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上锁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上锁入路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上锁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额纹切口 锁孔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上锁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上锁入路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上锁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额纹切口 锁孔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中,应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的效果和价值。方法:患者接收时段介于2020年8月-2021年10月,对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开展规范分组操作,对照组23例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观察组27例给予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对照组高达26.08%,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改善幅度较大,数据和对照组展开比较(P<0.05)。结论: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效果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并发症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微创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观察对象为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A组(34例,开颅手术)、B组(34例,微创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A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以及治疗后3个月,B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微创手术,所取得手术效果要优于开颅手术,能够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生发生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开颅手术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围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索者经验积累对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行TAVR的AS患者。记录患者围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严重并发症包括全因死亡、转外科开胸、冠状动脉闭塞、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严重脑血管事件、中度及以上瓣周漏、瓣膜移位(植入瓣中瓣)、起搏器置入等。为观察者经验累积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依据实施手术的先后顺序,以每30例患者为一个区间,分别统计各区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并绘制柱形图。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年龄(73.9±6.9)岁。在119例患者中,瓣膜植入不成功3例(2.5%)。围期发生严重并发症共39人次,其中全因死亡1例(0.8%),转外科开胸2例(1.7%),冠状动脉闭塞2例(1.7%),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8例(6.7%),新发严重脑血管事件1例(0.8%),术后中度及以上瓣周漏3例(2.5%),因瓣膜移位植入瓣中瓣8例(6.7%),因新发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14例(11.8%)。柱形图显示,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瓣中瓣的发生率随者经验积累未见明显下降,其余并发症在30例之后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结论多数并发症发生在开展TAVR治疗的前期;处于学习阶段中的TAVR中心,通过一定经验的积累,可以降低TAVR围期全因死亡、冠状动脉闭塞、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起搏器置入及植入瓣中瓣的发生率未见明显下降。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随着微创理念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普及,微创腰椎椎间融合逐渐发展为腰椎固定融合的主流式。微创腰椎椎间融合种类繁多,本文从适应证选择、技术特点、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微创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和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等4种微创腰椎椎间融合。为了以最小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详细制订手术策略,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来选择融合方式,使不同式发挥出最大优势。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腰椎退行性疾病 适应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治疗糖尿病足和脉管炎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采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16足)患者资料,男9例(12足),女4例(4足);年龄39~77岁,平均66岁;左足7例,右足9例;5例为糖尿病足,1例为糖尿病足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将胫骨骨膜切开并置入牵张装置,其中3例双足溃疡者胫骨骨膜牵张器安置于较为严重的一侧。术后第3天起开始牵张骨膜,速度约0.75 mm/d,调整时限为2周,2周后手术取出牵张装置。评价术后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和创面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足末梢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观察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周,平均3.85周;术前13例患者VAS评分为(5.31±1.84)分(范围2~9分),术后2周为(2.46±1.39)分(范围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4,P<0.001)。术前1例患足血氧饱和度未测出,其余12例为87.83%±14.83%(范围50%~98%),术后2周为92.33%±7.91%(范围75%~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4,P=0.285)。术前10例患者足部皮温为(35.68±0.85)℃(范围34.00~36.60 ℃),术后为(36.23±0.46)℃(范围35.50~36.90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P=0.008)。术后2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示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A检测,11例患者术后2周取出牵张装置后复查CTA,与术前CTA相比手术侧肢体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显影。除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患足疼痛为主,无创面症状)外,其余12例患者中2例因合并心衰或肾衰而致创面未愈合、另外10例于术后1个月创面明显好转。结论胫骨骨膜侧向牵张可用于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胫骨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膜 糖尿病足
