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 标签: 心动过速,室性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恶性心律失常 单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除颤阈值(DFT)测试对后期放电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并至少随访3个月的患者,按照术中有无DFT测试及PRAETORIAN评分分为DFT测试组、DFT未测试组,PRAETORIAN评分≤45分组、>45分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放电事件和并发症等。初步探讨DFT测试对后期放电事件的预测价值,以及律失败风险极低患者的不恰当放电概率是否随PRAETORIAN评分的增高而增大。结果研究纳入41例患者,其中男31例,年龄(54.9±15.0)岁,年龄范围18~85岁。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中位随访4个月内,10例患者发生37次放电事件。DFT测试组与DFT未测试组不恰当放电患者数(1对1,P=1.000)及不恰当放电总次数(10对1,P=0.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AETORIAN评分≤45分组与>45分组不恰当放电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2,P=0.133),不恰当放电总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对11,P<0.001)。结论S-ICD植入术中DFT测试对患者后期放电事件影响较小。律失败风险极低患者的PRAETORIAN评分越高,不恰当放电可能性越大,该结论有待扩大样本量加以确认。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除颤阈值 不恰当放电 PRAETORIAN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全身麻醉和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在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除颤器(S-ICD)围术期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入选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54例患者,将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n=16)及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组(n=38)。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疼痛评分(NRS)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全身麻醉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相比,手术时间[(69.75±17.57)min对(47.76±11.81)min]、术后住院时间[(4.13±2.28)d对(2.55±1.33)d]更长,术后6~48 h的NRS评分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全身麻醉方式,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缩短了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减轻围术期疼痛,在植入S-ICD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麻醉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右心室造影对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位置的指引作用,评价植入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与传统腔起搏器植入术式的优劣。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无导线起搏器是否在释放前行右心室造影分为造影组及非造影组,并均于术后行心脏三维重建CT,比较无导线起搏器释放的部位差异。随访期间收集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的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传统腔起搏器植入术比较手术时间、曝光量等。结果60例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造影组40例,非造影组20例,最后均通过心脏三维重建CT确定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部位。非造影组中11例(55.0%,11/20)的患者植入低位间隔,造影组中33例(33/40,82.5%)患者植入中位间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05±30)d,阈值、感知随时间推移逐渐趋于稳定,阻抗进一步下降1个月后逐渐趋于稳定。除1例患者术区发生轻微血肿外,其余患者无植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前10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时间[(60.00±9.28)min]、X线曝光时间[(14.90±2.28)min]、X线曝光量[(902.50±150.94)mGy]均明显高于同时期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者熟练程度的增加,上述指标逐渐缩短并趋于稳定。后20例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X线曝光量明显大于传统起搏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4.00±115.90)mGy对(65.25±19.94)mGy,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通过右心室造影可以增加无导线起搏器的精准定位。早期随访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与传统腔起搏器植入术式比较,虽曝光量增加,但手术更加微创,安全性更优。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无导线起搏器 右心室造影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急性期(48 h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固定翼释放次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心前瞻性非随机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起搏电生理科2021年8月至12月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组(A组)及双腔起搏器组(B组)患者,根据无导线起搏器术中固定翼释放次数将A组分为释放1次(A1组)和释放≥2次(A2组)。收集患者术前24 h至术后0、4、8、12、24、48 h血液样本,分别对比A、B组间及A1、A2组间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及肌钙蛋白(cTnI)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结果共纳入140例患者,其中无导线起搏器组60例(男41例),年龄(70.75±11.77)岁,年龄范围36~91岁;双腔起搏器组80例(男47例),年龄(70.54±9.90)岁,年龄范围45~87岁。术后A、B组所有患者术前24 h至术后48 h心肌损伤标志物含量均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术后48 h,A1组(40例)患者血浆cTnI表达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次,A组患者CK-MB、CK、cTnI术后水平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2组(20例)患者CK-MB、CK、cTnI术后水平高于A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急性期(48 h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升高程度与无导线起搏器固定翼释放次数相关。

  • 标签: 心动过缓 无导线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 心肌损伤 标志物
  • 简介:摘要1例肥胖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体重指数(BMI)高达48 kg/m2,建议其植入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除颤器(S-ICD)进行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经过筛选等步骤完善之后,患者植入S-ICD,手术成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肥胖 体重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