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激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城市环境质量问题。城市环境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公众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影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经营管理城市植被的城市林业便应运而生。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分支,它的经营范围是“栽培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的生态和经济具有直接或潜在郊益的树木。“城市林业”一词首先出现在六十年代初,目前世界范围

  • 标签: 城市林业 新兴学科 城市环境 质量问题 城市规模 城市植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可切除胃癌综合治疗模式的现状,为进一步优化胃癌综合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手术并具有完整治疗资料的265例可切除胃癌患者。详细记录患者临床特征、术前检查、病理结果、手术和围术期治疗情况以及疗效。分析诊治过程与规范指南的差距,了解胃癌综合模式的变化趋势。结果2008年(早年组)和2013年(近年组)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分别为127例和138例,其中行D2根治术的比例分别为52.8%和60.1%(P<0.01),淋巴结清扫数目≥15个为5.5%和52.8%(P<0.01),中位淋巴结清扫数目由6个提高到16个,两组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分别为2.4%和3.6%(P=0.55)。早年组中接受单纯术后化疗和术后辅助放化疗比例分别为62.2%和2.4%,近年组中的分别为58.0%和8.0%(P=0.04)。此外,术后化疗早年组79例(62.2%),近年组80例(58.0%)(P=0.48)。结论胃癌根治术水平不断提高,治疗逐步规范,但距离日韩等标准的D2根治术还存在差距;术后辅助放疗在内的辅助治疗可使患者获益,但仍有部分应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未接受治疗,胃癌的综合治疗还需进一步加强。

  • 标签: 胃肿瘤 治疗模式 综合疗法
  • 简介:摘要单基因肾结石病虽在临床较为少见,但其逐年增加的发病率及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足以引起重视。目前单基因肾结石病的治疗尚停留于药物及手术层面,本文以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基因治疗的进展为切入点,对单基因肾结石病在病因学层面的治疗进行论述,以期推动更多基因治疗层面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基因治疗方式和药物的研发与探索,推动单基因肾结石病精准化及个体的治疗模式的完善,进而提升该病的诊疗水平。

  • 标签: 泌尿系疾病 肾结石 单基因病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确诊醛固酮腺瘤和单侧肾上腺增生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肾上腺醛固酮高分泌组织,改善预后,选择肾上腺全切术还是部分切除术,尚存争议。本文对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疗效、安全性、术后皮质醇水平、术后复发及手术技术等情况进行探讨。

  • 标签: 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 手术 复发 疗效
  • 简介:摘要近30年来,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快速增长近6倍,且由于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导致患病人数激增,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而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疗规范在近10年才逐步受到重视,临床对其认识仍存在严重不足,药物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本文主要对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瘤的生物治疗、靶向治疗、核素治疗以及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的化疗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希望对该类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神经内分泌癌 临床研究 无进展生存期 总生存期
  • 简介:摘要: 目的:药物结合阴道微波治疗阴道炎症临床效果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取 2018 年 8 月至 2019 年 8 月收治的患有阴道炎症患者共计 70 例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 35 例,研究组 35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而研究组采用药物结合阴道微波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最终效果、不良反应、复发率情况,从而探索阴道炎症治疗更有效方案。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要比对照组好,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结论:药物结合阴道微波治疗阴道炎症效果较为显著,并且患者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率低,此方案安全性、有效性较为突出。

