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表面电加热──第2部分:表面电加热系统设计指南目录指南0引言1范围2定义3表面电加热装置和控制设备的最低安全要求4热绝缘5布线系统6系统设计指南附录附录A热损耗计算附录B螺距计算附录C工作示例附录D数学公式附录E气象数据0引言稳定的表面电加热系统是以...

  • 标签: 表面电加热 系统设计 温度控制器 热损耗 热绝缘 加热段
  • 简介:分析了铅蓄电池极板固化的机理及固化不良的危害,提出了极板固化参数和固化条件的选择与控制,并通过对固化过程的跟踪监测,更全面认识了每阶段的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为固化工艺的研究和改进提供了支撑。

  • 标签: 铅蓄电池 极板 固化 游离铅
  • 简介:运用溶胶法对BAM荧光粉粉体进行表面包膜处理,获得了包氧化铝膜层的BAM粉.以SEM、XPS等方法测试其表面形貌,包率达到90%左右,且膜层稳定;进行发光性能测试,测得包膜BAM粉的稳定性得以改善,制成单色灯燃点试验后的光衰低于对照样;对荧光粉表面吸附沉积的汞量变化进行检测,包膜BAM粉的含汞量小于未经包膜处理的对照样.同时,运用溶胶法对荧光灯玻管进行膜处理,形成一薄层氧化铝保护膜,涂粉、制灯后测得灯的光衰低于对照样,黑化现象也明显减轻.实验说明:对荧光粉进行表面包膜处理可以保护粉体、增进稳定性、改善热劣化性能、减少汞的吸附沉积等;对荧光灯玻管涂敷保护膜可以减少某些组分的有害影响,减轻灯管黑化现象,减轻荧光粉劣化程度等.这些减少荧光灯光衰问题的研究工作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 标签: 溶胶法 BAM荧光粉 包膜 灯管 氧化铝 包覆率
  • 简介:雾凇冰后的导线表面变得极为粗糙,冰树枝的生长将使导线表面电场发生严重畸变,从而增大导线表面电场,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在多功能人工气候试验室内完成了对单、双及三分裂导线不同冰程度带电雾凇冰参数试验,并根据冰树枝形态变化建立有限元模型,再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雾凇冰树枝尖端将严重增大分裂导线表面电场,雾凇形成的冰树枝越长越尖则引起导线电场畸变越严重;冰完成后导线表面电场在冰电场增加过程中呈波动趋势;相同电场下冰,冰程度的增加会减小导线表面电场,但减小速度逐渐减慢;分裂数越多的导线冰后表面场强越低。

  • 标签: 分裂导线 带电覆冰 雾凇 电场分布 有限元法
  • 简介:输电线路冰事故在湖南地区频频发生,对电力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论文从输电线路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出发,指出了混合冻结对湖南地区输电线路危害最为严重,气象、高度、线路、电场均是影响线路冰的因素。建立输电线路冰厚度的计算模型,通过对弧垂的受力分析得出了一种计算冰层厚度的算法。论文提出了输电线路除冰方法和预防结冰的措施,指出了采取合理的抗冰设计是防止输电线路冰的最有效措施,并对不同除冰方法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和改造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输电线路 覆冰厚度 除冰方法 预防措施
  • 简介: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统计,受2013年元旦前后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全同共有269条输电线路出现冰情况,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厂‘西等省(市、区)。其中,

  • 标签: 输电线路 元旦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覆冰
  • 简介:分析了不对称结构,热应力及组织应力对热处理件变形的复合作用,研究了热处理工艺改进措施,通过工艺试验,其结果有力地证明加热和冷却工艺方法的改进可有效地减少变形并获得均匀的硬度。

  • 标签: 脱扣轴 局部表面淬火 工艺 热处理工艺 技术改进 电机
  • 简介:英国标准BS6351—1983表面电加热第1部分:表面电加热装置技术要求(续)8.1.11低温弯曲试验注1.本试验目的是要检验力。热电缆,加热带、加热电缆(带)单元和冷接引线是否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柔性使之在制造厂规定的最低安装温度下安装时无损坏。对表面...

  • 标签: 表面电加热 加热电缆 表面加热器 金属包层 加热器单元 技术要求
  • 简介:主要阐述了目前国内防爆电机表面温度的测试方法,并与美国UL674标准所规定的温度测试方法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其两者的差异.我国防爆标准规定的温度测试方法与欧洲标准及IEC标准基本相同,适用范围较广;而美国UL674标准规定的温度试验方法较严酷,且试验周期长,还可能对电机本身造成损坏.

