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儿童暴发心肌(FM)是以血流动力学障碍为突出表现的急性心肌症病变。起病急、病情进展迅猛,可导致心肌细胞水肿、坏死,发生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该病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实验室检查存在非特异性指标,容易出现漏诊情况,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及诊断,早期死亡率将明显升高。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检查对于疾病早期发现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循环支持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儿童FM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是早期识别并积极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生存率及改善日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就目前儿童FM的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诊断 治疗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暴发心肌做临床分析,观察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探讨诊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38例暴发心肌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做常规检查,给予用药治疗,并对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患儿采用抗休克及纠正心力衰竭治疗,观察患者的心肌发病症状及心电图表现。结果合并室内传到阻滞死亡率为2.63%,心动过度死亡率为7.89%。心电图改变阳性率为94.12%。结论由于暴发心肌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很可能造成误诊。因此,及时诊断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该疾病的死亡率。并且观察心电图的表现,要早于心肌酶的升高。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心电图 心肌酶 心源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暴发心肌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暴发心肌患儿42例,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结果42例患儿住院2-52d,8例死亡,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死于急性肺水肿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34例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未发现活动受限及明显心脏症状。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暴发心肌患儿的治愈率,改善其预后。

  • 标签: 小儿爆发性心肌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暴发心肌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被诊断为病毒性感染的65例心肌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致病形式分为暴发心肌组35例和非暴发心肌组30例。暴发心肌组和非暴发心肌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探讨小儿暴发心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临床检查,暴发心肌组临床症状比非暴发心肌组临床症状严重;暴发心肌组患儿超声检查中左室短轴缩短率参数(31±5.3)%和左室射血分数(56±3.2)%低于非暴发心肌组患儿(37±5.97)%、(73±3.7)%;经死亡率统计,暴发病死率31.4%高于非暴发组10.0%。结论暴发心肌组患儿死亡率更高,血液中各项高血清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草转氨酶)和低左室射血分数是暴发心肌患儿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非暴发性心肌炎 危险因素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暴发心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的6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暴发心肌组(n=13)及普通心肌组(n=54),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前驱感染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影像学表现等,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暴发心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暴发心肌组7例死亡,其中4例入院后24 h内死亡,普通心肌组无死亡病例。(2)暴发心肌组面色发绀、腹胀、抽搐、肢端发凉的发生率均高于普通心肌组(P<0.05)。(3)暴发心肌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高于普通心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暴发心肌组心电图QRS波时程较普通心肌组延长[118(82,127)ms比62(62,12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发心肌组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高于普通心肌组(P<0.05)。(5)暴发心肌组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降低、左心室扩大的发生率高于普通心肌组[92.3%(12/13)比18.5%(10/54),84.6%(11/13)比9.3%(5/54),76.9%(10/13)比13.0%(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发心肌组胸部X线检查发现心影扩大、肺瘀血的发生率均高于普通心肌组(P<0.05)。(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OR=19.015,95%CI 1.456~248.348,P=0.025)、LVFS降低(OR=18.691,95%CI 2.062~169.453,P=0.009)、QRS波时程延长(OR=1.040,95%CI 1.001~1.082,P=0.046)是发生暴发心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暴发心肌早期病死率高,LVEF降低、LVFS降低、QRS波时程延长是儿童发生暴发心肌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短轴缩短率 QRS波时程 儿童
  • 作者: 任兴琼 邵淑冉 张楠俊 王川 周开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西部妇幼研究院心脏发育及心肌疾病基因治疗研究平台、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科 61009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西部妇幼研究院心脏发育及心肌疾病基因治疗研究平台、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暴发心肌(FM)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53例FM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FM患儿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n=23)和幸存组(n=30)。比较2组FM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年龄、入院前病程等),入院前及入院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结局等。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预测FM患儿死亡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与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FM患儿性别构成比、入院前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53例患儿中,入院24 h内死亡为16例(16/23,69.6%),入院72 h内死亡为20例(20/23,87.0%)。入院前以胃肠道症状最多见(38/53,71.7%),其次为呼吸道症状(25/53,47.2%)和发热(20/53,37.7%)。2组患儿年龄,住院时间,入院前有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者所占比例,入院时低血压、微循环障碍和意识障碍者所占比例及收缩压、舒张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室检查:2组患儿血乳酸、血清Ca2+,动脉血pH值、碱剩余、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53例患儿中,50例接受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组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心包积液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入院时心电图结果显示Ⅲ°房室传导阻滞(AVB)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2组患儿均接受综合治疗,其中临时心脏起搏器使用率、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血乳酸、动脉血pH值及碱剩余、血清Ca2+、INR、APTT和VIS对预测FM患儿死亡的AUC分别为0.776(95%CI:0.621~0.890,P<0.001)、0.804(95%CI:0.664~0.905,P<0.001)、0.829(95%CI:0.692~0.922,P<0.001)、0.702(95%CI:0.559~0.821,P=0.016)、0.753(95%CI:0.602~0.869,P=0.001)、0.791(95%CI:0.644~0.898,P<0.001)和0.890(95%CI:0.774~0.959,P<0.001)。结论儿童FM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死亡多见于病程早期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微循环障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高乳酸血症、依赖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患儿。死亡患儿多集中在入院72 h内,尤其是入院24 h内,对FM高危患儿应尽早给予密切监测及积极机械循环支持。

