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观察伊沙佐米为主的全口服方案居家治疗多药耐药的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接受伊沙佐米为主的全口服方案化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38例,观察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在多药耐药的复发难治MM患者中,伊沙佐米联合全口服方案的总体反应率(ORR)为36.8%,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以上23.7%,完全缓解(CR)5.3%。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及地塞米松(IRD)方案组ORR为41.7%。所有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 5个月,中位总生存(OS)期为 7.5个月。伊沙佐米联合全口服方案二线治疗有效缓解率为50%,三线治疗有效缓解率为40%;四线及以上有效缓解率仅为12.5%。硼替佐米耐药组的有效缓解率达29.0%,来那度胺耐药组的有效率较高38.0%,而双重耐药组的缓解率仍达到了21.4%。伊沙佐米治疗中发生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1%(8例),主要血液学毒性为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降低,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和腹泻。在多药耐药复发/难治MM患者治疗上,以伊沙佐米为主的全口服方案居家治疗具有可靠的疗效及安全性。首次复发和二次复发使用明显优于4线以上治疗的晚期患者。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治疗结果 安全 伊沙佐米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联合阿扎胞苷(azacitidine,AZA)方案与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ogen,DAC)联合预激方案治疗老年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 202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5例老年复发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60~80岁,中位年龄66岁,其中18例采用VEN+AZA方案治疗,27例采用DAC+预激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mission,PR)、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结果VEN+AZA组ORR为 14/18,其中CR 11例、PR 3例;DAC+预激组ORR为37.0%(10/27),其中CR 8例、PR 2例,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在中高危组(P=0.013)或DNA甲基化突变(P=0.007)的患者中,VEN+AZA组治疗后的ORR明显高于DAC+预激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感染、恶心呕吐、纳差、乏力,VEN+AZA组治疗后Ⅲ~Ⅳ级外周血白细胞(66.7%比 100%,P=0.002)、血红蛋白(50.0% 比92.6%,P=0.002)、血小板(72.2%比96.3%,P=0.031)及中性粒细胞(61.1% 比 92.6%,P=0.014)减少的发生率低于DAC+预激组。DAC+预激组Ⅲ~Ⅳ级感染(66.7%比33.3%,P=0.028)、Ⅲ~Ⅳ级恶心呕吐和纳差(40.7%比11.1%,P=0.032)和Ⅲ~Ⅳ级乏力(55.6%比11.1%,P=0.003)的发生率均高于VEN+AZA组。VEN+AZA组和DAC+预激组的1年OS率分别为42.9%和31.6%,两组患者间的OS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结论VEN+AZA方案治疗老年复发AML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维奈克拉 急性髓系白血病 复发 老年人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和成熟的人体干细胞治疗技术。靶向BCR-ABL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药物伊马替尼问世,开启了人类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近年血液肿瘤领域兴起了免疫细胞治疗,最为成功的是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是否会取代HSCT?不论新型靶向药物,或是免疫细胞治疗,和HSCT都不是彼此互为对手的关系,也不存在谁取代谁的胜负之争。每种治疗方式,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限制,也都在不断改进、优化、丰富。期待各种治疗方式的有机组合,强强联合,扬长避短,使更多的血液肿瘤患者受益。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分子靶向治疗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几十年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决策主要围绕化疗方案强度和不同化疗药物组合的调整,缺少突破性进展。近几年,一系列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获批上市,使AML治疗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白血病细胞特点合理选择传统化疗和新药以及二者组合,造福更多血液病患者。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靶向药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分泌型成熟B细胞表面抗原(sBCMA)表达水平和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sBCMA的水平并和正常范围比较,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年龄、疾病类型、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ISS)分期、肾功能、体液免疫功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7岁(31~73岁),男86例(54.5%)、女72例(45.5%),以IgG型为主,占51.2%(81例)。初诊患者治疗前sBCMA值M(Q1,Q3)为76.50(55.50,94.40)μg/L,100%高于正常值上限(14.5 μg/L)。按照疗效评估分为完全缓解(CR)组、较好缓解(VGPR)组、部分缓解(PR)组及无效组,结果显示,CR组[80.10(58.05,96.90)比15.70(9.85,28.65)μg/L]及VGPR组[74.60(52.20,93.00)比17.20(13.30,38.80)μg/L]sBCMA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R组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清sBCM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诊患者血清完整蛋白型M蛋白含量与sBCM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22,P=0.040),骨髓浆细胞占比与sBCMA表达无相关性(r=0.07,P=0.449)。