  • 简介:摘要2016年ESC指南心衰分类,定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0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0.40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LVEF=0.40~0.49为射血分数中间状态的心衰(HFmEF)。HFpEF和HFrEF的病死率相似,目前尚无药物证实能降低HFpEF病死率,寻找一种器械治疗HFpEF成为临床上一种新的治疗思路。2014年多种无源置入的心房分流器开始应用于临床,在治疗HFpEF方面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包括IASD(Corvia Medical)、Ventura(V-Wave Ltd)和AFR(Occlutech)等。我国尚无该类器械的研究,本例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心房分流器D-Shant应用于人体的首例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颅脑损伤的效果分析。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05.09-2023.05.09,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共计86例。经等量随机电脑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传统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SLTC),观察组-43例-双侧去骨瓣减压(BDC)。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干预效果。结果:术后患者颅内压、NSE、S100β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颅脑损伤效果理想,可使用。

  • 标签: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传统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出现右足趾肿痛、破溃4年,加重1个月的糖尿病足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及相关检查后,拟行胫骨横向骨搬移,但术前发现小腿内侧皮肤条件欠佳,遂行腓骨横向骨搬移。用微型截骨器在腓骨外侧中段两侧截骨,两截骨线相距约10 cm,远端截骨线距外踝尖约10 cm。术后第8天开始骨搬移,每6小时搬移1次,每天向内侧延长1 mm,搬移14 d后再往回搬移14 d。从术前术后皮温、踝肱指数、CT血管造影、CT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创面愈合情况等进行对比评估。术后28 d创面完全愈合。

  • 标签: 腓骨 骨搬移 糖尿病足 血管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4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其中50例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4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随访,根据随访资料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情况进行统计,总结治疗方法以及评定疗效。结果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其中1例患者轻度尿路感染,经过对症给药治疗后症状消失。在随访期间,无一例假体松动以及脱位等现象发生。结论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尤其对GardenⅢ型、Ⅳ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肠套叠儿童实施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的1 830例经超声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采用肠套叠水灌肠方案,行水灌肠复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其声像图表现。结果1 83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原发性肠套叠1 791例、继发性肠套叠39例。经水灌肠复位成功1 780例(97.3%,1 780/1 830);肠复位失败50例(2.7%,50/1 830),复位失败者中包括原发性肠套叠42例、继发性肠套叠8例,均随后转为手术开腹治疗。在灌水过程中3例(0.16%,3/1 830)出现并发症,均为肠穿孔;无死亡病例。结论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治疗儿童急性肠套叠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避免了儿童X线辐射,可作为儿童肠套叠非手术治疗优先选择的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肠套叠 水灌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截骨方式对胫骨Ilizarov骨搬移愈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2月至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行胫骨Ilizarov单段骨搬移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根据中截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微创截骨组1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1±8.3)岁;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型11例。骨膜下截骨组57例,男47例,女10例;年龄(39.1±11.8)岁;Gustilo分型:Ⅱ型17例,Ⅲ型40例。骨膜外截骨组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7.7±11.2)岁;Gustilo分型:Ⅱ型18例,Ⅲ型2例。比较三组患者愈合指数及Ilizarov方法与应用协会(ASAMI)的功能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50个月(平均27.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相关并发症均经过相应处理后治愈。微创截骨组、骨膜下截骨组、骨膜外截骨组的愈合指数分别为(53.09±21.88)、(59.97±33.29)、(46.20±14.11)d/c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3组的ASAMI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5%、89.5%、9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截骨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三种截骨方式的愈合指数及术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截骨术 胫骨 骨搬移 截骨方式 骨愈合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种手术方式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我科对60例拇指狭窄性腱鞘炎Ⅳ期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三组均采用掌指纹横行切口,A组从A1滑车正中切开,B组从A1滑车最桡侧切开,C组将A1滑车切除。分别记录术前(D0)和术后第1天(D1)、第3天(D3)、第7天(D7)、第14天(D14)、第28天(D28)的患指活动时局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耐受情况下指间关节活动范围(ROM)和正常活动范围时疼痛消失时间。结果D1、D3、D7、D14、D28与前一时间点VAS、ROM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1和D28的VAS、ROM较术前变化的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3、D7和D14的VAS、ROM较术前变化的三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正常活动范围时疼痛消失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从最桡侧切开A1滑车治疗Ⅳ期拇指狭窄性腱鞘炎,可以有效加快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减少肌腱弓弦状改变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 标签: 腱鞘炎 手术治疗 嵌顿 A1滑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比基尼(Bikini)切口与传统切口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rthroplasty, DAA)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应用的短期临床疗效,为临床DAA入路切口的选择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1月86例行DAA入路TH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73例,年龄(67.5±11.8)岁(范围:42~90岁)。