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山东眼科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经四路372号,于2015年开始筹建,2018年筹资800余万元修缮博物馆民国3层砖木结构主体老建筑(区文保单位)。2020年5月,山东眼科博物馆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批复备案,是国内首家经政府部门批准的眼科专业博物馆。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教授担任名誉馆长。高华教授担任馆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5例(109眼),男28例,女27例,年龄(12.1±3.7)岁,等效球镜度(SE)为(-2.97±1.56)D。在配戴前及戴镜后1 d、1周、1个月,采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检查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相关参数,如变形幅度比(DAR)、综合半径(IR)、水平方向Ambrosio相关厚度(ARTh)、硬度参数(SP-A1)以及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Pentacam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央角膜厚度(CCT)和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E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屈光度和角膜形态的变化;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各生物力学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裸眼视力(UCVA)明显提高,1个月时均达到0 LogMAR。CBI在配戴后1个月内逐渐上升,1个月时最高,配戴后1 d、1周、1个月较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2, P<0.001)。IR在配戴后上升,1周时处于最高值,配戴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 P=0.027)。ARTh在配戴后下降,1周时最低,配戴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2, P<0.001)。CBI与SE呈正相关(r=0.21, P=0.003),与CET呈负相关(r=-0.16,P=0.041);与CC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个月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有下降趋势,主要的变化指标为CBI。SE越低,CET越厚;CBI改变越小,角膜的安全性越高。

  • 标签: 角膜生物力学 等效球镜度 角膜厚度 角膜塑形镜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的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溃疡患者46例(46眼)。仔细追溯患者术前全身及局部病史,翼状胬肉切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等,记录角膜溃疡病变的大小、位置、深浅,角膜缘干细胞是否受损,有无睑球粘连,有无巩膜缺血及熔解,有无病原学感染等。观察患者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及愈后情况。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6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17例翼状胬肉切除术中行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仅1例术中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病原学检测显示无菌性角膜溃疡26例(57%),感染性角膜溃疡20例(43%)。溃疡中心多位于原胬肉附着处,32例累及角巩膜缘,10例合并严重巩膜缺血、坏死。36例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或)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7例接受包括羊膜移植术、结膜瓣遮盖术、角膜病灶切除术在内的非角膜移植手术治疗;3例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后痊愈。其中非感染性角膜溃疡20例术中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感染性角膜溃疡11例将附近结膜移行覆盖。溃疡愈合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Z=-5.901,P<0.001)。结论: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溃疡多发生于胬肉附着处,常伴有睑球粘连、巩膜缺血坏死。彻底清除局部病灶,恢复角膜的完整性及改善角膜缘干细胞功能是治疗角膜溃疡的关键。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溃疡 巩膜缺血 干细胞移植 角膜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棘阿米巴角膜炎(AK)角膜移植术后复发高风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对山东省眼科医院因AK行角膜移植术的AK患者28例28眼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因局部及全身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而接受角膜移植术,其中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者13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者15眼。术中用环钻钻取病变角膜,环钻直径均大于病变范围0.5 mm,总结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病变复发部位、时间、体征,对术后AK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复发患者给予局部及全身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药物效果欠佳者采用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上述治疗无效者则再次接受LKP或PKP,观察AK复发后的治疗效果。结果28眼AK者中角膜移植术后复发者7眼,占25%,其中13眼行PKP者中术后复发2眼、15眼行LKP者中术后复发5眼,2种术式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6)。术前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者术后复发率为57.14%(4/7),明显高于术前无糖皮质激素应用史的14.29%(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术前角膜溃疡直径≥8.2 mm者术后复发率为50.00%(5/10),明显高于溃疡直径<8.2 mm者的11.1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AK术后复发始于植床边缘者占85.71%(6/7),复发病灶位于植片下方植床区者占14.29%(1/7)。AK复发者7眼中治愈6眼,其中LKP术后复发者中2眼长期药物应用后治愈,2眼经扩大范围的LKP治愈;PKP术后复发者中1眼经结膜瓣遮盖术后治愈,1眼行扩大直径范围的PKP后治愈。结论AK手术治疗后复发高风险因素包括术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感染病灶过大,AK复发后根据患眼不同临床特征选择个体化治疗可治愈。

