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一场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人类社会生存的新技术革命,早在数十年前便已发生。今日的言说,与其说是过迟的追认,不如说是一场希望犹未为晚的细查和反思。当我们尝试以各种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回顾20世纪60年代之时,人们或许忽略了今日所谓'新技术革命',亦发生在60年代。在这20世纪'极端的年代'中最为特异且极端的十年间,人类破译了基因密码;也是在这十年的末端,最早的互联网—美国的阿帕网(ARPA)投入运行。

  • 标签: 新技术革命 唐娜·哈拉维
  • 简介:本文选择三部生产机制、接受层面迥异的文本:话剧《北京法源寺》、电视连续剧/网络小说《琅琊榜》、国际获奖艺术电影《刺客聂隐娘》为细读与思考对象,尝试借重文本之表述与症候群勾勒其显现的文化地形。笔者由伦理主体对政治主体的置换、能指游戏与非行动及镜中女侠等议题的展开,尝试探讨面对全球化的今日世界,面对中国崛起,我们该如何重新确定或创造新的社会文化坐标。笔者认为,今日文化研究的首要挑战,不仅是通过文化、文本事实形绘社会,而且是质询并挑战既有的坐标系统与思维惯性。

  • 标签: 《北京法源寺》 《琅琊榜》 《刺客聂隐娘》 坐标系统 文化地形
  • 简介:每一次当有记者问我说“你作为影评人”如何如何的时候,我都会回答说“我不是影评人,从来都不是”。我曾经渴望成为影评人,但是最终没有能做到。这也多少关系到我们对于电影批评的定位和想象。中国对电影批评的定位很有特色,是宏观的整体的对电影的评价,

  • 标签: 杂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或许可以说,十七年的新中国电影(1949-1966)始终是多元决定的。其中对电影的本体美学(影象)或电影的经济学(票房)的追求一直未能成为决定电影艺术演变的核心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电影本文始终指涉着历史;确切地说,是历史的话语。

  • 标签: 历史题材 历史叙事 话语 中国电影 影片 多元决定
  • 简介: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的世界是阴郁的,一种并不暗淡、却令人窒息的阴郁。他的世界水远在撞击中摇摆不定,但这世界的基座却坚实稳固、难于撼动。他永远会在情欲中躁动,在罪孽感中沉沦,同时又在一种辩白式赎救中浮起。

  • 标签: 贝尔纳 资产者 儿子 世界
  • 简介:乐观之帆在九十年代中国开阔而杂芜的文化风景线上,市声之畔是陡然林立、名目繁多的文化标识牌。再一次.作为逆推式的断代与命名法,宣告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文化诞生的狂喜完成了对八十年代终结的判决。拒绝悲悼与低回,拒绝一种临渊回眸的姿态;甚至没有“为了告别的聚会”和“为了忘却的纪

  • 标签: 影片 影坛 影人 初读 故事片 张元
  • 简介:在久已无法对分行文字产生兴趣之后,在留美学生的电脑网络杂志《华夏文摘》上,读到一首短诗,题为《第八个是铜像——写给一代人》。读了。读进去了。并非一首“好”诗,也可以加上标点,也可以不予分行,连起来,便是一篇短文。读到的,是一份真切,一点会心和认同。诗中写到了似乎悄然失落的众多大叙事的缝隙之间的“一代人”:“……一谈起童年,我们就想起阿尔巴尼亚。没有红与黑也没有安娜·卡列尼娜,我们的经典就是第八个是铜像。那时候,没人说古德毛宁或好阿游;那时候,我一说‘消灭法西斯’,你就说‘自由属于人民’。这个暗号使我们的见面神圣又亲密,我们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中长大。

  • 标签: 安娜·卡列尼娜 阿尔巴尼亚 历史 书写 网络杂志 八十年代
  • 简介:拼图者的尴尬面对《花城》1996,无疑是面对着一个色彩斑斓而繁复多端的个案。一个批评者的工作与其说是转动魔方,将斑驳错综但有迹可循的色块还原为井然有序的六面体;不如说更像是一次无蓝本可依的拼图游戏。于是,游戏者选用的游戏规则:他(她)的知识谱系、理论预设、文学观念及(或许更重要的是)其个人的文学趣味便成了重要的、如果不说是唯一的前提。

  • 标签: 小说概览 拼图游戏花城 花城小说
  • 简介:<正>如果将十七年的新中国电影喻为革命英雄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交响乐的话,那么崔嵬的艺术世界应喻为其中的华彩乐章。如果说,在十七年的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是两个基本参数,而现实政治要求是其中的常量(浩劫十年中的艺术是它的一种畸变形式)的话,那么它们在崔嵬的艺

  • 标签: 艺术世界 政治神话 十七年 影片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