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晒黄金夜不收”的鹦鹉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清末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武汉、芜湖、南京、镇江、上海等地木材商业相当发达.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竹木市场,首推汉阳鹦鹉洲.汉阳鹦鹉洲在汉阳拦江堤外,南抵老关横堤内,北至汉阳南门桥外,长约6公里(一说20华里),平均宽约1公里.据史料记载,古鹦鹉洲有1400年的历史,但在1628——1644年间就完全沉没江中.发展成为竹木市场的鹦鹉洲是从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后逐渐淤积成的.由于鹦鹉洲岸线较长,水深适宜,又有着辽阔的滩地,便于停靠竹排和木排,所以迅速取代拦江堤、玉带河,成为两湖竹木集散码头.最早来洲上经营的是江西商人形成的江西帮,其次是武昌、汉阳商人形成的汉帮(亦称北帮),第三是湖南的东西湖帮(亦称南帮),还有大冶花帮,无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武汉文史资料》 1997年4期
出版日期 1997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