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9
/ 2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李巍1,孟庆松1,李冰[1],袁丽英1

1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省 哈尔滨 150080

摘要哈尔滨理大学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于2018年通过验收。以自动化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卓越计划1.0的实施过程,对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在卓越计划2.0实施过程中,保证学生学习投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四史”学习融入思政教育,贯彻到卓越计划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同时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教学改革;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1157(2021)00-0000-00

引言

2010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的在于培养造就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型人才[1,2],随着2017年教育部先后推出“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 “北京指南”的三部曲,推动着新工科建设的开展。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标志着卓越计划正式进入2.0时代[3,4]

2012年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获批进入卓越计划,2017年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8年哈理工自动化专业被列入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评价验收单位,评价结论为通过验收,正式进入卓越计划2.0阶段[5],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卓越计划1.0实施的成效与不足

哈尔滨理大学自动化专业依托于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新工科”建设,设计以工程为背景的能力导向课程体系,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协同育人三位一体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1.1“三二三”的课程体系改革

为了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效果,形成了“三二三”(三个平台、两个阶段、三个方向)制的课程体系,规划了课程内容的衔接,压缩了理论学时,加强实践教学,增加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和内容。

“三个平台”针对自动化专业特色和培养卓越程师人才的培养标准,构建了以“科学人文课程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专业方向”的综合教学计划体系。

“两个阶段”是指校内学习阶段和企业实习阶段,其中在校学习阶段为3年,企业实习阶段为期1年。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除学习科学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外,还包括参加校内实践环节。

“三个专业方向”专业根据办学历史凝练特色和主要服务面向的优势领域,构建了三个就业导向性的“专业方向”:过程控制与工厂电气、自动化仪表与检测技术、运动控制技术。

1.2校企合作

自动化专业本着立足制造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3+1”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制定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研讨设计了学生企业学习和实践培养方案,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卓越人才合作培养协议。自卓越计划开展以来,参加的学生在合作企业就业率达到50%以上。

1.3不足与反思

(1)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度不足。学生在校内培养阶段所学习的知识点与企业生产实际还存在衔接融合的问题,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是阶段式的,做不到专业课程都具有实践企业的实际工程背景,学校课程教学的效率不高。

(2)学生对企业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学生进入企业培养阶段初期的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期间兼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行为和思想没有在学校自由,容易出现心理波动或其他不良情况。

(3)企业参与机制及配套政策措施不健全。相关部门缺乏专门针对企业参与项目实施的优惠激励政策和机制,部分企业缺少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基于卓越计划2.0的创新人才培养

进入卓越计划 2.0阶段后,自动化专业认真学习和贯彻工程教育精神,研究新时期对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工作,实质推进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解决卓越1.0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学生进入企业需要适应周期较长的问题,在校期间,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的顺序,利用“互联网+”思维,采用微课、MOOC、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承载度;建立专业教师企业研修制度,引入行业标准,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传授企业所需的多方面能力与相关领域行业知识,缩短学校—企业两端人才供需间的距离。

2.2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校企合作

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发挥教师与企业的辅助作用,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反馈并做出相应指导帮助学生解读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学生全周期综合能力的考核,形成闭环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机动学期制度,提高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认可度,在大二学年举行 “赴企业卓越实践”活动,让在校生深入企业,初步了解企业运行模式及工作培养方式,给学生了解机会和选择空间,为后期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及彼此认同打下基础。

2.3“四史”学习融入课程思政,完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更是综合素质的卓越。思政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将四史学习融入课程思政中来,激发学习动力,构筑爱国主义的思想堡垒,以“大工匠精神”作为核心目标,丰富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实现立德树人的协同发展。

2.4提升教师能力,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老师的优势是与学生最为靠近,要进入学生,说学生感兴趣的话,做学生认可的人,传学生信的道,发挥自身的丰富教学和工程经验的优势,利用实验室的研究资源和校企基地的基础设施,为卓越班学生的学习提供基本保障和必要指导,本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政治思想水平和专业素质,到企业中去,依据行业背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 结论

(1)哈尔滨理大学自动化专业在教育部卓越计划1.0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企业深度合作,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推行“3+1”培养模式,开展“新工科”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2)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质量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针对卓越计划1.0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卓越计划2.0实施过程中,从教学方法、校企协作、思政教育和导师指导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多维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及措施可为类似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朱高峰. 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13-20.

[2]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3] 刘丁,季瑞瑞,李少远,吴晓蓓,张佐,王红.自动化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分析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8(2):76-80.

[4] 孙艳丽,涂善东,周玲.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成效不足与思考——基于华东理工大学7个专业的实证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1):90-96.

[5] 艾红,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61-63.

第一作者:李巍(1982-),男,博士学位,讲师。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19030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210390)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GJB1320136);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32016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