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这三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的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的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的主客统一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的三个变形的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的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的分析和停留于词句的表层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的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对其评论的分析,试图证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的本质矛盾中,根本说来包含在“存在”和“存在者”的互相“混淆”、“颠倒”和“替补”之中、因而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而反过来,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包括海德格尔在内。如果不想沉入东方式的“无言”和沉默的话,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摆脱不了的命运。

  • 标签: 西方 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存在
  • 简介:今年4月初,正当我迈入人生的古稀之年,我接受了湖北大学颁发的资深教授聘书。在此之前,我10年来一直是以校外人员的身份在主编《德国哲学》这本作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刊的辑刊,到今天才算是完全“名正言顺”了。当然,这是说笑话,我从来也没有计较过什么名分,也不认为帮另外一个学校编一本辑刊是什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我只是觉得,像这样一份由国内德国哲学界众多前辈创立了30余年的纯学术刊物,只能让它越办越好,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它,这是一个学者的责任。

  • 标签: 卷首语 湖北大学 德国哲学 大学哲学 学术刊物 哲学界
  • 简介:<正>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

  • 标签: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 马克思美学思想 艺术家 艺术品 自然界
  • 简介:<正>21世纪即将到来。在世纪末的最后时光,回顾与展望成为热点话题。回顾是为了展望。中国文学在21世纪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主观愿望的问题,也不是瞎猜可以解决的。我们不能凭一己之爱好去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文学评论 下个世纪 中国作家 回顾与展望
  • 简介:<正>人们一般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并顺理成章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应追溯到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黑格尔美学。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长期以来对黑格尔美学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说是汗牛充栋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我

  • 标签: 黑格尔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 艺术表现 马克思主义美学 浪漫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
  • 简介:一"正义"二字联用,在中国现代为多,中国古代则通常单用一个"义"字,主要是儒家讲得多。最为耳熟能详的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最为人不齿的则是"见利忘义"。

  • 标签: 正义观 源头 中西 中国现代
  • 简介:德国哲学,有如一片蓝色的海洋,时而风平浪静,底下却潜伏着激烈的洋流;时而巨浪滔天,风暴中展示着思想的伟力。40多年前,当我初次接触这种思想的伟力,并开始在这片陌生的水域小心翼翼地试航时,便陶醉于其中,欲罢不能,甚至后来还为此自学了德语。

  • 标签: 卷首语 德国 哲学 海洋
  • 简介:本文是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导言的一个句读,共分两段,第一段概述实践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批判的关系,说明纯粹理性批判一方面保留了"自由"概念的可能性,从而单凭纯粹实践理性自身就足以对意志进行规定;另一方面排除了一切经验运用于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这就为纯粹实践理性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和范围,并使纯粹实践理性成为对一般实践理性进行批判的准绳。第二段则由上述关系引出了《实践理性批判》的章节安排,它和《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构具有相同的要素,但次序是相反的。本文对该导言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详细的解释。

  • 标签: 纯粹理性 实践理性 自由 理念 经验性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和彼岸、跨越现象界和本体界的,是身体和灵魂的结合;人格性(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的。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的跨两界的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性的尊严的高度,甚至凭借人格性而和上帝的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一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性的本源的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的主观目的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的、理知世界中的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性的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的同时记住有一个最高的限制性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性,所谓人的“本性”(Natur),一个是指人的自然性、自然本能,一个是人性的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一般目的的能力,人格性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性,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性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性,人与动物的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性和崇高性。目的公式中的“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的本体设立道德目的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一种从两界统一来看的人性,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完善化的可能性的人性。所以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一类目的是一般的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一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的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的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的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一类的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的。人格中的人性一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2015年7月3~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关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及相关的康德伦理思想专题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宏嘉酒店(光谷科技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余位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宣读了论文。这些论文均有很高的质量,言之有物,除有的已预订由其他杂志发表外,都收录在本专辑中。

  • 标签: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 专辑 华中科技大学 导语 专题研讨会
  • 简介:2016年底,我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10卷本连同一个新译本已经全部交稿了,整套书共计约600万字。这恐怕也是我这一辈子所做的一件最大的工程了。我总觉得,人的一生,作为一种有创造力的存在,要干一点别人从来没干过的事情、今后留得下来的事情,才对得起自己。我从2010年起,开始逐字逐句地在研究生课堂上讲《精神现象学》,用4年半共9个学期才把全书讲完,全程录了像。

  • 标签: 《精神现象学》 卷首语 2010年 黑格尔 创造力 研究生
  • 简介:前不久,我去北京参加商务印书馆创办120周年纪念大会,遇到清华大学的好友王路,他非常严肃地拉着我说,和你说个事,你别生气.我说什么事.他于是讲了一大通,意思是不赞成我采用“句读”这种方式做西方哲学的研究:拿着人家的文本,在课堂上随意一讲,一录音,然后让学生整理一下,就出书,这也太轻松、太取巧了;真正严格的学术研究,必须参考大量的二、三手资料,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每一说法都要考查出处,引证充分,这才能够服人.