  • 标签: 心肌炎 疾病特征 预后 猝死,心脏 危险因素 ROC曲线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暴发心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急性暴发心肌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在小儿急性暴发心肌的临床治疗中,一定要坚持及早诊断和治疗的原则,进而才能有效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并且降低临床死亡率。

  • 标签: 小儿 暴发性心肌炎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暴发心肌又称之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儿童在发病时将会表现出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休克等心律失常问题。从其临床症状来看,该病症表现并未具备特异性。因此,当儿童在发病史并不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但又由于该病情发展十分迅速,这导致一旦救治不及时,将会使得儿童在两天内甚至是数小时内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等问题,且该病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必须要重视小儿暴发心肌,并加强对该病症的护理。现将该病症的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儿童 暴发性心肌炎 护理
  • 简介:病毒性心肌是指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从心肌局灶性炎症引起的无症状心肌心肌弥漫性炎症引起的暴发心肌(fulminantmyocarditis,FM),临床表现各异,短时间内病情急剧进展,出现心源性休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阿斯综合征等[1],病情恶化快,病死率达90%以上[2]。对暴发心肌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救治,开展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病情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暴发心肌早期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纳入2002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患者71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心肌组(13例)和非暴发心肌组(58例)。对两组患者入院时首发临床症状、血清生化学检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暴发心肌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较非暴发心肌组,暴发心肌组患者就诊时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收缩功能减低、心肌肥厚、室壁运动障碍的比例均明显升高,且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T波倒置的导联数量明显增多,Ⅱ导联QRS波振幅降低,PR间期、QRS波群时间和QTc间期均明显延长,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明显增多(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的PR间期、QRS波群时间、NLR是暴发心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 结论暴发心肌患者心肌酶明显升高,心功能差,PR间期、QRS波群时间、NLR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成年人 心电描记术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暴发心肌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小儿暴发心肌患儿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小儿暴发心肌的护理要点。结果患儿表现为发烧、流涕、咳嗽、腹痛、恶心、惊厥和烦躁不安。50例小儿暴发心肌患儿经过临床护理后,有1例患儿入院24小时内抢救无效而死亡,其余49例患者皆抢救成功并痊愈出院,皆随访大于3个月,并未发现明显活动受限表现与心脏症状。结论小儿暴发心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提高诊断意识是早期诊断小儿暴发心肌的关键,初诊时要根据病情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多方面分析,提高早期确诊率,对症治疗联合临床护理是改善小儿暴发心肌患儿预后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小儿 暴发性心肌炎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2例暴发心肌(fulminantmyocarditis)患儿,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7年12月-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暴发心肌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均为女性,中位数年龄7.6岁。2例均以腹痛、呕吐起病,1例伴心动过速(12岁心率160次/分),1例心率正常(3.2岁心率110次/分),2例均在入院后数小时出现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白细胞计数、心肌酶、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ST-T改变。2例均给与吸氧、卧床休息、1-6二磷酸果糖及大剂量Vitc静滴。2例均死亡。结论暴发心肌常以心外症状首发,部分患儿以腹痛、呕吐为主诉,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应用甲强龙及丙种球蛋白、积极监护尤为重要。

