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筛选豚鼠基因组的多态微卫星标记,为豚鼠遗传质量控制及基因定位等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磁珠富集法和豚鼠基因组数据库筛选法获取微卫星位点序列,通过分析和初步筛选,挑选部分候选位点,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对5种不同来源的豚鼠基因组DNA标本进行PCR扩增,以期获得多态分子标记。结果本实验采用磁珠富集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304个,设计引物125对,最终获得多态位点1个,暂未发现多态的特异性位点17个;用数据库筛选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292个,设计并合成相应引物178对,最终发现多态位点25个,暂未发现多态的特异性位点28个。结论本实验获得26个多态微卫星标记,45个潜在的候选标记,为微卫星标记在豚鼠遗传质量监测及突变基因定位等工作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豚鼠 微卫星 多态性标记 筛选
  • 简介:本研究利用11个微卫星位点,对海南和广西恒河猴进行了遗传检测,并通过POPGEN32软件计算各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杂合度(H)。结果表明,所选择的11个微卫星位点均存在高度的遗传多态,H为0.6848~0.河河猴的Ne、PIC和H的平均值均高于海南猴,分别为4.2583、0.7090、0.7706和4.2054、0.7025、0.7656,这种差别可能与地域来源有关。这些研究为微卫星标记分析恒河猴遗传多样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多样性研究 广西恒河 应用微卫星
  • 简介:目的筛选中缅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逐步填补中缅树鼩特异性遗传标记的空白。方法建立中缅树鼩基因小片段插入文库,利用5’端地高辛标记的(CA)15探针从约1500个菌落中选出36个阳性克隆。对这些克隆进行测序,发现其中15个含有重复序列,其中1个为重复克隆,1个因两端序列太短而不能设计引物。结果用Primer3软件设计13对引物。PCR结果,13对均有条带。退火温度分布在44~52℃之间。阳性克隆率为2.4%,微卫星克隆率为1%。结论利用地高辛标记探针筛选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所得的微卫星克隆率,可达到传统放射核素标记探针同等的效果,并可避免放射危害。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将为下一步进行基因组结构的分析、树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分子进化和标记辅助选择等提供大量的微卫星标记

  • 标签: 树鼩 微卫星 分子标记
  • 简介:目的建立实验红鲫C1HD系生化遗传标记。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电泳法,分析实验红鲫C1HD系与普通红鲫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同工酶。结果实验红鲫C1HD系和普通红鲫血清蛋白电泳可分离出25条以上蛋白带,分为A、B、C等3个区段。在A、B区段,实验红鲫C1HD系分别具有SP-A1谱带和SP-B1、SP-B3-8谱带,但缺少SP-A2、SP-A3和SP-B2谱带。实验红鲫C1HD系具有8条SOD同工酶电泳谱带,比普通红鲫多出SOD-3、SOD-8两条特征带。两种红鲫均具备MDH-1、MDH-2和MDH-3电泳谱带,且带型一致;普通红鲫额外具备MDH-4和MDH-5两条电泳谱带。结论血清蛋白SP-A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SOD-8电泳谱带可以作为实验红鲫C1HD系的生化遗传标记

  • 标签: 红鲫 C1HD系 血清蛋白 同工酶 生化遗传标记
  • 简介:目的分析四带无须鲃封闭群及近交群的遗传质量。方法筛选多态丰富的四带无须鲃微卫星序列,通过构建两个多重PCR反应体系再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分型,开展群体遗传多样分析。结果野生群、WT封闭群、BT封闭群及近交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6.5833、3.1667、3.0833和3.181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969、0.3748、0.4159和0.4241。群体遗传质量检测分析表明:4个群体间遗传分化结果和近交群由野生群、封闭群逐渐筛选获得的过程相符。结论筛选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四带无须鲃不同群体的遗传质量分析,为其遗传质量控制及监测提供方法基础。

  • 标签: 四带无须鲃 微卫星标记 遗传质量 多重PCR
  • 简介:目的建立东方田鼠生化与分子遗传学标记检测法。方法参考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遗传标记检测方法,对东方田鼠某些同功酶进行活性测定。根据东方田鼠特异序列,合成引物,扩增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将PCR产物回收,序列分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东方田鼠Trf,Es-3和Ce-2三个生化位点呈现遗传多态,而Id1,Mod-1,Car-2,Gpd-1,Gpi-1,Hbb,Es-1七个生化位点无遗传多态,用合成的特异引物扩增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得到了丰富的多态资料,对其中的20只东方田鼠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多序列比较,发现10个等位基因以及16个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结论初步建立了东方田鼠生化及分子遗传学标记,分子遗传学标记生化遗传标记相比,具有杂合率高,重复性好,易于操作等优点,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东方田鼠的遗传标记相比,具有杂合率高,重复性好,易于操作等优点,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东方田鼠的遗传背景,生物进化规律积累了基础资料。