  • 标签: 防爆电机 表面温度 测试方法 机座 防爆标准 GB3836.1-2000
  • 简介:一、引言荧光灯作为最重要的人造光源之一,以其高光效、长寿命以及可得到广泛的发光颜色的显著优点活跃在人类的照明舞台上。而荧光粉决定了荧光灯的发光特性。荧光粉的发展从早期的含氧酸盐化合物,到卤磷酸盐以及近2O年来步入实用化的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由此,近年来,对三基色粉的研究变得广泛而深入。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稀土三基色荧光粉表面特性问题的一个方面,即灯管黑化和荧光粉电性间的关系。在点灯过程中,一般而言,荧光灯的光通量随点灯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由于着色物质氧化汞在荧光粉表面的附着是产生光通量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荧光粉对汞和氧化汞的吸附可能起因于它们带电倾向的不同。依据二种带电物质因所带电荷不同而发生静电引力,所带电荷差异愈大,静电吸引力愈强的原理,可假设不同发光材料对黑化物质吸附程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种发光材料表面电荷的不同所引起的。发光材料与黑化物质表面所带电荷差异愈大,就愈易使材料表面吸附黑化物质,从而使材料的老化程度加重,根据这

  • 标签: 荧光粉 带电倾向 表面带电 发光材料 荧光灯 稀土三基色荧光粉
  • 简介:众所周知,电池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应用相当广泛。对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在应用到爆炸性气体环境中,其最高表面温度至关重要。在电池短路的情况下表面温度完全有可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气体环境而引发爆炸事故。文章提出一种如何保护电池在故障或正常工作情况下的最高表面温度使其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气体环境的方法。

  • 标签: 电池 最高表面温度 爆炸性气体环境 防爆
  • 简介:飞利浦公司于日前宣布,他们成功地发明了一种新型OLED光源材料。这种材料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利用表面整体发光。据介绍,用这种材料制成的窗13在白天可以呈现透明外观;晚上则会亮起,成为照明灯光。

  • 标签: LED光源 飞利浦公司 材料 发光 表面 发明
  • 简介:采用改进的固相碳热还原法通过两步包碳法制备了双层碳包的LiFePO4正极材料。用SEM、XRD等对其进行表征,并将其组装成纽扣式电池,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对前躯体磷酸铁的碳包能有效控制产品双层碳包磷酸铁锂的颗粒大小,双层碳包不改变磷酸铁锂的晶体结构,0.1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0.0mAh/g,循环50次后比容量仅减少了3.9%。表明所制备的LiFePO4样品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铁锂(LiFePO4) 双层碳包覆 碳热还原法
  • 简介:价格适中、贮量丰富且对环境污染少的LiMn2O4作为未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基材,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高温下与循环中容量衰减的问题,是制约它商品化的最重要因素。详细阐述了近年来有关尖晶石LiMn2O4容量衰减的机理;介绍了国内外在LiMn2O4正极材料表面修饰改性方面采用的各种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

  • 标签: 锰酸锂 衰减机理 包覆 表面改性
  • 简介:根据相关本安标准对小元件表面温度的要求,阐述了小元件表面温度对本安电路所产生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了如何采用热阻公式计算小元件的表面温度,以及所采取的相应处理办法.

  • 标签: 小元件 最高表面温度 热点燃 本安电路
  • 简介:考察了在成型正极表面分别浸聚四氟乙烯(PTFE)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对MH-Ni电池自放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MC处理能明显降低镍电极的自放电率,但不能改善电池的自放电性能;相反,PTFE处理虽不能降低镍电极自放电率,但却能明显改善电池的自放电性能。MH-Ni电池的自放电性能可能与负极析出的H2在正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密切相关。

  • 标签: MH-NI电池 自放电 镍电极 表面处理
  • 简介:介绍了采用导电碳黑、石墨、石墨水悬浊液、T255镍粉对密封锌镍(Zn—Ni)蓄电池锌负极进行的表面改性处理,比较了上述材料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导电碳黑表面处理对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性能、降低内阻效果最明显;而用石墨和石墨水悬浊液对锌负极进行表面处理.效果则不明显。

  • 标签: 锌镍(Zn—Ni)蓄电池 锌负极 表面改性
  • 简介:正规的预防性试验,一般很难发现汽轮发电机内冷定子线圈端部绝缘的缺陷。直流加压表面电位法试验能有效地找出定子线圈端部的绝缘缺陷。本文从机理、试验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阐明表面电位法,并举实例说明。

  • 标签: 电位法 线圈端部 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