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公平不仅是一种客观状况,更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社会政策是社会公平和公正理念的载体,是政府为缩小两极差距、追求社会和谐发展并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而制定的公共政策。改革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以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如果当大多数社会成员感到不公平时,必须反思我们的社会公共政策是否合理。我国目前社会不公平乃至不公正问题正变得愈来愈突出,对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十分危险的隐患。本文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角是政府,关键是确立“公平”优先的社会政策。

  • 标签: 公平理论 社会政策 和谐社会
  • 简介:过去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主要对殖民地和后殖民地艺术品以及"原始艺术"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就是将西方的艺术理论运用于非西方社会的艺术研究。这种理论相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美学体系,艺术人类的任务就是阐释该文化中的美学特征。这种研究在本质上是强化和延伸了西方艺术公众的审美感知,并不能构成真正的艺术人类人类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人文科学,其特定的主题是社会关系,这意味着艺术人类的重点是艺术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社会语境。艺术品的定义既不是由艺术制度来认定,也不是具有符号的、审美的、用于表达意义的物品,而是一套行为体系,意在改变世界。在艺术人类学理论内,以"行为"为中心来研究艺术物品在协调社会能动性中的社会关系。艺术人类也不同于艺术社会,艺术社会主要是对西方社会的艺术制度的研究,艺术人类更关心艺术品周围的关系网络。人类把人的行为放在一个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来解释人的行为意义。艺术人类学理论的目标是解释艺术品在这种关系情景中的生产和流通。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艺术品 艺术社会学 行动者 社会语境
  • 简介: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人类笔记》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对远古神话的精粹评点,凸现了马克思美学的实践本性,进一步确认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二,强化、通透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类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笔记》对马克思美学思想而言具有方向性的导引和总括意义。第三,促使中国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力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审美人类的新型学科建构。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美学意义
  • 简介:作为青春科幻类'反乌托邦'流派的新典范,《分歧者》系列在'反乌托邦'文学谱系中的亮点,在于其基于性格原型进行的社会分类与生命政治实验所带来的社会反思。在遥远未来的芝加哥城,人按照五种美好品质分为五类,其中不属于任何一类而又兼具多种品质的被视为危险的分歧者。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分歧者的身份是多重和变化的。从人类视野看,'分歧者'从社会分类禁忌的'异类'、社会秩序的威胁者和任人宰割的'赤裸生命'逆转为生命政治实验的终极目的——人类的拯救者,在带来故事情节的柳暗花明之时,亦重复着人类文明故事的亘古原型:蕴藏着生命无限潜能'异类'的,既是社会秩序失范的'危险'力量,也是开创新秩序的中流砥柱。

  • 标签: 《分歧者》 社会分类 禁忌 社会秩序 生命政治
  • 简介:本文从文化人类与哲学人类的视角,论述巴赫金的审美人类思想的独特价值,主要包括从神话到小说体裁、从原始生存到文学狂欢以及审美人类学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文指出,其审美人类思想挖掘了民间文化的巨大力量。从而建构了文本与文化、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的中介机制。

  • 标签: 巴赫金 审美人类学 小说体裁 狂欢
  • 简介:孙熙国、张莉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马克思晚年“人类笔记”的理论主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是随着时代的问题和任务的转换而转换。但不管如何变化和转换,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主题都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 笔记 晚年 哲学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
  • 简介:"变形"不是简单的身体和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是特定文化语法中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共谋与分裂的产物。在审美人类视野中,"变形"主要从两个方面凸显其与"美"的相关性:一、在以包含和排斥为潜在逻辑的制度性神圣化原则中,"美"被历史地生产与再生产出来;二、艺术通过审美变形使人们"看到"被遮蔽的现实生活关系,从而打破现代神话的种种幻觉。两种变形机制共同指向关于"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与能建构的存在的追问,并以此显现美学的现代性之维。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变形 意识形态 神圣化原则 审美变形
  • 简介:审美交流是审美人类凸显出来的重要问题。审美交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阐释维度。现代美学的审美交流是一种以审美普遍性为基础的、以想象为核心的精神性交流,企望自由境界;后现代美学突破了审美的自律性,其语境观和问性观念使审美交流的理解具有了新基础,突出了审美交流的平等性和复杂性;而审美人类对审美交流阐释注重其文化机制,从而凸显了审美的语境性、经验性和完整性。

