚的桃花已凋谢了,但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却刚刚盛开,这是因为地势不同、气候差异所致。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脱离了山脚和山腰因地势不同而气温不同这一特殊性,我们就不能理解诗中含义。


四、运用古诗,理解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在讲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一课时,可引用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红杏借喻新生事物。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也就是说,没有人为什么力量能阻止春天的到来,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不是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的讯息吗?

运用古诗融入哲学课堂教学,并不一定能“一方治百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原则:第一、去神留肉。教师要尽量从诗的本意上讲解,不能在诗人借此抒发的情感上花大笔墨,这样才能避免不走偏。因为我们都知道,诗人写物叙事的目的是抒情,至于如何体会诗中的情绪心境,那是语文课上的任务了。第二、简明扼要。教师引入诗句后只须开门见山直表诗意就行,无须逐句解释,否则将会本末倒置。第三、找结合点。教师一定不能忘记引入本诗句的目的是什么,与课本中的哪一个哲学原理一一对应,最好在引入后马上点明。第四、点到为止。对诗句的理解一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对诗句的哲学讲解只须点到为止即可,要留给学生自我思考、自我体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