  • 标签: 药物治疗 阴道微波治疗 阴道炎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改良视网膜下液引流联合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以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26例(26眼)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鼻上或颞上方血管弓外赤道后造孔,引流视网膜下液联合内界膜填塞和硅油填充,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随访期末黄斑孔均闭合,均成功取出眼内硅油。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5,P=0.000)。结论改良视网膜下液引流方式联合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 标签: 孔,黄斑 脱离,视网膜 近视,高度 填塞,内界膜 液,视网膜下,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布病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布病脊柱炎患者44例,均行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2~65岁,发病时间3~7个月。病变位于胸腰段2例、腰椎32例、腰骶段10例。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2)比较术前与术后3、6、9、12个月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等炎性指标和腰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3)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体质量指数(BMI);(4)影像学评估脊柱稳定性、炎性控制、脊髓神经受压、植骨融合、邻椎退变情况。结果本组44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个体化药物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均无损害,术后3~9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其中28例为病椎置钉患者,术后18~26个月取出脊柱内固定物并行组织学检查,未见炎性表现。(1)患者手术时间70~120(80±10)min,出血量200~400(250±20)mL。(2)患者ESR、CRP、VAS及ODI评分术前为(55.42±11.42)mm/1 h、(55.40±17.56)mg/L、(6.56±1.33)分、68.84%±4.55%,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58、92.54、54.28、165.48,P值均<0.001)。术前RBPT阳性44例,术后3、6、9个月分别为6、1、0例。(3)末次随访,术前16例神经功能损害均得到改善,ASIA分级由C级6例、D级10例,改善为D级1例、E级15例;患者BMI由术前(16.8±0.2)kg/m2改善为(23.5±1.8)kg/m2,营养状态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31)。(4)随访X线检查显示,椎弓根钉在病椎固定及正常椎体上固定的把持力好,无松动、断裂、脱钉情况,脊柱稳定,椎间植骨颗粒无吸收、无脱落,植骨融合时间3~9个月;MRI显示原病变椎体无炎性表现,骨破坏病灶修复,椎旁及椎管内脓肿、炎性肉芽组织或坏死椎间盘清除彻底,脊髓或马尾、神经根无受压,脊柱稳定。末次随访未发现邻椎退变现象。结论有限病灶清除术具有创伤较小、出血量少、清除重点病灶的优势;个体化用药具有合理选用敏感药物、剂量精准,符合药代动力学的优势。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应用于布病脊柱炎安全可行,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脊椎炎 有限病灶清除术 个体化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两种口腔黏膜勾画方法在鼻咽癌患者中预测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A-ROM)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分析2017-2019年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局部中晚期鼻咽癌1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螺旋断层治疗并采用全口腔勾画法(OCC法)和表面黏膜勾画法(MSC法)勾画口腔黏膜。根据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每周评估并记录患者的A-ROM分级,比较两种方法对A-ROM的价值。结果所有患者≥3级A-ROM发生率为33.3%。单因素分析≥3级A-ROM发生的相关剂量学参数包括OCC法的V5、V10、V15、V45、V50、V55、V60、V65、V70和MSC法的V5、V10、V50、V55、V60、V65、V70、Dmean(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CC法的性别、吸烟是≥3级A-ROM的危险因素(男/女:OR=0.141,95%CI为0.037~0.538,P=0.004;吸烟/不吸烟:OR=5.109,95%CI为1.413~18.470,P=0.013)。MSC法的性别、吸烟、N分期、V55是≥3级A-ROM的危险因素(男/女:OR=0.129,95%CI为0.032~0.519,P=0.004;吸烟/不吸烟:OR=4.448,95%CI为1.224~16.164,P=0.023;N分期:OR=2.291,95%CI为1.268~4.137,P=0.006;V55:OR=1.432,95%CI为1.008~2.033,P=0.045)。MSC的V55阈值为7.70%,曲线下面积为0.754,敏感性为0.680,特异性为0.740(P<0.001)。结论采用螺旋断层治疗鼻咽癌时,MSC法相比OCC法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A-ROM的严重程度。

  • 标签: 鼻咽肿瘤/螺旋断层治疗 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剂量学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30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宫腔电切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成功率达10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年,患者满意度达96.67%。结论应用宫腔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宫腔电切术 子宫粘膜下肌瘤 疗效
  • 简介:摘要营养不良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解决营养问题仍是临床实践中的挑战性任务之一。围放疗期头颈部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与疾病介导的代谢紊乱、并发症及心理等因素有关,而放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营养不良会降低放射治疗耐受性、准确性、治疗效果等,进而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对疾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医学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保证放射治疗顺利进行,提高肿瘤综合治疗效果。在围放疗期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规范的营养治疗与管理是必要且迫切的,需要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及急性放射损伤评估等,制订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并动态调整。本文在回顾、归纳、总结国内外现有头颈部放疗营养治疗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围放疗期的规范化营养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围放疗期 营养治疗 营养不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辅助放化疗是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中获益,对放化疗不敏感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可能延误手术时机,降低总生存率。因此,寻找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出对新辅助治疗疗效差的患者,及早行手术治疗,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是具有基因表达调节作用的小的非编码RNA,参与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和DNA损伤修复过程,影响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可能预测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有关microRNA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疗效预测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明确microRNA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

