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听神经起源于前庭神经施旺细胞,极少数来源于耳蜗神经,是发生于内听道或小脑脑桥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听神经术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8%~20%,术后延迟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达25%。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听神经的病死率逐渐下降,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听神经治疗的重点目标。目前,获得最佳面神经结果的听神经治疗策略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对听神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听神经起源于前庭神经施旺细胞,极少数来源于耳蜗神经,是发生于内听道或小脑脑桥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听神经术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8%~20%,术后延迟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达25%。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听神经的病死率逐渐下降,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听神经治疗的重点目标。目前,获得最佳面神经结果的听神经治疗策略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对听神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三叉神经(TSs)是第二大常见的颅内神经,仅次于听神经。TSs起源于第五脑神经的施万细胞,可于一个或多个间隙中生长,生长模式复杂。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成熟和颅底手术入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TSs全切除率低且术后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的历史,使TSs患者的预后不断改善。目前,神经内镜也应用于部分类型TSs的外科治疗中,并获得良好效果。对于不能耐受手术、肿瘤体积小、手术残留肿瘤组织或复发的患者可进行放疗以控制肿瘤生长。

  • 标签: 三叉神经 神经鞘瘤 显微外科 神经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伴抑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疼痛程度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疼痛科因神经病理性疼痛初诊的患者83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神经病理性疼痛史>1个月,年龄≥18岁,病种包括带状疱疹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痛。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合并抑郁患者32例(SDS>53分)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合并抑郁组(抑郁组),按照1∶1进行两组倾向性匹配,抽取与试验条件相匹配的32例患者(SDS≤53分)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合并抑郁组(非抑郁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患者血清中CXCL1、IL-1β、IL-6、MCP-1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病程较长(t=5.58,P<0.001);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VAS评分、SDS评分及患者血清中CXCL1、IL-1β、IL-6、MCP-1含量均较高(P均<0.05)。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VAS评分与SDS评分呈正相关(r=0.520,P<0.05)。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可能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有关。

  • 标签: 神经痛 抑郁障碍 炎症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的分型、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79例岩斜坡区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151例,年龄(49.9±10.2)岁(范围:22~75岁),病程[M(QR)]18.0(40.6)个月(范围:1周至320个月),肿瘤最大径(44.8±10.3)mm(范围:15~80 mm),术前Karnofsky 生存质量评分表(KPS)评分为(78.6±13.3)分(范围:40~100分)。根据术前MRI增强扫描图像上肿瘤基底位置、累及范围及生长方式进行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分析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将179例岩斜坡区脑膜分为5型,其中斜坡型4例、岩斜型60例、岩斜蝶型62例、蝶岩斜型50例(包括2个亚型)及颅底中央型3例。除3例颅底中央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外,余176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12例,颞下经天幕经岩骨入路27例,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13例,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各12例;肿瘤完全切除124例(70.5%)。斜坡型与岩斜型患者全部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岩斜蝶型主要采用乙状窦后入路(71.0%,44/62),蝶岩斜Ⅰ型主要采用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40.8%,11/27),蝶岩斜Ⅱ型主要采用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52.2%,12/23)。176例手术患者中,72例(40.9%)术后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164例(93.2%)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长24(48)个月(范围:3~108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10.4%)患者肿瘤复发,14例(28.6%)出现肿瘤进展,89例(54.3%)的神经功能障碍获得改善,38例(23.2%)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KPS评分为(84.2±11.4)分(范围:50~100分),与术前KP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6,P=0.125)。不同类型的岩斜坡区脑膜患者,在脑干水肿(χ2=3.482,P=0.038)、肿瘤全切(χ2=9.127,P=0.001)、手术时间(F=8.954,P=0.013)、术后住院时间(F=3.652,P=0.025)、术后并发症(χ2=1.550,P=0.024)、术后KPS评分(F=2.856,P=0.042)及肿瘤复发/进展(χ2=4.824,P=0.013)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岩斜坡区脑膜进行精准而全面的分型,进而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评估不同分型的预后,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 标签: 脑膜瘤 神经外科手术 岩斜坡区 分型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质醇和前列腺素E2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P)合并抑郁患者的体内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疼痛科就诊的NP患者64例,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SDS评分≥50分的32例患者设为抑郁组,余32例SDS评分<50分的患者为非抑郁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2 h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患者血浆中的皮质醇和前列腺素E2含量水平。结果抑郁组患者VAS评分为(5.7±1.1)分,SDS评分(57±8)分;非抑郁组患者VAS评分为(5.0±1.9)分,SDS评分(31±5)分,抑郁组治疗前2 h VAS和SDS评分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为(470±56) ng/ml,前列腺素E2含量为(690±115) pg/ml;非抑郁组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为(379±50) ng/ml,前列腺素E2含量为(515±111) pg/ml,抑郁组治疗前2 h血清皮质醇和前列腺素E2含量均较非抑郁组显著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组患者VAS评分与SDS评分、皮质醇和前列腺素E2均呈正相关,患者SDS评分与皮质醇和前列腺素E2呈正相关,且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合并抑郁患者疼痛程度与皮质醇和前列腺素E2有明显相关性。

  • 标签: 神经痛 抑郁 皮质醇 前列腺素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