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体检人群中应用定量CT(QCT)技术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为QCT应用于临床肝脏脂肪含量测量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7月,连续抽取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行QCT检查的291例体检者,男性214例(73.5%),女性77例(26.5%),年龄(48.7±11.0)岁。采用QCT工作站测量体检者的肝脏脂肪含量,由3位测量者(A、B、C)在QCT工作站上独立测量肝脏脂肪含量,测量者A在2周后重复测量1次,测量者A两次测量结果取均值作为其最终测量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测量者A的第1次测量结果为(10.46±5.55)%,第2次为(10.66±5.59)%,最终结果为(10.56±5.51)%;测量者B、C测量结果分别为(10.70±5.45)%、(10.86±5.77)%。测量者A、B、C之间肝脏脂肪测量结果的ICC=0.960(95%CI:0.951~0.967,P<0.001)。测量者A的2次肝脏脂肪测量结果ICC=0.953(95%CI:0.941~0.962,P<0.001)。均ICC>0.75,一致性均较好。结论在测量方法一致的前提下,采用QCT工作站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结果在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定量CT 脂肪肝 结果可重复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兴趣区(ROI)位置和大小选择对定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QCT)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抽取2019年12月25日—2020年1月17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行QCT骨密度检查的98名体检者,采用QCT工作站定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ROI位置分别定位于肝左叶、右前叶、右后叶,由测量者A、B分别独立测量。测量ROI大小时,固定中心位置,增加ROI的直径,由测量者A测量。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不同位置或不同大小ROI条件下测量结果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者间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不同位置ROI条件下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2.306,P<0.001),不同大小ROI条件下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088,P=0.581);测量者A、B在肝左叶、右前叶、右后叶测量结果的测量者间可重复性分析结果的ICC值分别为0.847、0.917、0.874(均>0.750),重复性良好。结论QCT技术应用于肝脏脂肪含量测量时,ROI的位置条件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需要在全肝脏选取多个ROI进行测量。QCT在肝脏不同部位的测量者间重复性良好。

  • 标签: 定量CT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感兴趣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的腹内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cardiometabolic risk,CMR)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中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76 226例。腹内脂肪面积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QCT)Pro Model 4系统。本研究收集的心血管代谢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MR得分定义为血压、血糖、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异常得分之和。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内脂肪面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0±13)岁,男性占58.8%。男性腹内脂肪面积平均值显著高于女性[(191.7±77.1)cm2比(116.4±56.2)cm2,P<0.001]。随着腹内脂肪面积的增加,年龄校正后的心血管代谢指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除外)均呈上升趋势。当腹内脂肪面积为300 cm2时,CMR得分≥ 1的年龄校正后比值比[OR值(95%CI)]男性为14.61(13.31~16.04),女性为5.46(4.06~7.36);CMR得分≥ 3的年龄校正后可能性男性为31.7%,女性为31.3%。结论基于CT扫描的QCT测量的腹内脂肪面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密切相关。在接受低剂量CT扫描筛查肺癌的健康体检人群中可考虑同时测量腹内脂肪,有助于控制和管理腹型肥胖(特别是内脏脂肪)。

  • 标签: 腹部脂肪 内脏脂肪组织 心血管代谢风险 定量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