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根据GOES-9(GeostationaryOperationalEnvironmentalSatellite)可见光卫星云图和韩国济州岛探空资料等,利用RAMS(RegionalAtmosphericModelingSystem)模式(6.1版)对2009年3月17—18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大风条件下出现的海雾天气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范围相比,模拟结果对海雾的生成、发展、移动都有较好吻合;云水混合比是影响大气水平能见度分布的主要因子,云水混合比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距地面300m以下的低空;雾区存在几个云水混合比大值区,并分布在不同的高度,说明海雾的团状不均匀结构;海上平流雾常发生在风速较大的情况下,RAMS模式对此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 标签: 海雾 三维数值模拟 水平能见度 卫星云图
  • 简介:前言海陆风是一种因海陆热力性质不均而产生于大气低层的中尺度热力环流。由于水体的导热率和比热都比陆地高,因此,水域温度变化比较缓慢,水温的日变化也比陆面小。白天,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陆地增温性强,陆上气温比海面高,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在下层,海上空气流向陆地补充,形成海风;在海面,

  • 标签: 风观测 沿海 宁德 福建 空气流向 热力环流
  • 简介:为了掌握渤海海洋气象灾害的特征,提高海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根据天气学原理并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利用Micaps、卫星云图、探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及大浮标站资料,对2001-2015年渤海海区由大风、大雾、强对流引发的78次海难事故的天气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海上大风以冬季和春季偏北大风为主,偏南大风次之,影响渤海及沿岸地区的偏北大风冷空气可以分为北路、西北路和西路3条路径,偏南大风地面气压场可以分为东北低压型和华北地形槽型.渤海海上大雾多出现在秋季和冬季,多发的平流雾通过东、东南和西南3条路径进入并影响渤海及沿岸地区.渤海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低涡(低槽)和东北低涡(低槽)影响.

  • 标签: 大风 大雾 强对流 天气分型 监测预报
  • 简介:针对1999~2005年渤海海峡发生的6起客滚船海难事故,利用长岛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得出了引发海难事故的3种风力条件。结果表明:海难事故与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客滚船遇险后遇到最大风力7级、极大风力大于等于9级时海上救援很困难;10月—翌年5月为在渤海海峡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内有可能发生海难事故,10~11月为海难多发期。

  • 标签: 渤海海峡 客滚船 海难事故 大风事件
  • 简介:从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特征等方面对2009年9月6日至7日发生在青海海南地区的灾害性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灾害性天气的内在机制是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影响青海海南地区,使水汽、能量大量堆积,之后巴湖槽加深其底部下滑的短波槽处于海南地区,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是造成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这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 标签: 青海 海南地区 灾害性天气 分析
  • 简介:研究海洋的波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的关键。渤海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波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年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渤海海域10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的有效波高、波向、波周期,分析该海区波候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年期间渤海海域的有效波高呈现下降的趋势;波向角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波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波高平均下降0.3cm/a,波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波高在1968年前后显现突变点,波向角度约在1960年突变,波周期在1965年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的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的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的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波气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波候 有效波高 西太平洋副高 西风环流 东亚季风
  • 简介:本文分析从台湾岛南部西行台风影响福建近海海域风场的分布特点,以0313号台风为例,通过用MM5加入一个人造台风涡旋(BogusTC)和改变台湾地形方面的模拟试验,结果发现地形诱生低压效应和峡管效应对近海海域风场的分布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台风风场 地形诱生低压效应 BOGUS TC MM5
  • 简介: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1997年世界气象日的活动主题是:“天气与城市水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浙江省气象局和省气象学会于3月23日在杭州市武林广场举办丁气象科技义务咨询宣传活动。邬宗汉副局长接待了浙江省电视台和浙江教育台记者的现场采访。来自省气象台、省气科所、省影视中心及杭州市自来水厂的9位专家现场回答了广大群众提出的问题,内容包括天气与水的关系、未来天气展望、天气预报的制作、天气与健康的关系等等。现场展出了9幅图片资料、散发了天气和城市水问题“3.23”世界气象日专刊1000余份和气象历书600份,电脑演示了极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应用成果,现场演播了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等内容。