  • 标签: 洞庭湖 日本血吸虫疫区 东方田鼠 分子遗传学标记 生化遗传标记 抗感染性
  • 简介:目的探究本课题组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特异清除肠源内毒素的有效及安全。方法运用阑尾结扎穿孔的方法建立犬肠源内毒素血症模型,进行灌流治疗。实验过程中选取多个时间点,监测生命体征,采血检测内毒素含量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灌流吸附1、2h后内毒素含量为(0.49±0.22)、(0.034±0.00)Eu/mL,与灌流开始(7.25±1.18)Eu/mL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灌流2h后平均清除率R=99.52%。灌注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指标均有所下降,与灌流开始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各值均在正常值范围。灌流过程中犬的生命体征平稳。结论本课题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能高效清除实验犬血液中内毒素并有良好的血液相容

  • 标签: 内毒素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血液灌流 亲和吸附材料
  • 简介: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实验变应鼻炎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4组,其中,变应鼻炎组经腹腔注射及鼻腔滴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建立变应鼻炎动物模型;LPS刺激组经鼻腔滴入LPS(10μg/100μL);变应鼻炎+LPS刺激组为大鼠激发成变应鼻炎后再以LPS滴入鼻腔.观察各组的症状变化,如喷嚏,流涕等.行常规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鼻黏膜炎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行高倍镜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①变应鼻炎+LPS刺激组过敏症状评分高于其余各组(P<0.01);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症状评分差异无显著(P>0.05).②变应鼻炎+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变应鼻炎组,差异有显著(P<0.05);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LPS刺激可以加重变应鼻炎的症状及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 标签: 脂多糖 变应性鼻炎 动物模型
  • 简介:犬传染肉瘤是犬类动物生殖系统自然发生的肿瘤,其具有独特的同种与异种移植特性.本文着重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讨肿瘤模型的建立,该模型具有可靠的稳定性、模拟及接种的多样,能够在难以接种肿瘤的器官及大动物体内建立较为理想的原位移植肿瘤模型,为临床及影像学科开展原位肿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基础.

  • 标签: 传染性肉瘤 原位移植肿瘤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评价聚羟基脂肪酸(polyhydroxyalkanoates,PHA)、聚乳酸(polylaceticacid,PLA)和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三种膜高分子材料在兔眼部的生物相容。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PHA、PLA、PCL为实验组,材料植入兔右眼结膜下。假手术组结膜下钝性分离,但不植入任何高分子材料。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植入后不同时间手术眼的反应并评分。裂隙灯下观察材料的吸收时间。术后4周和16周取眼球,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分别定性观察组织结构和炎症细胞、胶原纤维和胶原纤维的亚型与排列方向。结果术眼刺激评分等级各组均不高于"轻度刺激"。结膜下吸收时间PHA、PLA和PCL组分别是16周,12周和大于16周。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PHA、PLA和PCL组均形成材料包裹囊腔,囊壁以纤维组织为主,伴有毛细血管形成和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胶原纤维染色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以Ⅰ型和Ⅲ型为主,大致呈平行排列。术后16周PHA和PLA组材料已不可查及,包裹囊腔结构不规则,而PCL材料整体可查及,包裹囊腔规则。各组未见毛细血管,偶见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以Ⅰ型和Ⅲ型为主,仍大致呈平行排列。结论PHA、PLA和PCL三种膜高分子材料在兔眼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结膜下吸收时间分别是16周,12周和大于16周。

