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2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刚建华 杜成刚 王炳章

沧州师范学院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这些也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涵。本文以面向未来、面向工程发展需求为前提,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培养理念,重构知识结构、转变培养方式等,不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交叉融合;机械电子工程

在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里的院系行政设置是依附于学科门类的,更关键的是传承了多年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近乎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模式,对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遭遇了瓶颈。进入新时代,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面对人才需求的多学科融合化、技能素养综合化的发展,如何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交叉融合存在壁垒。世界范围内各学科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几乎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高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营,更应该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1]。但目前在高校中院系行政设置是依附于学科门类的,院系与院系之间的合作较少,不能打破所学院系的壁垒;另外各院系教师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薄弱,每名老师固守着自己承担的课程,不能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度进行全盘考虑,造成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在我国传统的工科教育是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准确定位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应用人才,由于缺乏实践能力,不能直接面向工作岗位,也不能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导致了大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并存的困境[2]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调研不足。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更注重于实践能力、 专业知识及就业效果。但目前各高校只是调研相关少数行业进行调研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涉及新兴行业不够全面,从而无法得到全面准确的结果,导致制定的培养方案也过于片面化。

二、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1)以新工科为背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将“成果导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全过程,抓住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持续改进等几个关键环节,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新形势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在单一表现在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是在以“知识+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前提下更要注重人才品格方面的培养需求,如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理性态度、踏实肯干等。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所有对人才品格的培养应置于人才的全面发展之首,培养符合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6001375bddd86_html_1d16b8571c852ffa.png

图1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2)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念,重构课程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及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对智能制造行业进行充分调研,明确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目标定位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项目工程师,对学生的毕业要求是能够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依据此毕业要求,在知识培养方面,应构筑起人才全方位复合型知识结构;在能力培养方面,要同时注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毕业要求重构包括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提高拓展模块等组成的课程体系。人才知识结构如图2 所示[3]

6001375bddd86_html_6685310471d4a083.png

图2 人才知识结构

(3)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4]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26-35.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路易斯.L.布西亚瑞利.工程哲学[M].陈凡,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50.

[4]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7(2):20-28.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交叉建设研究—以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为例》(项目编号:GH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