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症状性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个体化治疗选择及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症状性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外科治疗选择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并出现神经症状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65~82岁[(75.4±7.5)岁]。损伤节段:T12~L1 1例,L1 1例,L2~4 1例,L3 1例,L4~5 1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肌力Ⅱ级2例,Ⅲ级3例。3例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呈条片状或柱状,偏于椎管一侧,毗邻神经根,采用椎间孔镜取出骨水泥减压;2例硬膜内伴椎管内骨水泥渗漏,采用硬膜切开取出硬膜内骨水泥及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取出椎管内骨水泥、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观察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肌力改变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6±1.8)个月]。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2.6±0.6)分、(2.1±0.3)分、(1.9±0.5)分,均较术前的(7.1±1.5)分显著降低(P<0.01),但术后各时相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74.2±7.3、42.4±10.2、25.6±6.0、21.4±3.6,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SIA分级C级的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恢复至D级,术前分级D级的3例患者恢复至E级(P<0.05)。术前肌力Ⅱ级的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提高至Ⅳ级,可以脱拐行走;术前肌力Ⅲ级的3例患者提高至Ⅴ级(P<0.01),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对于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并出现神经症状的OVCF患者,若骨水泥渗漏于椎管一侧,毗邻神经根,应选择椎间孔镜取出骨水泥减压;若骨水泥渗漏发生在硬膜内,应切开硬膜取出骨水泥减压,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出处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05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9月05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