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采矿事业的迅速发展,采矿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受到环境、技术、人员等因素影响,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对采矿作业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在当前的管理体系下,传统的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强化新型技术应用、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基本要求。采矿工程属于地下工程,工作环境十分潮湿,不利于身体健康,通风安全技术能够冲淡和消除有害气体和有害粉尘,达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的目的,还可以改善开采环境,保护身体健康。

  • 标签: 采矿工程 通风安全 管理策略 分析
  • 简介:摘要:由于土地面积的局限性以及人们对于城市居住需求的增多,我国建筑高度持续攀升,城市建筑规划中多以高层建筑为主,这对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标准化、功能的完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坑深度越深,其存在的风险越高,但受限于场地面积,工程施工时不能采取放坡式基坑开挖,为减少甚至消除安全隐患,建筑工程的基坑支护方式逐渐多样化。基坑支护是一种专项施工技术,可保证建筑地下工程的安全,能提高建筑的整体安全性及平稳性。

  • 标签: 建筑工程 深基坑支护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诊高钾血症患者的治疗现状和预后,分析急诊高钾血症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电子信息系统,提取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高钾血症患者〔年龄≥18岁,血清电解质检查钾离子(K+)浓度≥5.5 mmol/L〕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降钾治疗措施及预后,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急诊高钾血症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高钾血症患者579例,其中男性310例(53.5%),女性269例(46.5%);中位年龄64(22)岁;轻度、中度、重度高钾血症患者分别有317例(54.7%)、143例(24.7%)、119例(20.6%)。499例(86.2%)患者接受了降钾治疗,共有44种降钾治疗方案,其中糖+胰岛素(I+G,61.3%)、排钾利尿剂(Diu,57.2%)、碳酸氢钠(SB,41.9%)、钙剂(CA,44.4%)在急诊科较常用,糖+胰岛素+钙剂+排钾利尿剂+碳酸氢钠(I+G+CA+Diu+SB)四联降钾治疗方案是急诊科最常用的降钾方案。高钾血症患者血清K+水平越高,联合降钾治疗比例越高,血液净化(HD)比例越高(轻度、中度、重度患者联合降钾比例分别为58.4%、82.5%、94.8%,HD比例分别为9.7%、13.3%、16.0%)。随着降钾治疗种类增多,血钾降至正常的比例增高,6种降钾方式联合治疗患者血钾降至正常的比例达100%。不同降钾治疗方式中,HD治疗者血钾降至正常的比例最高,达93.8%。579例患者中院内死亡111例(19.2%)。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死亡风险高〔风险比(HR)=1.757,95%可信区间(95%CI)为1.155~2.672,P=0.009〕;血钾降至正常(HR=0.248,95%CI为0.155~0.398,P=0.000)及使用Diu(HR=0.335,95%CI为0.211~0.531,P=0.000)的患者死亡风险低。结论急诊降钾治疗方案异质性较大,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高钾血症患者病死率高,血钾降至正常的患者病死率低。

  • 标签: 高钾血症 急诊 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相关性,为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监测提供新指标。方法选择7只雄性家猪通过电刺激法建立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8 min后予以人工胸外按压4 min,在按压2 min后予以肾上腺素20 μg/kg静脉注射。持续监测并记录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波形、主动脉压、右心房压力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从按压30 s至4 min,每隔30 s为时间点,计算时间点前6 s的平均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平均灌注指数、平均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将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7只雄性家猪均成功被诱发室颤。4 min胸外按压过程中,每分钟的平均按压频率及按压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外按压30 s测算的右颈动脉血流量为(92.7±32.7)mL/min,在按压1 min时下降至(48.5±23.5)mL/min(P<0.05)。注射肾上腺素前后血流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外按压期间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与右颈动脉血流量呈同步变化趋势。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右颈动脉血流量呈不同变化趋势。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具有正相关性(r=0.66,P<0.01),与灌注指数也呈正相关性(r=0.57,P<0.01)。结论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和灌注指数具有正相关性,即时监测这两种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情况。