初诊时sBCMA水平与MM类型[IgG型、IgA型与轻链型分别为(78.6±3.5)、(72.4±5.4)与(83.8±6.9)μg/L]、年龄[≥65岁比<65岁:(73.6±5.5)比(79.3±3.1)μg/L]、R-ISS分期[Ⅰ、Ⅱ期比Ⅲ期:(80.2±3.1)比(69.4±6.1)μg/L]、肾功能[肌酐清除率(Ccr)≤30 ml/min比Ccr>30 ml/min:(81.6±4.8)比(76.5±3.4)μg/L]及高危核型[高危比标危:(73.6±5.7)比(80.2±3.2)μg/L]均无相关性(均P>0.05)。sBCMA的表达水平与MM患者IgM水平负相关(r=-0.39,P=0.002),而且治疗后sBCMA表达水平与MM患者IgM水平负相关(r=-0.25,P=0.015)。结论MM患者血清中sBCMA表达变化是MM临床判断疗效的可靠指标并且与MM免疫缺陷发生及治疗后恢复相关。sBCMA可作为一种监测和预判MM患者疗效的新的独立标志物。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分泌型成熟B细胞表面抗原 治疗反应 预后 免疫缺陷 横断面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P53基因突变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79例初诊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9例B-ALL患者中,34例(7.1%)TP53基因突变阳性,共检测到36个TP53突变,其中移码基因突变10个(27.8%),错义突变23个(63.9%),无义突变3个(8.3%)。共有34个(94.4%)突变位于DNA结合结构域(第5~8号外显子)。伴TP53基因突变组患者平均突变基因数目(2.3个)与无TP53基因突变组(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h阳性和Ph-like阳性患者在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TP53突变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3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显著高于TP53基因突变阳性组(χ2=4.694,P=0.030;χ2=5.080,P=0.024)。多因素分析中,1个疗程诱导化疗未完全缓解(CR)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34例伴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16例在第1次CR(CR1)状态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2例移植后复发输注供者来源的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后获CR2。11例巩固化疗过程中复发的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6例行抗CD19 CAR-T细胞治疗,4例获得缓解且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缓解后桥接allo-HSCT,其中2例持续CR。结论伴TP53基因突变B-ALL患者中错义突变最常见,突变位点主要分布于DNA结合结构域。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复发后CAR-T细胞治疗清除MRD后应尽早行allo-HSCT。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在allo-HSCT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输注供者来源的CAR-T细胞能获得较好的持续缓解。

  • 标签: 白血病,B淋巴细胞,急性 基因,TP5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嵌合抗原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二代测序(NGS)检测技术下的克隆性基因突变对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7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治的195例成人初治CBF-AML患者,其中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的患者190例,包括134例RUNX1-RUNXIT1+ AML和56例CBFβ-MYH11+AML,年龄15~64岁,中位随访时间43.6个月。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因素和基因突变对患者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的影响。结果在195例患者中,KIT基因突变发生率最高(47.6%),其次为NRAS(20.0%)、FLT3(18.4%)、ASXL2(14.3%)、KRAS(10.7%)、ASXL1(9.7%)。按基因功能分类,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基因突变发生率最高(76.4%),其次为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29.7%)。在接受强化巩固治疗的患者中,CBFβ-MYH11+AML患者的OS有优于RUNX1-RUNXIT1+AML患者的趋势(P=0.062)。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突变仅在RUNX1-RUNXIT1+AML中检出,但对患者的DFS无明显影响(P=0.557)。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突变阳性且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预后最好。多因素分析显示KIT exon17突变为影响RUNX1-RUNXIT1+AML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allo-HSCT能明显改善RUNX1-RUNXIT1+AML患者的DFS(P=0.010)。结论合并KIT exon17突变的RUNX1-RUNXIT1+AML患者预后差,allo-HSCT可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allo-HSCT也能使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 标签: 核心结合因子 白血病,髓样,急性 基因突变 基因,KI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博纳吐单抗作为靶向CD19和CD3的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可诱导T淋巴细胞精准靶向CD19阳性B淋巴细胞使其凋亡,是目前国内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双特异性抗体,对初诊断、复发/难治性、微小残留病阳性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对其深入研究可为博纳吐单抗用于B-ALL患者的诱导治疗、挽救治疗和序贯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 标签: 博纳吐单抗 双特异性抗体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是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的独立亚型之一,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临床上表现为高度侵袭性,患者长期预后较差。