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未填写
作者 钟愉
出处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1期
关键词 核苷酸类药物 联合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069-02 慢性乙型肝炎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患者从中获益,但由于治疗时间的延长,抗病毒类药物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特别是核苷酸类治疗药物,主要表现为应答不佳 耐药性差,难以通过短期治疗获得持久应答或停药,有许多专家认为联合治疗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策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上的难点和重点,如何降低耐药性和病毒变异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减少复发,许多专家做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本文探讨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单位调查的的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9± 2.8)岁 研究组患者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42.2± 2.1)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2005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治疗,恩替卡韦10例(0.5mg,1次/d),阿德福韦酯12例(10mg,1次/d),拉米夫定12例(100mg,1次/d)1。 1.2.1研究组患者采用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拉米夫定(100mg,1次/d)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1次/d)18例,恩替卡韦(0.5mg,1次/d)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1次/d)16例2。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500/ml),ALT恢复正常,血清转换或HbeAg转阴 有效上述三项指标只有1-2项出现应答 无效上述三项指标都没有发生改变或应答不达标3。 1.3.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情况,肝功能是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空腹取静脉血3ml左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080)对ALT(谷丙转氨酶) AST(谷草转氨酶) TBil水平进行检测4。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
出版日期 2019年01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关键词

核苷酸类药物 联合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069-02 慢性乙型肝炎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患者从中获益,但由于治疗时间的延长,抗病毒类药物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特别是核苷酸类治疗药物,主要表现为应答不佳 耐药性差,难以通过短期治疗获得持久应答或停药,有许多专家认为联合治疗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策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上的难点和重点,如何降低耐药性和病毒变异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减少复发,许多专家做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本文探讨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单位调查的的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9± 2.8)岁 研究组患者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31~59岁,平均年龄(42.2± 2.1)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2005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治疗,恩替卡韦10例(0.5mg,1次/d),阿德福韦酯12例(10mg,1次/d),拉米夫定12例(100mg,1次/d)1。 1.2.1研究组患者采用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治疗,拉米夫定(100mg,1次/d)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1次/d)18例,恩替卡韦(0.5mg,1次/d)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1次/d)16例2。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500/ml),ALT恢复正常,血清转换或HbeAg转阴 有效上述三项指标只有1-2项出现应答 无效上述三项指标都没有发生改变或应答不达标3。 1.3.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情况,肝功能是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空腹取静脉血3ml左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080)对ALT(谷丙转氨酶) AST(谷草转氨酶) TBil水平进行检测4。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