  • 标签: 直肠肿瘤/新辅助放化疗法 微型核糖核酸 预测
  • 简介:摘要 :探讨与研究 红花逍遥片在 治疗月经不调患者中产生 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选择了我院在 2019 年 2 月至 2019 年 8 月收入与治疗的 80 例 治疗月经不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些患者随机与平均分配了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 40 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实施了两种治疗方式, 对照组:应用逍遥丸治疗患者。 对照组 : 应用红花逍遥片 治疗患者。 通过 观察分析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 治疗前后的生殖激素相关指标, 得出研究结论。结果: ① 观察组患者在经红花逍遥片药物治疗后形成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 95.00% ;对照组患者在经逍遥丸后形成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 77.50% 。(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② 总体来看,观察组 患者在 FSH 、 LH 、 E2 、 PRL 、 T 、 P 指标上表现良好。(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由于红花逍遥片对于治疗 治疗月经不调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有必要推广该药物治疗方式, 保证 月经不调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疗

  • 标签: 治疗 月经不调 红花逍遥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浅表食管癌(SEC)的临床疗效,探讨ESD在SE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SEC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治疗的3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灶环周比例、ESD治疗的有效性评价指标(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等。368例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94例)和非狭窄组(274例),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的病灶环周比例、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分析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68例患者中男270例(73.4%),女98例(26.6%);年龄为(64.4±7.6)岁;病变环周比例<1/2周者231例(62.8%),1/2~<2/3周者49例(13.3%),≥2/3周者88例(23.9%);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为98.6%(363/368),完全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7.8%(360/368),手术时间为(89.4±47.9)min,切除病变面积为(12.5±8.9)cm2;术中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0.3%(1/368)、0.5%(2/368)和25.5%(94/368);随访时间为8~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食管癌复发或新发病灶,均未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狭窄组和非狭窄组中,病变环周比例<1/2周者分别为38例(40.4%)和193例(70.4%)、病变环周比例1/2~<2/3周者分别为9例(9.6%)和40例(14.6%)、病变环周比例≥2/3周者分别为47例(50.0%)和41例(15.0%),两组病变环周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1)。狭窄组的手术时间较非狭窄组更长,切除病变面积较非狭窄组更大[(126.1±56.3)min比(76.8±37.2) min、(17.5±10.7) cm2比(10.8±7.4)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7、5.41,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环周比例≥2/3周、手术时间和切除病变面积均为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53、1.018、1.041,95%CI 0.116~0.551、1.011~1.025、1.007~1.076,P均<0.05)。结论ESD是治疗SEC安全、有效的方式,术后SEC局部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浅表食管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妇痛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分析 临床治疗效果 ,并观察实验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40 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将其纳入研究资料中,均给予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妇痛宁药物治疗治疗 3 个月,一疗程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一疗程用药(妇痛宁颗粒)治疗后, 40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有 15 例痊愈,治疗显效有 10 例,治疗有效 11 例,无效为 4 例,总治疗有效率达到了 90.0% 。治疗后患者痛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

  • 标签: 妇痛宁 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宫颈癌术后接受调强放射治疗患者的早期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共106例。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并对相关临床指标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为88.1%,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4.8%。3级以上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早期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其中3级以上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前血红蛋白(Hb)的水平、腹主动脉旁淋巴引流区是否接受放疗、靶区内是否局部加量、是否接受化疗,与严重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相关(χ2=1.789~17.89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步化疗会增加严重急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χ2=3.929,P<0.05)。结论对于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不良反应,早期严重的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宫颈癌 调强放射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