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农户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被认为是保护区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了解农户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是必要的。在秦岭南坡朱鹮(Nipponianippon)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采用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115份农户数据,通过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有序选择模型分析发现,多数农户(66.09%)对朱鹮保护持积极态度,农户对保护朱鹮的态度与意愿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n=115,p〈0.01);住在保护区内的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可能更积极,在保护中收益更多的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更为积极,承受较高保护成本的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较为消极;社会人口学变量中的家庭收入对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有消极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影响便不再明显。

  • 标签: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农户 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 影响因素
  • 简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运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等,对漳江口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4157.91×104元;其中,生产有机物价值为1314.98×104元,气体调节价值为513.59×104元,防灾护堤价值为1177.00×104元,维持土壤和减少侵蚀价值为6639.28×104元,净化水体环境价值为2952.29×104元,蓄水价值为1280.77×104元,栖息地价值为280.00×104元。

  • 标签: 红树林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自然保护区 漳江口
  • 简介:为了研究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浓江河滨河湿地植物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于20116~9月,在保护区内浓江滨河湿地垂直于浓江河道方向设置4条样线(从河道至岛状林),在每条样线上设置7个采样点,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得到植物种类、多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等数据。应用TWINSPAN分类和C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和排序。TWINSPAN分类将洪河保护区浓江河滨河湿地植物分为6个群丛,即漂筏苔草(Carexpseudocuraica)—狭叶甜茅(Glyceriaspiculosa)群丛、漂筏苔草—毛苔草(Carexlasiocarpa)—狭叶甜茅群丛、漂筏苔草—毛苔草—狭叶甜茅—东北沼委陵菜(Comarumpalustre)群丛、毛苔草—漂筏苔草—狭叶甜茅群丛、毛苔草群丛和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湿苔草(Carexhumida)群丛。影响该区域湿地植物分布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自然含水量。

  • 标签: 湿地生态系统 TWINS PAN分类 CCA排序 植被 土壤环境因子
  • 简介:为探明城市化进程对区域CO2排放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中国东南沿海快速城市化地区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将福建省CO2排放分解为CO2强度效应(△CF)、能源结构效应(△CN)、经济规模效应(△CY)、能源强度效应(△Cl)和人口规模效应(△Cp)5个影响因素,探讨福建省1978--2010期间CO2排放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8--2010期间,福建省C02排放增加了5817.10×10^4t,年均增长率为8.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福建省CO2排放增加的核心因素是经济规模扩张和人口增加,而抑制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为能源强度的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和CO2排放强度变化不是福建省CO2排放变化的主要原因.比较不同城市化阶段发现,经济规模效应对CO2排放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能源强度抑制CO2排放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

  • 标签: 城市化 CO2排放 LMDI 福建省 变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