  • 标签: 聚羟基脂肪酸 聚乳酸 聚己内酯 生物相容性 结膜下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红斑狼疮(简称狼疮)TC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与抗dsDNA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狼疮TC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然后分别收集dsD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小鼠粪便,利用IlluminaHiSeq2500高通量测序,进行粪便样本16S测序,比较两组之间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与抗dsDNA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ELISA检测抗体结果和小鼠粪便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dsDNA阳性组TC小鼠的物种群落多样显著低于dsDNA阴性组;同时,两组TC小鼠肠道微生物分别在门水平Chloroflexi(绿弯菌门);纲水平Bet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和Ktedonobacteria(纤线杆菌纲);目水平Burkholderiales(伯克氏菌目)、Desulfovibrionales(脱硫弧菌目)和Ktedonobacterales(纤线杆菌目);科水平Alcaligenaceae(产碱菌科)和Desulfovibrionaceae(脱硫弧菌科);水平Parasutterella(副萨特氏菌)和Desulfovibrio(脱硫弧菌)上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狼疮TC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与抗dsDNA抗体高度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肠道微生物菌群与系统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关系提供依据。【关键词】┣┣(中)关键词┫┫

  • 标签: 肠道微生物菌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DSDNA抗体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外侧膝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比较不同近视模型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4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3组(n=8):频闪光照(FLM)组、形觉剥夺(FDM)组、对照组,各组均饲养8周。在造模前后分别测量各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8周实验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对左脑外侧膝状体DA进行定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无显著(P〉0.05)。造模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FLM组和FDM组右眼屈光度变化值(P〈0.001)、眼轴长度变化值(P〈0.05)差异均有显著,提示近视建模成功。HPLC-ECD结果显示:豚鼠左脑外侧膝状体DA含量FLM组〉对照组〉FDM组;对照组为(37.04±1.18)pg/μL;FDM组为(24.27±3.46)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P=0.021);FLM组为(45.58±1.98)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P=0.01)。结论频闪光诱导近视模型外侧膝状体DA含量增加,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DA含量减少,说明DA在两种实验近视外侧膝状体中的表达不一致,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多巴胺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外侧膝状体
  • 简介:目的探讨蜂胶的乙醇提取物(EEP)的安全。方法用0.5%的EEP对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以及对豚鼠的过敏试验。结果EEP低剂量、高剂量皮肤破损组和对照组皮肤破损组各有’只家免,在24h观察到皮肤破损处微红,48h消失,其余各实验兔的皮肤、毛发、眼、粘膜、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均无任何中毒表现;按照皮肤刺激反应强度,评价标准,完整皮肤组平均分为0,判为无刺激:破损皮肤组平均分值为033<0.50,亦判为尢刺激;A组空白对照组和B组EEP组动物均无红斑和水肿反应,判为无致敏。结论蜂胶提取物EEP在对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净化中安全、无毒、无刺激。

  • 标签: 皮肤 刺激性 EEP 蜂胶提取物 高剂量 对照组
  • 简介:目的研究12d大鼠胚胎脏层卵黄囊(VYS)向多胚层组织分化的潜能和在逆转录病毒感染下的肿瘤转化特征。方法在不同培养条件、移植位点的条件下,观察VYS体内外分化的改变;另外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荧光蛋白基因(GFP)转染12d卵黄囊细胞,对GFP标记的转化细胞进行体内外研究。结果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均对体外培养的或体内移植的大鼠卵黄囊向三个胚层分化的进程无特异的导向性。将荧光蛋白标记卵黄囊克隆细胞接种在裸鼠皮下长出了未分化的间质细胞肉瘤。结论12d大鼠胚胎脏层卵黄囊具有向三胚层分化的潜能;逆转录病毒感染导致卵黄囊间质细胞发生肿瘤转化。

  • 标签: 卵黄囊 逆转录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细胞转化 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腭动脉,并且用动脉夹对颈内动脉(ICA)进行临时夹闭;2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暴露枕动脉和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用丝线悬挂颈内动脉而不是用动脉夹夹闭,线栓在显微镜直视下插入颈内动脉越过翼腭动脉起始点至大脑中动脉分叉处;3组只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丝线悬挂颈内动脉,显微镜下将线栓盲插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分别检测三组模型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手术时间。结果第3组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所花费时间平均为17.5min,死亡率较低,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稳定。结论采用第3组手术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能够高效地制作出更加稳定的可用于临床实验的大鼠脑缺血模型。

  • 标签: 脑缺血 大鼠 模型制备
  • 简介:目的检测HighFive昆虫细胞系对BALB/c裸鼠致瘤性情况,以确保其作为疫苗生产细胞株的安全。方法将裸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HighFive基础细胞库细胞试验组、HighFive最高限制代次细胞试验组、HEp-2细胞阳性对照组、CEF细胞阴性对照组和不作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组,用细胞悬液背部皮下接种裸鼠。3周和12周后对裸鼠解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其是否有肿瘤形成。结果阳性对照HEp-2细胞组裸鼠接种后3周注射部位形成结节,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鳞状细胞癌;阴性对照CEF细胞组和HighFive细胞组均无结节形成,接种后12周经解剖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无肿瘤形成。结论基础代次和最高限制代次HighFive细胞均不具有致瘤,可安全地应用于疫苗生产。