  • 标签: 腹痛 呕吐 暴发性心肌炎 疾病特征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暴发心肌的临床护理进行探讨,得出有效的诊治策略。方法从江西南昌儿童医院2010年3月到2014年9月选取60例小儿暴发心肌进行临床诊断,以年龄3个月到12岁,其中女孩28例,男孩32例;得出病患的临床表现及治理方法。结果关于60例小儿暴发心肌的病患通过临床诊治后,有56例(93.3%)治疗痊愈,剩下4例(6.7%)治疗无效至死亡。其临床表现为心电图多样性表现,伴随室性心动和传导阻滞等特征。结论小儿暴发心肌通过临床分析探讨,它是威胁孩童生命的病,要做到正确护理及提高诊救成功率,这也对临床推广具有意义深远。

  • 标签: 孩童 暴发性心肌炎 临床护理 诊治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85-0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通过对小儿暴发心肌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临床诊断为小儿暴发心肌患儿37例,归纳小儿暴发心肌的临床经过、发病特点及护理要点。结果小儿暴发心肌首发症状多为心外表现,主要症状包括气促、面色发绀、心悸、胸闷和心搏骤停。心电图表现多样且易变,可出现早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等多种表现。37例患儿中死亡6例,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急性肺水肿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另治愈31例,其中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有偶发室性早搏1例。结论小儿暴发心肌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复杂,注重临床资料分析、迅速识别、早期诊断,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科学的尽职尽责的护理可以提高小儿暴发心肌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 标签: 小儿暴发性心肌炎 护理 治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暴发心肌患儿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效果。 方法 : 选取 2017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30 例暴发心肌患儿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患儿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 结果 : 30 例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 5 例,呕吐、腹痛、腹泻 4 例,心前区疼痛不适 2 例,心功能不全 3 例,心源性休克 1 例,精神差、面色苍灰或发绀 3 例,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7 例,晕厥 2 例,抽搐 3 例。且 30 例患儿检查结果表现为 CK-MB 升高 20 例, cTnl 升高 15 例,心电图改变 16 例, ST-T 改变 19 例。心脏增大 20 例,超声心电图检查异常 20 例,左室收缩功能减低 20 例。同时 30 例患儿经综合治疗后临床效果表现为痊愈 8 例,基本痊愈 10 例,无效 12 例,总治疗有效率为 60.00% 。 结论 :儿童暴发心肌早期临床表现多样,辅助检查主要体现在心电图异常、心脏超声异常,心肌酶学等指标改变上,早期应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必要时予以机械通气,体外膜肺,临时心脏起搏器支持等综合措施,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 标签: 暴发性心肌炎 临床特点 诊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暴发心肌的临床特征与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暴发心肌9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进行观察,以采取常规护理方式的42例患儿为对照组,采取针对性护理的48例患儿为试验组,统计所有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小儿暴发心肌的临床特征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其中主要表现为发烧、流涕、咳嗽、腹痛、恶心、惊厥和烦躁不安等症状,并且小儿暴发心肌死亡率较高,心电图会有传导阻滞和室颤现象。试验组48例患儿中痊愈的有46例(95.83%),死亡的有2例(4.17%),对照组42例患儿中痊愈的有31例(73.81%),死亡的有11例(26.19%),对照组死亡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小儿暴发心肌的临床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并且其死亡率较高,在治疗小儿暴发心肌的过程中要予以患儿全面有效的护理,提高护理水平,从而减少患儿的死亡,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小儿爆发性心肌炎 临床特征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暴发心肌是突发的心脏弥漫性炎症,起病急骤,进展迅速,以低血压/心原性休克和心脏猝死为临床特点,病理上有淋巴细胞型、嗜酸性细胞型和巨细胞型,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型,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其病理生理基础为病原进入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导致过度免疫激活和细胞/炎症因子风暴形成。按照《成人暴发心肌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包括机械循环支持、使用足够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能有效地救治患者,使病死率降低至5%左右。特别强调要做到“及早识别、及早诊断、及早预判和及早治疗”,同时还需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疗效和改善长期预后。

  • 标签: 心肌炎 过度免疫激活 炎症风暴 免疫体节 机械循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