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同一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根据印欧语系“是”具有是、有、在之义,重新解读了《薄伽梵歌》第二章第十六颂前半,认为它表述了同一律。借助英文名词须加前缀的语法特征,推测古梵文也许也存在蓍这一语法特征,并利用这一语法特征解读了《金刚经》的三段论,认为它是同一律的扩展形式,佛教的许多哲学概念正是由三段论加以规范,因而《金刚经》成为了佛教的哲学词典。同一律在行动上的应用则是悟。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五台山研究》 2006年1期
出版日期 2006年01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