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

廖思燕

广西省岑溪市梨木镇梨木中心小学广西岑溪 543200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要应用好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重、可塑性强的特点,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求同存异、逆向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 渗透 创建 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

一、渗透文化教育,萌发小学生创新的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自然好学上进、刻苦努力,数学能力和数学水平的提高,必将萌发学生数学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我适当渗透数学史教育,介绍一些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的成才故事,萌发创新意识。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对学生讲故事:“一千多年以前,我国祖冲之在前人计算π=3.14的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查考。你能想出计算近似值的方法吗?”让学生萌发创新思维。

这样,学生学习祖冲之是对知识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中汲取学习和创新动力,对数学学习和创新充满必胜的信心。

二、创建生动的表象,引小学生创新的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创建生动的表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协作学习,使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我在数学的教学时,千方百计地创建生动的表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小学生创新的思维。

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我先用幻灯片显示一个小孩站在一座楼房前面,旁边摆有一盆花,并显示:小明身高1.3米,我请一个学生指出小数中的小数点,并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明的身高变成了多少?”伴着学生的回答幻灯片显示小孩的身高13米的图像(比楼房还高)。“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明的身高变成了多少,?“伴着学生的回答小视频显示小孩身高0.13米的图像(比花还矮)。这些生动的图像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小学生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创新思维。

三、在亲自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发展小学生创新的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用以下三种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学生用剪刀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形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如图:

60013fcc7600e_html_f73a4139688bba04.jpg

剪完后的观察,启发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高),而长方形面积则等于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由此推导出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 ↓

三角形面积=底×高÷2

  同理,也可以将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转化成正方形进行推导。

  (2)将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先剪出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将这两个三角形一正一反地组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对照进行推导。

  如图:

 60013fcc7600e_html_43f517c766ed4db5.jpg

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推导出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 ↓

三角形面积=底×高÷2

 (3)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

把一个三角形的底边各60013fcc7600e_html_184f708839e2ec2a.gif 处,向上画一线,线的终端与三角形的

顶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通过割、补即可将这个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

 如图:

 60013fcc7600e_html_a8a987ac9df127c5.jpg

  从图形割补可观察到:

  长方形面积= 长 × 宽

   ↓ ↓

  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高×三角形底的一半

  三角形面积= 高 × 底 ÷ 2

  运用交换律得:底 × 高 ÷ 2

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促进小学生创新的思维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个多向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好办法。”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面积相近,长宽不一的两个长方形,给学生观察、猜想和讨论,比较图形的大小,再测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在抽象问题变直观的活动中,加强小学生创新的思维

“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难于理解抽象的问题变直观化,探索创新地学习数学。加强小学生创新的思维。

在《鸡兔同笼》的教学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教书本中已给出现成的结论方法,我提示,我们能否用画图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呢?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仅通过画图直观的解答了鸡兔同笼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其它类型的问题,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图例来理解问题。如:

学生一解题方案:

¤ ¤ ¤ ¤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兔的只数 鸡的只数

答:兔有4只,鸡有11只。

小轿车

◇ ◇ ◇ ◇ ◇ ◇ ◇ ◇ ◇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 ◇ ◇ ◇ ◇ ◇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 ◇ ◇

111 111 111

◇ ◇ ◇ ◇ ◇ ◇ ◇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三轮车

答:小轿车15辆,三轮车10辆。

学生二解题方案:

¤¤¤¤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1)


答:兔有4只,鸡有11只。

  1. 小轿车: 25×3=75(辆) 90-75=15(辆)15÷(4-3)=15(辆)

三轮车: 25-15=10(辆)

(3)兔:15×2=30(只) 38-30=8(只) 8÷(4-2)=4(只)

鸡:15-4=11(只)

答:兔有4只,鸡有11只。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由画图入手,自主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对知识得到直观的理解,掌握更牢固,更透彻。 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束语】教学的实践证明:在数学课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渗透文化教育,创建生动的表象,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抽象变直观,就能获得数学知识和创造才能,就能充分展示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智力潜能,更能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马晓娟.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06).

[2]顾冰.素质教育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J].山东文学 2009,(S1).

[3]陈晓慧.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 2011,(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