  • 标签: 致瘤性 裸鼠 HIGH Five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氧氟沙星对昆明系小鼠胚胎和胎鼠发育的影响,确定其是否存在生殖毒性和致畸.方法①雄鼠分别灌服各剂量氧氟沙星,连续10d,末次给药24h后与母鼠合笼,在妊娠第三天取胚胎,记录各剂量组胚胎发育率.②孕鼠妊娠零天给药,分别经口灌服高、中、低剂量[36、72和360mg/(kg.bw)]氧氟沙星溶液,连续给药3d,在妊娠第三天收集胚胎,记录胚胎发育率.③孕鼠妊娠零天给药,分别经口灌服各剂量氧氟沙星溶液,连续给药10d,在妊娠第16天取出胎鼠,记录胎鼠体重、胎盘重、活胎数、胎鼠外观畸形和内脏畸形等指标.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雄鼠服用高剂量组360mg/(kg.bw)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显著(P<0.05),而中等剂量和低剂量组对着床前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显著(P>0.05).雌鼠服用不同剂量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不显著(P>0.05).氧氟沙星对受孕鼠的活胎数和吸收胎数均无明显影响,给药组的活鼠体重、胎盘重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药物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外观畸形和内脏畸形,也不存在剂量和效应关系.结论孕鼠服用不同剂氧氟沙星对昆明系小鼠胚胎和胎鼠发育无明显的影响,表明氧氟沙星对雌性鼠不具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但雄鼠服用高剂量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显著.

  • 标签: 氧氟沙星 生殖毒性 致畸性 发育影响 小鼠胚胎 着床前
  • 简介:目的探讨变应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评价指标。方法首先用DNFB致敏小鼠,分别于激发后24、48、72h及96h检测激发后耳肿度、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之差、组织切片中浸润细胞种类及数量、双侧耳引流淋巴结细胞数目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观察各指标与激发后耳肿度之间的一致。结果与激发后耳肿度一样,其他各指标均显示出一致的随时间变化趋势,即:24h及48h时炎症程度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弱,至96h时已减弱至一半左右。结论除激发后耳肿度之外,激发后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局部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等亦可反映炎症的程度,且更客观,从而丰富了该模型的评价指标,便于我们从多方面客观地评价药物的干预作用。

  • 标签: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建立系膜增殖肾炎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葡萄球菌内毒素(SEB)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隔日口服及免疫佐剂皮下注射组;在第二组基础上加作肝左叶切除组,14周后分别作尿蛋白,IGA免疫荧光及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肝左叶切除组蛋白尿出现的时间早于非肝切除组,但两组在14周后蛋白尿定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尿蛋白定性始终均为阴性,光镜检测轻至中度系膜扩张,伴系膜细胞少量增生,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叶切除组IgA免疫荧光强于非肝切除组。结论葡萄球菌肠内毒辣纱静脉注射,BSA隔日口服,免疫增强剂或在上述基础上加肝左叶切除的方法都能诱发SD大鼠系膜增殖肾炎模型。肝左叶切除组蛋白尿出现时间早;但于14周后尿蛋白量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系膜增殖性肾炎 大鼠模型 比较 IGA肾病 蛋白尿 免疫荧光
  • 简介:目的比较正常组、模型组及对照组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和扫描视觉诱发电位(SVEP)视力,研究各组的视觉电生理表现,探讨单眼睑缝合1周是否可以建立形觉剥夺弱视模型。方法分析三组PVEP的波形变化、潜时及完成一次诱发反应的时间;比较各组由SVEP得出的客观视力。结果①正常组PVEP由2个波峰组成“M型”(正向波向上),模型组及对照组出现波的分离一波形由多个波组成,而且完成一次反应的时间延长。②缝合侧的N75延迟,SVEP视力较正常组差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③对照组未缝合侧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而缝合侧视力仍差且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短期形觉剥夺的视觉电生理变化是弱视猫的一种表现,单眼睑缝合1周即可建立形觉剥夺弱视猫的模型。

  • 标签: 弱视 形觉剥夺 视觉电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