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的120例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并以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为依据,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轻中度组患者80例,重度组患者40例。两组患者在CT肺动脉成像的基础上。对比对比两组患者胸部CT其他影像学表现、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心血管径线的测量结果以及计算值。结果中轻度组患者的MDAP、ADA、rPD以及rPA明显小于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中度组患者的DAD略小于重度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中度组在肺部发生渗出性病变及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低于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早期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2018年7月—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10例需植皮的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5~53岁),共17只患手,将手套包扎法用于植皮中止血。中初步止血后,以无菌乳胶手套作为手的内层覆盖物,再以纱布加压包扎,20 min后由近及远依次去除纱布和手套,再次彻底止血,最后植皮。手套作为内层覆盖物避免了纱布纤维与创面粘连,不会在打开包扎时造成小血管再次出血,减少了电凝的过度使用及对创面的二次损伤,减少失血量、缩短止血时间。

  • 标签: 止血 皮肤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院收治的90例输尿管结石术后患者进行观察。通过电脑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参照组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研究分析输尿管结石术后患者的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比参照组高,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输尿管结石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接受骶神经植入(SNM)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LUT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多个医学中心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SNM治疗的91例LUTD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四组:间质性膀胱炎组(IC)28例,神经源性膀胱组(NB)36例,膀胱过度活动症组(OAB)13例以及特发性排尿困难组(ID)14例。研究根据不同疾病设置不同观察指标对比患者基线数据、Ⅰ期(体验期)、Ⅱ期(永久植入期)数据,记录数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SNM治疗的总人数为91例,共53例患者接受Ⅱ期永久植入手术,接受Ⅱ期永久植入手术的患者术前病程3个月~30年,转化率为58.2%(53/91),术后随访2~58个月,平均19.6个月。Ⅰ期术后改善情况:尿急程度评分:35.4%;日均排尿次数:31.6%;日均夜尿次数:33.7%;最大次尿量(ml):32.6%;日均次尿量(ml):49.2%;日均漏尿次数:43.2%;生活质量评分:54.1%。Ⅱ期术后改善情况:尿急程度评分:43.2%;日均排尿次数:40.0%;日均夜尿次数:37.8%;最大次尿量(ml):50.5%;日均次尿量(ml):70.5%;日均漏尿次数:70.4%;生活质量评分:43.2%。不良事件3例:NB组1例患者症状反复,1例患者中度感染,IC/BPS组中1例患者出现电极移位。结论SNM治疗老年患者LUTD疗效确切、稳定;下一步应该延长随访时间对安全性展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骶神经调控 下尿路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固定,观察组采用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围期情况、Rasmussen评分(关节面塌陷、成角畸形、平台增宽)、胫骨平台角度[内侧后倾角(PA)、内翻角(TPA)]、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分。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9.74%(35/39),高于对照组的71.79%(28/39),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负重下地时间、骨折端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1年,观察组关节面塌陷、成角畸形、平台增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年,观察组PA、TPA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1年,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加快术后恢复和骨折愈合,促进胫骨平台角度和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可提高下肢功能。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 胫骨平台角度 膝关节功能 Rasmussen评分 下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内置管肠排列在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儿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21例;年龄(343.3±279.7)d;既往腹部手术次数(1.1±0.6)次。中顺行置管51例(76.1%),逆行置管16例(23.9%)。统计本组患儿中情况、置管相关并发症及肠梗阻复发率。结果67例患儿均接受小肠内置管肠排列,院内死亡3例(4.5%)。其中1例为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患儿,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感染性休克;另2例均为早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于呼吸功能衰竭。余64例患儿术后平均禁食水时间2.6 d,平均置管时间21.6 d。除失访7例外,余5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8.3±12.5)个月。复发肠梗阻4例(7.0%),3例梗阻复发后均再次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1例梗阻复发后行肠切肠吻合、肠粘连松解。4例均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长期随访均未再次出现梗阻复发。术后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2例(3.1%),包括拔管困难1例,给予分次拔除肠排列管;拔管后出现小肠套叠1例,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是治疗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有效手术方式,术后肠梗阻复发率及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婴儿 小肠排列术 小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补益清化汤辅助体外震波碎石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在我院肾结石患者中选取60例,时间段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取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治疗,一组为实验组在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同时采用中药补益清化汤行辅助治疗。分析患者治疗效果、清石率和肾功能指标。结果:实验组肾结石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肾结石患者的清石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肾结石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中药补益清化汤辅助体外震波碎石对肾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提升对患者的清石率,同时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更好,中药补益清化汤辅助体外震波碎石在临床对肾结石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肾结石 中药补益清化汤 体外震波碎石术 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