  • 标签: 棘阿米巴角膜炎/治疗 感染 角膜移植术 复发 危险因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省眼科医院收治的因三叉神经损伤导致的NK患者64例(65只眼),其中男性32例(32只眼),女性32例(33只眼),年龄(57.5±12.9)岁。分析患者发病原因、临床分期的特点,观察发病原因、发病时间与角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64例患者的发病原因包括颅脑肿瘤28只眼(43.08%),三叉神经痛术后13只眼(20.00%),脑卒中12只眼(18.46%),颅脑外伤5只眼(7.69%),格林-巴利综合征2只眼(3.08%),其他原因5只眼(7.69%)(皆合并面神经麻痹)。病程4 d至10年,其中病程≤1个月者28例(29只眼,44.61%),1~6个月者25例(25只眼,38.46%),>6个月者11例(11只眼,16.92%)。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角膜知觉减退。27只眼(41.54%)合并暴露性角膜炎,其中22只眼同时伴有面神经麻痹。根据Mackie临床分期,1期1只眼(1.53%),表现为眼表泪膜干燥,角膜上皮点状粗糙,睑裂暴露区明显,荧光素钠染色可见点状着色;2期14只眼(21.54%),表现为角膜中央或偏下方睑裂区上皮缺损,多呈横椭圆形,上皮缺损的边缘多增厚呈潜掘状;3期50只眼(76.92%),发生角膜中央偏下方溃疡及浸润,椭圆形最为常见。合并感染12只眼(18.46%)。药物联合手术治疗59只眼(90.76%),行永久性睑裂缝合术16只眼(27.12%),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结膜瓣遮盖术15只眼(25.42%)、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羊膜移植术21只眼(35.59%)、永久性睑裂缝合联合角膜移植术7只眼(11.86%),6只眼因全身情况不耐受手术或个人原因拒绝手术。术后半年内59只眼(除外6只眼放弃治疗,后失访),治愈52只眼(88.14%),治愈时间为(10.52±6.52)d。好转6只眼(10.17%),1只眼(1.69%)无效。结论三叉神经损伤可引起患者角膜知觉明显减退或消失,导致症状不明显而忽略病情,临床接诊多为角膜损伤较严重的2或3期患者;近一半患者角膜炎发生于三叉神经损伤后1个月以内,需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为治愈溃疡、防止角膜基质融解需联合永久性睑裂缝合术。(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26-132)

  • 标签: 三叉神经损伤 角膜炎 角膜溃疡 睑裂缝合术 角膜知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接触镜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观察2009年7月到2019年6月因配戴角膜接触镜发生感染性角膜炎而住院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高危护理行为、症状体征、角膜感染灶的特点、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经过以及病情转归。结果:共20例患者(23眼)纳入本研究,女12例,男8例,平均年龄21.4岁。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占高危护理行为的72%(8/1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眼异物感、疼痛、眼红及视力下降。溃疡位于视轴区及视轴旁区15眼(65%),位于周边区8眼(35%)。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35%(8/23),4眼为棘阿米巴感染,其中2眼合并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眼为铜绿假单胞杆菌感染;1眼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6眼(70%)药物治愈,7眼(30%)手术联合药物治愈。治疗效果佳为8眼(35%),效果良好为9眼(39%),效果差为6眼(26%)。结论: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是引发接触镜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溃疡好发于视轴及视轴旁区;棘阿米巴原虫及铜绿假单胞杆菌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经过及时合理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感染性角膜炎 高危因素 临床特征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期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患者75例141眼病历资料,其中接受LASEK者28例56眼作为LASE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8.29±1.64)D;接受FS-LASIK者47例85眼作为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7.97±1.38)D。采用小数视力法记录术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裸眼视力(UCVA);采用主觉验光法测定术眼等效球镜度。评估2个组术眼术后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有效性指数为术眼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值,安全性指数为术眼术后BCVA与术前BCVA比值,稳定性为术后6个月与12个月间等效球镜度差异,可预测性为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屈光度在±0.50 D以内的眼数比例。结果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LASEK组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8±0.30)D和(0.10±0.3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05);FS-LASIK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0±0.32)D和(0.01±0.3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05),2个组术后屈光稳定性较好。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等效球镜度在±0.50 D以内者分别占91.1%(51/56)和96.4%(82/85),2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术后12个月LASEK组4眼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术后BCVA小于术前。结论LASEK和FS-LASIK矫治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角膜上皮下混浊是引起LASEK术后BCVA下降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江音 史伟云 李凤洁 王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省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现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眼科 246004)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省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CCE)治疗低角膜内皮细胞数的硬核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角膜内皮细胞数低的硬核白内障患者46例(47只眼),其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63.8±6.3)岁。入选标准: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 000个/mm2且白内障核硬度≥Ⅳ级。根据ECCE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单切口组(24只眼),双切口组(23只眼)。双切口组手术方法为:采取先行上方巩膜预切口,从颞侧或鼻侧2.6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完成常规撕囊,水分离,切开上方巩膜切口,娩出晶体核,巩膜切口缝合,从角膜切口灌吸残余皮质,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吸除黏弹剂。观察术中前房维持情况,术后角膜水肿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角膜内皮计数及视力、散光情况。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t检验对计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视力、核硬度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切口与单切口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827±164)和(802±121)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28)。术后6个月双切口组与单切口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793±147)和(706±101)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P<0.01);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4.16%±3.12%和11.69%±2.9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9.52,P<0.01);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分别为9.67%±6.11%和28.33%±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P<0.05)。随访6个月,双切口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单切口组3只眼出现角膜大泡、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两组患者术后散光度数和术源性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1,0.15;P>0.05)。结论采用巩膜大切口娩出硬核联合角膜隧道切口完成其余手术步骤的双切口ECCE,对低角膜内皮细胞数硬核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26-130)