  • 标签: 审美交流 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审美人类学
  • 简介:<正>主要概念范畴1.人类本体论的实质,在于劳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及其对象化活动的历史必然性;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需要以致劳动对自然界的惟一性和必然性;劳动在人类本体论和认识论中的性质;劳动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对立性关系,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和各国重新科学地调整生产经济结构的必然性。2.劳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历史分工辩证法的自然展开过程,分工的性质,分工发展的辩证法则与社会形态以及三大分工范畴的形成;资本主义内部劳动(?)资本(?)科学的分工范畴和"异化劳动"即消灭劳动的历史辩证关系及其历史必然性;垄断基础上的第三次产业科技革命在

  • 标签: 对象性关系 对象化活动 本体论基础 异化劳动 消灭劳动 哲学手稿
  • 简介:马克思晚年《人类笔记》一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其实,马克思晚年所做的这些看似简单的摘抄、批注和书写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追求。这些研究和探索并不像一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是马克思的非典型研究成果,更不是他成熟时期理论研究的中断或转移,而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这一思想主题的完善和发展。马克思在对他者理论的或批判或褒扬、或肯定或否定和摘记标注中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取向和立场观点,深化和完善了他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思想主题的研究。马克思晚年对人类的研读与摘记是其自觉地有意识地回应具体的实践问题与时代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和已有的资本主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研究素材、拓展研究思路的最新成果。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思想主题
  • 简介:<正>三、对于审美意识的人类本体论剖析人类审美意识成长的历史考察,必须置于审美意识对象化活动的完整整体之中,这活动以双向进展的发育规律展示自己的历史,向外创造了对象化产品,包括文学艺术诸多门类的作品,向内促进了审美意识

  • 标签: 审美意识 物态化 对象化活动 美学原理 立美 人类本质
  • 简介:正如我们不能仅凭马克思著述中直接涉及"美"字的地方透析马克思的全部美学思想一样,马克思对于人类的兴趣在他一生的理论探索中以不同的方式持续着的这一事实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求以一种新的探讨方式对此加以把握。在关于人的思考中,马克思的美学与人类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并且以其对于从纯粹意识演化而来的宏大叙事以及关于"他者"的意识形态想象的批判而与传统美学和人类相区分,从而获得自身的规定性。马克思美学不在于解释"美"是什么,而是关于如何创造"美"的理论和实践,亦即一种革命的美学和人类。因此,纵深发掘马克思的人类思想及其美学意义对于我们在现代语境中更深入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人类学转向” 需要 异化 神话
  • 简介:当代艺术、美学研究向人类转向是当代人文学科转型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的艺术人类与审美人类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研究对象和理论立场。审美人类研究应紧扣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伦理价值,着重讨论从当代审美经验中产生出伦理价值和启蒙意识的可能性及其机制。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审美人类的重要理论资源,只有将马克思的人类研究纳入到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进行考察,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的人类思想。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审美经验 马克思主义美学
  • 简介:批判解释是构建交往行为理论的反思前提。哈贝马斯用批判解释学去沟通事实和价值,以使社会科学研究具有规范基础,但批判解释虽然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的新视角,却很难达成其理论使命。

  • 标签: 批判解释学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规范基础
  • 简介:审美人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形成至今已有50余年了。在对近50年来西方审美人类著作梳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审美人类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并结合此两者观察了近50年来西方审美人类研究的几个特点。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重要著作 主要问题 特点
  • 简介:当前诸多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获得解决。然而,当今时代的任何一种拘泥于民族国家视域的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世界体系论还是霸权转移论,都无法用来指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反倒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国际主义立场和两大阶级对关系的分析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抓住主线。但考虑到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局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我们需要对当今时代的两大跨国阶级重新进行分析,梳理出它们各自所占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认准敌我友,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跨国阶级 跨国金融资本 统一战线
  • 简介:"美"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语境作为历史给予的规则,是关系的编织,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因此成为"美"之为此"美"而非彼"美"的深层原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特定的语境中,"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凝视,如何成为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视觉隐喻以及仪式如何创造出人们用以理解"美"所依据的分类系统,并赋予该分类以强制性和合法化的逻辑,于此透析"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的存在。

  • 标签: 语境 建构 意识形态 仪式
  • 简介: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由于继承了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遗产,赫勒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研究。文章重新审视和分析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恢复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个体向度”。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是在自由的意义上进行阐述的,由此,作者分析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和人类解放的实现条件。她认为,马克思的绝对的自由和人类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解放只有在个体的意义上,而且在民主的自由概念的引领下才能实现。

  • 标签: 赫勒 马克思 人类解放 个体解放 自由
  • 简介:佩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揭示了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绿色政治的内在矛盾,主张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改造,实现“红绿联盟”的政治构想,进而构建以社会公正为特征、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生态社会主义。佩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塑,对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必然性的揭示,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佩珀 红绿联盟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