  • 标签: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颈动脉血流 脉搏血氧波形 灌注指数 冠状动脉灌注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诊抢救室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nd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9~12月经由本院抢救室收治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收集患者入抢救室时的人口学特征、APACHE Ⅱ评分、是否使用肾脏毒性药物、24 h液体出入量及院内生存时间等相关指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COX回归研究AKI的发生对患者住院生存率的影响,并分析AKI严重程度对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纳入急诊抢救室的患者238例,其中108例发生AKI(45.4%),AKI 1期83例(34.9%),AKI 2~3期25例(10.5%)。APACHE Ⅱ评分>13分[OR=1.11,95%CI(1.07~1.16),P<0.01],应用血管活性药[OR=2.20,95%CI(1.08~4.49),P=0.03],糖尿病(OR=2.33,95% CI(1.23~4.42),P=0.01),24 h入量>3 L(OR=3.10,95%CI(1.17~8.25),P=0.02)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校正APACHE Ⅱ评分和年龄后,AKI仍是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AKI严重程度显著增加急诊患者死亡风险[AKI1期HR=1.45,95%CI(1.08~2.03),P=0.04; AKI2-3期HR=3.15,95% CI(1.49~4.81),P=0.03]。结论急诊抢救室患者中AKI的发生较常见。APACHE Ⅱ评分>13分,应用血管活性药,糖尿病,24 h入量>3 L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AKI严重程度的增加,死亡风险增加。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急诊科 发生率 预后 容量 APACHE Ⅱ评分 血管活性药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ETI)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及呼气末二氧化碳(end tidal CO2, ETCO2)的变化特点,探讨急诊ETI后监测MAP和ETCO2对早期预测严重循环崩溃(cardiovascular collapse, CVC)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顺序收集2015年3月至2020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行急诊ETI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ETI后5、10、30、60和120 min MAP和ETCO2的数值。根据患者急诊ETI后是否发生严重CVC分为严重CVC组和无严重CVC组。对两组MAP和ETCO2的数值进行组间相同时间点和组内相邻时间点的比较,并将ETI后MAP与ETCO2的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急诊ETI后5 min和10 min MAP及ETCO2对严重CVC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研究患者116例,其中75(64.7%)例患者ETI后发生严重CVC,严重CVC组中以男性和高龄患者居多。严重CVC组急诊ETI后5、10、30、60、120 min MAP和ETCO2的数值明显低于无严重CVC组。两组MAP和ETCO2在急诊ETI后5~30 min表现为同步下降,在ETI后30 min达最低值,其后至ETI后120 min表现为同步回升。ETI后MAP和ETCO2两者的变化具有相关性(rs=0.653, P<0.01)。ETI后5 min MAP可准确预测严重CVC(AUC=0.86, P<0.01),最佳截断值为MAP≤72 mmHg(灵敏度为78.7%,特异度为87.8%)。ETCO2也可准确预测严重CVC(AUC=0.85, P<0.01),最佳截断值为ETCO2≤35 mmHg(灵敏度为77.3%,特异度为85.4%)。ETI后10 min MAP可准确预测严重CVC(AUC=0.90, P<0.01),最佳截断值为MAP≤67 mmHg(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85.4%)。ETI后10 min ETCO2也可准确预测严重CVC(AUC=0.87, P<0.01),最佳截断值为ETCO2≤33 mmHg(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78.0%)。急诊ETI后5 min和10 min的MAP和ETCO2中任意两个指标的预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ETI后严重CVC患者早期即有MAP和ETCO2下降表现,但识别滞后和干预不足可能与CVC的发生发展有关。ETI后早期MAP和ETCO2对预测严重CVC均有较高效能。插管后5 min MAP≤72 mmHg、ETCO2≤35 mmHg、插管后10 min MAP≤67 mmHg及ETCO2≤33 mmHg均提示患者发生严重CVC的可能性大。

  • 标签: 气道管理 循环崩溃 气管插管 急诊 平均动脉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
  • 简介:摘要目的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CQI)基于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 POP ),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能够实时监测外周循环状态,体现胸外按压质量。已证实CQI对CPR患者预后评估非劣效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高级气道建立是否影响CQI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376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建立高级气道分为高级气道组和非高级气道组,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记录复苏过程中CQI和PETCO2变化,观察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高级气道组中CQI [(63.3±20.7) vs (49.7±23.8)]、PETCO2 [19.8 (11.4, 31.6)mmHg vs 8.8 (3.3, 15.8 )mmHg]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0.4和16.3,其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高级气道组CQI[(63.0±21.8)vs (42.2±29.0 )]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1.1。高级气道组与非高级气道组间CQI对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QI可用于CPR过程评估患者预后,其评估效力非劣效于与PETCO2;高级气道建立与否不影响CQI对CPR患者的预后评估。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高质量胸外按压 脉搏血氧波形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预后 自主循环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从培训角度改进急诊气道管理,探讨基于临床流程为导向的急诊气道管理培训模式。方法根据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临床处理原则,结合临床实际流程,设计气道管理培训课程。课程以气道管理的CHANNEL流程为主线,重点讲述人工通气和氧疗技术,快速诱导插管技术。授课过程以临床处理流程为主线,采用实物展示、视频演示和事物联系的方法进行讲解。以自由报名或定向招生开课。课后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收集急诊气道管理课程学员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分析。结果在全国13个城市举办了15场培训,参加学员566名。收到反馈问卷185份,单项课程内容,学员认为较难理解的部分前三位是氧疗(48人,25.9%)、CHANNEL流程讲解与演练(48人,25.9%)、快速诱导插管流程(47人,25.4%)。课后41人(22.2%)改变了急诊气道管理的工作流程,140人(75.7%)部分改变了急诊气道管理的工作流程,4人(2.2%)依然采用原来的工作流程。结论基于临床流程为导向的急诊气道管理课程符合目前临床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临床岗位胜任力的培训。

  • 标签: 气道管理 培训 岗位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