分别采用Bikini切口和传统切口进行DAA入路THA,每组均纳入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Bikini切口组,男5例,女38例;年龄(69.7±10.8)岁(范围:51~90岁);随访时间5.7个月(3.0~8.5个月);传统切口组,男8例,女35例;年龄(66.1±10.6)岁(范围:42~90岁);随访时间6.5个月(3.0~10.0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瘢痕面积、感染、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LFCN)神经损害和髋关节功能改善(Harris评分)情况;切口瘢痕采用患者瘢痕评估量表和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结果43例Bikini切口组和43例传统切口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疾病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用药和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在LFCN神经损害表现方面,Bikini组明显低于传统切口组(11.6% vs 32.6%,t=7.8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ikini切口的瘢痕面积(1.0±0.4)cm2明显小于传统切口组的(16.5±28.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4,P<0.05)。患者瘢痕评估量表和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分中,Bikini组分别为(8.2±3.2)分和(2.4±1.8)分,传统切口组分别为(17.0±5.8)分和(4.2±3.0)分,Bikini组明显优于传统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kini切口较传统切口具有更低的LFCN神经损害表现发生率,切口瘢痕明显较小,视觉美学效果更好,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对比研究 周围神经损伤 美学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内镜下痔疮套扎配合积极护理对其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院抽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每组30例。给予常规组传统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进行内镜下痔疮套扎配合积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结果 在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上,干预组较常规组优(P

  • 标签: 内镜下痔疮套扎术 积极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1.-2021.12.,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鼻内镜治疗,分析应用效果。结果: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能够有效缓解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鼻内镜手术 鼻窦炎鼻息肉 并发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矫形中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的自然转归及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7 851例脊柱畸形患者接受矫形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单侧或双侧下肢全瘫或不全瘫等严重神经并发症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31例;年龄为25.0±16.3岁(范围6~71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2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5例,其他类型脊柱侧凸16例。5例患者为双下肢完全性瘫痪,17例患者为双下肢不全性瘫痪,37例患者为单侧下肢不全性瘫痪。根据损伤原因,机械性损伤患者分别予螺钉拔出、血肿清除、松开矫形、椎板切除减压处理,缺血性脊髓损伤患者予扩容升压处理。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提出的神经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Fisher精确检验及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临床因素、围期因素与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的相关性,将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0.75%(59/7 851)。至末次随访时42例(71.2%)患者获得完全恢复,10例(16.9%)患者获得部分恢复,其中44例(74.6%)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余7例患者未获得恢复,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3例(ASIA分级A级1例、C级2例)、休门氏病1例(ASIA分级C级)、先天性关节屈曲挛缩1例(ASIA分级B级)、小儿麻痹症1例(ASIA分级C级)和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ASIA分级A级)。Fisher检验结果提示未恢复组病因学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18.750,P=0.005)、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OR=5.750,P=0.046)、主弯Cobb角>90°(OR=4.444,P=0.073)及神经功能完全性损伤(OR=6.533,P=0.067),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因学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35.477,P=0.005)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矫形手术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有88.1%的患者可获得恢复,其中71.2%的患者可获得完全恢复,且术后3~6个月为患者的恢复时间窗。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及诊断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髓损伤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外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72例脑外伤患者为观察样本展开分析,按治疗方案迥异分组,记对比组、研究组(均n=36),前者于不同时期实施脑室腹腔分流和颅骨修补,后者于同期进行脑室腹腔分流和早期颅骨修补,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4.44%明显较对比组的77.78%更高(P<0.05)。研究组感染、癫痫以及切口疝等并发症总发生率2.78%明显较对比组的16.67%更低(P<0.05)。结论:同期进行脑室腹腔分流和早期颅骨修补治疗脑外伤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

  • 标签: 脑外伤 脑室腹腔分流术 早期颅骨修补术 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后小切口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5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25例)、乙组(25例),甲组患者采用前后小切口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乙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6.00%,高于乙组的76.00%;甲组患者伸膝度、屈膝度显著大于乙组;甲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0%,低于乙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前后小切口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有利于缓解屈膝度、伸膝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骨折愈合速度,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前后小切口 入路内固定术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