  • 标签: 白内障摘除术 内皮,角膜 角膜内皮细胞丧失
  • 作者: 王雁 史伟云 李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省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100730
  • 简介:摘要中国的角膜屈光手术以激光手术为代表,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30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每年近百万人接受此类手术。新技术革新速度快,使手术效果不断提高,并发症不断减少,同时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学术实力不断接近国际水平。尤其近年来,各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学术研究成果的增多以及相关规范的制定,均标志着我国角膜屈光手术步入了多元化、智能化和规范化阶段。回顾30余年的发展历程,面对成绩的同时,仍应认识到不足。让我们携手同行,继续为我国屈光不正患者提供更高质量和更趋于自然的视觉矫正效果。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1-85)

  • 标签: 屈光外科手术 角膜外科手术,激光 视敏度
  • 简介:摘要本文于2020年2月19日预出版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治工作进入关键期,眼表是冠状病毒潜在的感染途径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相关实验结果,总结新型冠状病毒在眼部可能的感染途径和临床特征,并对下一步的防治和研究工作进行建议,希望对我国感染性眼病领域的发展有所帮助。(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50-252)

  • 标签: 传染病 结膜 角膜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
  • 作者: 高华 史伟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
  • 简介:摘要本文于2020年2月24日优先发布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目前我国防治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的工作到了关键时期。虽然已明确2019-nCoV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但也有学者指出消化道和眼部亦可能是病毒另外的传播途径。感染2019-nCoV是否会出现眼部症状以及疾病是否会通过眼部传染,是医学界和大众关注的问题,深入探讨该问题成为眼科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本文从病毒性疾病的眼部表现入手,分析眼部分泌物和泪液是否携带病毒、眼科医务人员和患者是否为病毒传播的另一高危人群,指出目前眼科研究的途径以及必要的防控措施,希望在抗击2019-nCoV的战役中贡献眼科医务工作者的一份力量。(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14-417)

  • 标签: 病毒性疾病 2019新型冠状病毒 眼表现 眼泪 疾病传播,传染性 传染病控制
  • 作者: 史伟云 高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
  • 简介: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角膜病的诊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感染性角膜病诊疗、手术技术发展、眼库建设、角膜相关检查设备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步,使得我国角膜病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位致盲性眼病下降为第2位。在回顾我国角膜病诊疗技术70年的发展和瞩目成绩的同时,尚应认识到存在的不足。站在老一辈眼科工作者的肩上,我们应继续努力,为角膜盲患者的复明贡献更大的力量。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01-408)

  • 标签: 角膜疾病 角膜移植 组织和器官获得 眼库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