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李昌平,我是先读其文,后识其人。2002年冬天,我从《改革内参》上读到李昌平、桂晓琦等人的对话——《三个农民之子下岗后的反思》,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篇文章太好了!又过了几天,新华社老记者戴煌先生告诉我,桂晓琦对山西记者高勤荣的冤案很关心,要到他家聊一聊。我说,我也很想认识桂晓琦。那天,在戴老家见到了桂晓琦,聊了两个小时。回家的路上,和桂晓琦一起坐出租车,他问我认识不认识李昌平,我说,不认识,三个“农民之子”我就见过你一个。但我读过李昌平的文章。除了那封轰动全国的上书,他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发表的一些新作也读了。我觉得,他的文章在中国是独一份儿,别人替代不了。书斋里的学者,读再多的书,写不出他那样的文章;基层官员不读书,不研究,也写不出他那样的文章。当时我还想到,李昌平上书,能够引起高层重视,数位高级领导人批示,派员私访核实,在报刊发表后又引起强烈轰动,本身就耐人深思,起码有这样几点原因:
作者 丁东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上海文学》 2006年2期
出版日期 2006年02月1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