ETP-ALL起源于早期胸腺祖细胞(ETP),基因突变谱不同于典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ETP-ALL患者对常规一线诱导化疗方案反应差。多个研究组报道去甲基化药物联合预激方案可以作为二线挽救治疗手段,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显著改善ETP-ALL患者的预后。但是,ETP-ALL患者仍面临着缓解后复发率较高的问题。笔者拟就ETP-ALL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ETP-ALL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分子靶向治疗 缓解诱导 维持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造患者或异体来源的T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并输注入患者体内后,可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抗原,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然而由于部分肿瘤细胞存在抗原逃逸,或是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水平和分布均存在异质性,使CAR-T细胞功效降低,进而导致疾病复发。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双靶点CAR-T免疫疗法可以提高CAR-T免疫疗法的有效性。近年,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疗效。笔者拟就双靶点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CAR-T免疫疗法的改进及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探索更优的CAR-T免疫疗法。

  • 标签: 免疫疗法,过继 血液肿瘤 抗原,肿瘤 淋巴瘤,B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白血病,髓样,急性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素耐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使用伊布替尼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使用伊布替尼治疗的3例激素耐药cGVHD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及口腔cGVHD。1例患者的口腔症状在应用泼尼松后好转,皮肤症状在口服伊布替尼后好转;1例患者的口腔症状在口服伊布替尼后好转,但皮肤症状未见明显改善;1例患者的皮肤症状未见明显改善。3例患者均未出现出血、感染、血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结论伊布替尼对激素耐药cGVHD患者症状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抗药性,肿瘤 伊布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化疗在复发难治伴TP53突变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6月收治的1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的伴TP53突变T-LBL/ALL异基因造血干细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2岁男性,综合检查后确诊为伴TP53突变T-LBL/ALL,第2次完全缓解后行同胞全相合allo-HSCT,移植后8个月复发,行地西他滨联合CLAG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后予地西他滨维持治疗,持续无白血病生存。结论对于allo-HSCT后复发的伴TP53突变T-LBL/ALL患者,地西他滨联合化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地西他滨 TP53基因 复发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51例行allo-HSCT治疗的难治复发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LA单倍体相合81例,全相合70例。随访观察至2019年5月31日,对比两组在造血重建、总存活率、无进展生存率、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发生率、非复发死亡率、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6例受者成功植入。单倍体组粒系重建中位时间为12 d(9~27 d),巨核系重建中位时间为15 d(9~63 d),全相合组分别为12 d(9~25 d)和15 d(10~71 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P=0.30)。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1~145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在单倍体组和全相合组中,2年无进展存活率为49.4%和50.5%(P=0.577),2年总体存活率为56.7%和57.4%(P=0.963),2年累积复发率为36.6%和37.7%(P=0.836),2年非复发死亡率为22.0%和24.7%(P=0.530),Ⅲ~Ⅳ度急性GVHD(a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25.9%和17.1%(P=0.208),2年慢性GVHD(cGVHD)的累及发生率为42.3%和39.6%(P=0.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提示Ⅲ~Ⅳ度aGVHD、移植前处于未缓解状态、预处理前乳酸脱氢酶高水平是预后不良因素,而发生cGVHD则可改善预后。多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前状态及发生cGVHD均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难治复发NHL中可取得与全相合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是难治复发NHL患者无全相合供者的合适替代选择。