  • 标签: 卷首语 商务印书馆 周年纪念 清华大学 西方哲学 学术研究
  • 简介: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的第VI节中,对纯粹实践理性的三大悬设做了一个总体的概括,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澄清了三者在理论上导致的幻相和在实践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最后再次重申了出于道德的考虑而在人的实践意图中建立这些悬设的必要性。该节的内容虽然在前面以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但本节最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其中的脉络,值得逐句解读。

  • 标签: 康德 纯粹实践理性 悬设 道德法则
  • 简介:本期为《德国哲学》创刊30周年纪念刊。遥想30年前那个大梦初醒的年代,国内哲学界迎来了学术的春天,1986年创刊号的当年就出了第二辑,我的论文《批判哲学的归宿——康德〈实用人类学〉的意义》就发表在这一辑上。

  • 标签: 周年纪念 卷首语 德国哲学 批判哲学 创刊号 哲学界
  • 简介:黑格尔《逻辑学》从本质论向概念论的过渡历来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困难的问题,其实质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渡问题。以往人们(莱布尼茨、康德)都是从充足理由律来看待这一问题,但黑格尔认为这中间还缺少一个目的论的环节,因而必须先阐明从现实性到概念的过渡问题,而这是在《小逻辑》本质论的第三章"现实"中展开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对"现实性"(Wirklichkeit)这个词的理解,它不同于存在(Sein),也不同于"实在性"(Realitt)或"实存"(Existenz),而是包含有"工作"、"活动"、"创造"即wirken的意思。当我们从它的后果的直接存在去理解它时,它里面的自由创造的含义就被遮蔽了,而显得只是偶然的、与必然性相对立的;只有当我们深入到它的本质中,将它的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理解为绝对实体的自身反思或"自因",并把这种自因理解为现实的自否定,这才能揭示出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这种现实本质的向内反思在基督教新教中获得了启示,上帝就在人的心中,必然性不再是外在的命运,而是人自身的自由意志的体现,是超越一切偶然性之上而对自身命运的把握(begreifen),这就是概念(Begriff)。概念"自为地就是必然性的威力和现实的自由",存在和本质都是它自身的环节并处于它的整体性的统一中。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组成的黑格尔的《逻辑学》因此便成为一个包含自身激活机制的有生命的范畴体系,一种高度抽象思辨的生命哲学。

  • 标签: 存在 本质 概念 现实性 自由 必然性
  • 简介:康德在18世纪自然科学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超越机械论的几种方案。第一种是撇开机械论所占据的认识领域而到实践领域中去另起炉灶,在现象和自在之物、理论和实践之间做出绝对的划分;第二种是对经验对象进行反思性的判断力的主观重建,在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中发现人的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揭示其中美和崇高的意义;第三种是将反思性的判断力转用于对有机体的整体把握,将机械论的法则作为手段用来为有机体的内在目的服务;第四种则是通过对有机体的外在目的的推导而设定一个自然内在的最后目的,这就是人和人的文化,并在这一更高层次上将人与人的机械关系(暴力冲突等)纳入到合乎道德目的的公民法治社会秩序之下,由此走向上帝和至善的终极目的。这四种方案每种都在超越机械论的道路上向前跨进了一小步,都不到位,但却为后人(如谢林、黑格尔和胡塞尔)真正超越机械论的局限性打开了一扇窗户。

  • 标签: 机械论 超越 目的论 反思判断力
  • 简介: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德语的Wissenschaft具有更广泛的"科学"含义,即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小科学)、社会科学(中间科学)和人文科学(大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基,而是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基;人文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领域内的运用,相反,自然科学才是人文科学在自然领域中的运用。作为大科学的文、史、哲经常也要用到小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和中间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的方法,但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它们最终都要归属于人学,即人的哲学,体现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哲学方法。

  • 标签: 大科学 中间科学 小科学 人学 逻辑和历史一致
  • 简介:拙文《我与儒家》(载于《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4期)在半年多前发表以来,关于“我是批判儒家的儒家”的“怪论”引起了众多议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属于批判儒家的一方,有人说你邓晓芒干吗要把儒家的帽子给自己戴上,未免污了一世清名;有人说连邓晓芒都妥协了,可见舆论的压力多么可怕!一种是属于捍卫儒家的一方,有人得意地欢呼,说这是儒家阵营的一次“胜利”;还有人以儒家正宗代表自居,鄙夷不屑地宣布:我们不承认你是儒家!给人一种入党申请书被支部书记拒绝了的感觉。

  • 标签: 儒家传统 邓晓芒 《探索与争鸣》 鄙夷不屑 儒家学说 儒家学者
  • 简介: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的主导方面,非理性主义是其附属方面,双方构成西方哲学史中的一对矛盾,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加超越和提升的结果。这一矛盾来自古希腊理性的两大精神要素逻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升,体现为柏拉图的"迷狂说",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础上的迷狂,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西方哲学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发展出来的,但常与宗教神秘主义合一,到黑格尔才明确将二者分开,但仍免不了堕入理性神学。

  • 标签: 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逻各斯 努斯 迷狂 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