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治疗宫颈功能不全非孕期育龄女性与中孕期孕妇的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对宫颈功能不全(CI)非孕期育龄女性采取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LAC),以及对CI中孕期(12~16孕周)孕妇采取经阴道宫颈环扎术(TVC)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被诊断为CI,并拟进行宫颈环扎术(CC)治疗的17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CC治疗时CI患者妊娠与否,将其分为研究组(n=118,接受LAC的非孕期育龄女性)与对照组(n=53,接受TVC的中孕期孕妇)。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组CI患者的临床资料、CC治疗成功率(≥28孕周分娩)、≥34孕周分娩率、流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手术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成组t检验及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CI患者年龄、孕次、流产次数、流产时孕龄、宫颈内口直径及宫颈管长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研究组CI患者TVC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长于及多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42、Z=-9.463,P均<0.001)。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并且术后均顺利出院。②2组CI患者接受CC治疗后的CC治疗总体成功率为90.6%(155/171)。研究组CI患者的CC治疗成功率、足月分娩(≥37孕周分娩)率、≥34孕周分娩率、流产率、分娩孕龄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92、10.858、9.319、8.192,t=3.452、4.823,P均<0.05)。2组CI患者早产(>28~37孕周分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非孕期育龄女性接受LAC后,相较于CI中孕期孕妇接受TVC的临床疗效更好。但是,CI中孕期孕妇TVC手术持续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更短、更少,而且患者可经阴道分娩,由此可避免剖宫产术分娩的相关风险。对CI患者采取LAC与TVC各有利弊,临床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治疗方案选择。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