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霍奇金淋巴瘤 人类白细胞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相关间质性肺炎(IP)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初治DLBCL患者151例,根据是否发生IP,将患者分为IP组和非IP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IP组和非IP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对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的变化与IP的发生关系进行分析。绘制筛选的指标预测IP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效能。结果DLBCL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后IP的发生率为9.3%(14/151)。初诊时IP组淋巴细胞计数(LYM)高于非IP组[1.60×109/L(1.40×109/L,2.51×109/L)比1.28×109/L(0.89×109/L,1.78×109/L),U=-2.194,P=0.028],两组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血清清蛋白(ALB)水平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IP组第4个周期治疗前比较,IP组发生IP时的LYM和ALB降低[0.72×109/L(0.46×109/L,0.92×109/L)比0.93×109/L(0.71×109/L,1.15×109/L),32.9 g/L(28.6 g/L,34.9 g/L)比40.3 g/L(36.1 g/L,43.1 g/L)],LDH和α-HBDH升高[332 U/L(255 U/L,396 U/L)比233 U/L(200 U/L,286 U/L),277 U/L(206 U/L,315 U/L)比189 U/L(159 U/L,229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P组CRP升高患者比例较非IP组高[100.0%(14/14)比56.9%(78/137),P=0.001]。LYM、ALB、LDH、α-HBDH单独预测IP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8、0.820、0.789和0.802,ALB、LDH和α-HBDH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4.6 g/L、241 U/L、199 U/L,ALB预测IP发生的灵敏度最高(81.8%);ALB+LDH、ALB+α-HBDH、LDH+α-HBDH、ALB+LDH+α-HBDH预测IP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844、0.777、0.851,LDH+α-HBDH预测灵敏度最高(92.9%),但特异度低(53.3%),ALB+LDH、ALB+LDH+α-HBDH预测灵敏度(均78.6%)和特异度(均86.1%)均较高。结论DLBCL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期间有发生IP的风险。初诊时LYM增高可能是IP发生的危险因素。治疗过程中LYM、ALB、LDH、α-HBDH、CRP的变化与IP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ALB、LDH和α-HBDH对IP的发生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肺疾病,间质性 免疫疗法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血象 血液蛋白 ROC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二代测序(NGS)检测技术下的克隆性基因突变对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7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治的195例成人初治CBF-AML患者,其中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的患者190例,包括134例RUNX1-RUNXIT1+ AML和56例CBFβ-MYH11+AML,年龄15~64岁,中位随访时间43.6个月。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因素和基因突变对患者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的影响。结果在195例患者中,KIT基因突变发生率最高(47.6%),其次为NRAS(20.0%)、FLT3(18.4%)、ASXL2(14.3%)、KRAS(10.7%)、ASXL1(9.7%)。按基因功能分类,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基因突变发生率最高(76.4%),其次为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29.7%)。在接受强化巩固治疗的患者中,CBFβ-MYH11+AML患者的OS有优于RUNX1-RUNXIT1+AML患者的趋势(P=0.062)。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突变仅在RUNX1-RUNXIT1+AML中检出,但对患者的DFS无明显影响(P=0.557)。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突变阳性且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预后最好。多因素分析显示KIT exon17突变为影响RUNX1-RUNXIT1+AML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allo-HSCT能明显改善RUNX1-RUNXIT1+AML患者的DFS(P=0.010)。结论合并KIT exon17突变的RUNX1-RUNXIT1+AML患者预后差,allo-HSCT可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allo-HSCT也能使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 标签: 核心结合因子 白血病,髓样,急性 基因突变 基因,KI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奈克拉在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诱导治疗失败后使用维奈克拉和去甲基化药物桥接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难治AML患者诊治过程。结果患者,女性,28岁,诊断为难治AML。初始给予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3+7)方案诱导化疗未缓解,CLAG(克拉屈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再诱导化疗未缓解,使用维奈克拉与去甲基化药物桥接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化疗后,进行挽救性单倍体allo-HSCT。复查骨髓缓解,植入成功,随访100 d,持续缓解,无移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原发诱导治疗失败的难治AML,使用维奈克拉与去甲基化药物桥接清髓性预处理可作为挽救性allo-HSCT的优选方案。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维奈克拉 诱导化疗 挽救疗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