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去模式化”新变及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去模式化”新变及策略探究

杨双琴

夷陵中学 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得分体,也是高中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发布与实施,新高考卷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呈现出去模式的新变化。本文立足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变化,从教材实施的层面探究情境化阅读和群文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 阅读 去模式化 策略

自2017年新课标印发至今,新课标的理念鲜明地反映在近两年的新高考卷阅读题目上。自题目出发,追溯新课标并联系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体会新课标的理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新教材的使用和阅读教学的实施。

一、走出模式化的考点新变

我们以全国卷“人物”类考题为例,可以发现以2018年为界,在2018年以前对人物形象的考查设问为直接概括人物形象(多为主要人物),学生能够根据以往阅读答题经验,使用教师给的答题套路和答题词语回答概括;2018年以后的人物形象中,呈现出去模式化的特点。

“去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分析题重在“读进去”,强调考生进入文本内部理解人物的形象。如2018年《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一题在问题中已经给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考生结合作品分析理解,从当初的“走出来”变为“读进去”,引导师生进入文本当中,关注文本内容。

从“走出来”到“读得懂方法”。在2019年的《理水》(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中,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不仅没有局限在概括形象特点,也没有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进一步从写作形式的角度关注文本的构成,即“如何塑造”的方法考查。这对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走出来”到“走进人物内心”。2020年《越野滑雪》“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关注人物心理,要求学生在理解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心理,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人物内心。其实,早在2018年《有声电影》的“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和《微纪元》的“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就已经体现了走向人物内心的考查方式。这样的问题处理显然不能将以往的阅读答案直接移植,必须结合考试文本本身体会分析,较好地避免了阅读答题的套路化,走向阅读的原点。

、阅读教学的理念新变

追溯高考阅读题的新变,既是对固化思维的阅读纠正,亦是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呈现。

新课标提出四大核心素养、12大课程目标、“整本书阅读”等18大学习任务群。学科素养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阅读方面则表现为对阅读情境化的设置和对阅读真实性的考查,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陈述性知识,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个体体验,“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语文情境中展示真实的语文素养水平”,强调阅读的生成和内化。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人物”题的新变,正是对“核心素养”的一种回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四翼”明确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的考试要求,要求学生“善于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强调考生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强调通过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和设问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两者的新要求共同指向了考生的个人基础和个人体验,必然呈现出对以往模式化的消解。

三、阅读教学的新策略

在新课标、新评价、新考点的引导下,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实施也应该呈现出新的特点:即阅读的情境化和群文化。

1.情境化

高考语文试题以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阅读,情境可分为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个体体验情境、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的学科认知情境和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社会生活情境。在日常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搭建阅读理解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生成。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程标准与考试均强调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主体的身份走进文本。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密切相关,能够调动个体的学习经验或者生活体验。譬如在疫情初期,学习“抗疫特辑”的时候,让学生收集整理别国捐赠抗疫物资上的寄语,理解其内涵,并为回赠物资写回赠寄语,这样的“寄语”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教学活动中来。除此之外,为文中人物画像,表演课本剧,文章改写与续写等都是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文本。

创设情境,搭建理解的桥梁。某些文本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隔阂,这种隔阂可能是时代性的,也可能是地域性的,更可能生活经验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阅读理解的桥梁,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例如,教学《项脊轩志》时,可以为学生补充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了解归有光幼年丧母、家道中落、人生坎坷的特殊经历,从而理解文中回忆细节的特殊性和饱含的深情。

创设情境,强调知识生成。当个体完全沉浸在阅读中,个体经验与阅读经验相碰撞,往往会生出个体表达的欲望。阅读的生成性可以是对某项知识的重构,也可以是对某个人物或者某种观点的独特表达。例如在学习完《六国论》等系列文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史论文章和历史真实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动笔写作,谈对历史的看法可谓水到渠成;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写作小论文在班级交流展示;在学习古诗文后开展朗诵表演,于创新性的表演中感受个体的思维提升……

2.群文化

新教材的编排中,有意识地使用了主题阅读策略,即将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体等内容组织在一起,方便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和群文阅读更是强调了阅读时的联系。在面对一篇阅读文本时,教师要从更宽广的视野组织阅读文本,以专题群文的形式组织教学,更能够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知识,提升阅读思维。

“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观以及事实等因素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可以对两个文学作品进行风格、主题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异同分析”,新课标对高中生的阅读水平提出了以上新要求。群文阅读可以是同一主题的纵向陈列,如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李桢《六国论》都是基于六国破灭的史实生发的议论文章,将这三篇组织到一起,辅以《过秦论》《阿房宫赋》《荆轲刺秦王》等文章,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生态环境,在比较中明确议论文章的特点,学习论证文章的写作方法,更能够走向对史实的理解等思维能力的提升,指向深度阅读。

群文阅读也可以是不同诗人间横向的异同比较,李白和李贺都是浪漫主义诗人,都写过劝酒词《将进酒》,都写过表现音乐的作品《听蜀僧浚弹琴》(李白)和《李凭箜篌引》(李贺),而李白被称为“诗仙”,李贺被称为“诗鬼”,将李白和李贺对比分析,能够更深切地理解李白和李贺的诗歌风格特点及成因,掌握诗歌分析诗歌风格的一般方法。

情境化和群文化的出发点是为了给学生创设情境,改变原有的封闭阅读环境,改变过去阅读的不足,最终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只体现了教学的“热闹”,而忽视了教学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之下,课程的标准在变,考试评价的策略在变,考试的具体形式在变,应考的策略也应该顺势而变;在新教材的应用之下,课程的引导方向在变,教材的组织形式在变,考试的考点在变,教学的策略也应该顺时而变。创设课堂情境,群文阅读比较,将是增强学生主体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年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高考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