  • 标签: 世界气象日 浙江省 气象局 电视天气预报制作 极轨气象卫星 遥感监测
  • 简介: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是亚太地区邮轮枢纽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山区气象局围绕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设和运营需求开展了邮轮气象服务工作,在此工作的基础上评估邮轮气象服务现状,分析邮轮气象需求,对进一步深入做好邮轮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进行初步的探索。

  • 标签: 邮轮港 高影响天气 气象服务需求 气象服务分析
  • 简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青海省气象局在国庆即将到来之际,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青海省气象局成立55周年职工文艺汇演”、

  • 标签: 气象局 青海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瞬间
  • 简介:利用2007—2013年NCEP/NCAR的700hPa经、纬向风场及水汽场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上海市1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对上海梅汛期强降水进行周期分析,提取低频信息,并利用向量场的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对其进行分型。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梅汛期降水存在30—50d的显著周期。在强降水发生期,低频系统存在4个主要聚集区。贝加尔湖以西至河套地区存在并维持低频反气旋,鄂霍次克海附近多为低频气旋,这两个地区是中高纬冷空气的主要活动区域;孟加拉湾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及热带洋面的低频气旋是水汽的两大源地。这些区域的显著低频系统的生消是延伸预报的主要依据。上海入梅首场强降水发生前,多为偏北气流控制。南北低频气流辐合区向北移至30°N附近,上海地区梅汛期强降水发生。低频风场及水汽场的北传与梅雨带的移动有较好的对应,当低纬低频水汽稳定北传至30°N附近时,江南北部入梅,随后偏南水汽或继续北进或滞留,对应梅雨带的持续北抬或间歇性停滞。低频经向风及水汽输送的特征是梅汛期延伸期强降水的前兆信号。跟踪监测低频偏南气流的北传进程有助于预报入梅强降水过程。

  • 标签: 梅汛期强降雨 低频天气图 延伸期预报模型
  • 简介:大气能见度成为当前区域大气环境研究的重要指标,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有显著的区别。在线连续监测了2008年11月—2009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粒子数浓度的日变化,同步收集了相同区域空气水平能见度的数据。比较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空气水平能见度和颗粒物消光系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值粒径为0.4μm和0.65μm的大气颗粒物对上海嘉定空气水平能见度的影响最显著;中值粒径为0.17、0.26、0.40μm和0.65μm的大气颗粒物对颗粒物的消光系数影响较大。该相关系数的分布趋势与各种组分(SO42-、NO3-、NH4+、OC和EC)的粒径分布十分一致,证明了这5种组分是影响大气颗粒物消光系数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 粒径分布 空气水平能见度 相关性 消光系数
  • 简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回首福建气象50年的风雨历程,感慨无数,汇集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福建气象近50年的巨大变化。值此满怀豪情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谨向关心支持福建气象事业的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朋友们致意衷心的感谢!向新中国福建气象事业的创业者——全省离退休的老气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对气象事业痴心不悔的建设者和新世纪气象事业的继承者致以诚挚的祝贺!

  • 标签: 气象事业 新中国 福建 风雨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地
  • 简介:1949年12月8日,中国气象局的前身中央军委气象局正式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气象工作者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在各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新中国气象事业建设、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福祉安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 标签: 气象事业 新中国 科学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气象局 历史
  • 简介:《辽宁日报》记者马光、特约记者郭归临报道省气象局和省气象学会于3月23日上午在省人大会议室举行了纪念1991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参加会议的有省科协、省环保局、省地震局、民航沈阳管理局、沈阳空军司令部、省农办、省委农研室、省农牧业厅、省农垦局、省农机局、省林业厅、

  • 标签: 世界气象日 大气环境 省农机局 《辽宁日报》 农垦局 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