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60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构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吹响了进军号。这一战略构想科学回答了何谓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为何实现中国梦等重大战略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现代化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正确地指出:“从古至今,经济民族主义对国家权力和独立性的奋斗目标始终是压倒一切的。只要国家体系存在,经济民族主义就会对国际关系施加重要影响。”即使在全球进程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加快的世纪之交,虽然国家的作...

  • 标签: 经济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全球化进程 后发展国家 跨国公司 文化民族主义
  • 简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说明了文化在现代建设中的定位,即是精神动力、综合国力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

  • 标签: 文化建设 现代化进程 综合国力竞争 精神文化生活 民族凝聚力 现代化建设
  • 简介:民主问题是一个老而又新的问题,从古希腊就讨论民主问题,时至今日民主问题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民主问题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争论的范畴。当今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意识形态领域之争激烈,民主问题必然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本文试从民主模式的选择、民主前提条件、民主与稳定、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等几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商榷。

  • 标签: 民主化进程 意识形态领域 民主问题 社会制度 民主模式 人民民主
  • 简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如何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历程,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成果,如何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看,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的文章中最早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梁启超在1902年10月16日《新民丛报》第18号上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朱执信在1905年11月出版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万国公报》
  • 简介: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始终坚定不移的,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如何结合的问题却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延安时代毛泽东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命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走了一段曲折的路。党在总结教训、拨乱反正之后,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总结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这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的结合,结合是关键。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合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 简介: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自我创造开辟新的境界的历史。不仅改革开放,而且全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都不符合任何一种既定的理论,原因正是在于其独特的起始条件和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民的发奋图强和自我创造。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进程 民族创新
  • 简介:当代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起飞期、体制转轨关键期和社会现代临界期。然而,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也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和新课题。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道德风气的问题也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自我反省。我们的目标是蛩建设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家,那么就应当把社会道德建设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二者都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 标签: 社会现代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现代化进程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道德建设 经济建设发展
  • 简介:城镇的标志是城镇人口日益增加。城镇的目的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提高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外来流动人口由于就业岗位低端、收入不稳定,以及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形成新增城市贫困人口群体。受现行政策约束,作为城镇新市民的外来人口,在生产生活等诸方面与原城镇居民待遇有别。科学发展观要求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福利与政策及相关待遇。以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为依据,立足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是城镇科学发展的关键。

  • 标签: 城镇外来人口 管理 服务 平等 制度
  • 简介:赵士发教授新近出版的佳作《现代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著》),可以说是他数年前出版的《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的续编,或者说是其中基本论点的深化和具体。故《新著》最鲜明的创新点,是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现代新视野、新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研究。这里既彰显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的新拓展,更显示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与中国现代问题研究的新思想、新方

  • 标签: 中国化 中的马克思主义 化理论
  • 简介:遵义会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挽救党和红军命运、进而挽救中国革命命运的重要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的地位源于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毛泽东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遵义会议的酝酿准备阶段、主体会议阶段和接续完成阶段,毛泽东都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及影响。

  • 标签: 毛泽东 遵义会议 作用 影响
  • 简介:坚定文化自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的智慧蕴涵和价值理念,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更源于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文化坚守与文化自觉。坚持文化自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基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 标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工作
  • 简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村文化建设好、发展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 标签: 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进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
  • 简介:本文主要以林尚立、周雪光、冯仕政、蔡禾等学者有关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中国国家治理理解安置于现代进程中,分析国家治理的逻辑进程、模式和有效性等,论证创新逻辑才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实践、模式和有效性的有效范式观点。我们认为,“现代是历史命题,改革开放是政治命题,创新是国家治理命题”是理解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脉络。

  • 标签: 中国国家治理 赶超型现代化 有效性 创新逻辑
  • 简介: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凸显了不同的面相,发挥着不同的启蒙功能,而普遍的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程中继现代民族国家思想启蒙、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启蒙之后的第三次实践性的大规模启蒙活动。自“五四”以来就提出的国民性改造与现代性个体性价值启蒙的任务,直到新世纪的今天才真正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与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开始发挥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的功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 现代化 公民
  • 简介:理性与现实的统一既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重大问题,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把理性与现实的统一作为一个线索,能够清晰地展现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按思想发展的内容和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理性与现实相统一思想的萌生(中学时期);二、对世界理性本质的探寻(大学时期);三、对世界理性本质的反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四、理性与现实相统一关系的科学确立和理论的初步表现(1843年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理性 现实 思想
  • 简介: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目前的资本主义全球在财富基础、技术手段及全球性问题等方面,决定了未来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社会制度;世界历史将经过多元制度并存的“世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推动下,遵循量变到质变的曲折性前进的历史辩证法,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较为成功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制度选择,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会实质性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深远地影响未来的世界历史,并对21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逐渐发挥引领性作用。

  •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世界历史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这句话,一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是想指出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消极被动地解释世界,一味地去对现存世界进行解释,而不重视改变世界,不懂得通过实践活动去对现存世界进行变革。而马克思所要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不仅要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改变世界,实现世界的革命性变革,从而达到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邓小平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秉持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在正确解释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改变世界,又在改变世界的实践进程中通过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方式不断解释世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解释世界 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 邓小平 进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简介: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的涵义是极其丰富的。但是其侧重点就在于通过改善当今社会的利益关系和解决由于不均衡的利益关系冲突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

  • 标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利益分配结构 社会进程 政治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简介: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有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论述,完整构建起社会主义“共享”理论体系,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期和远期发展走向。作为远景目标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高度生产性、直接社会性与普遍可分享性的高度统一。而当今物联网经济正在逐步构建起的“分享主义平台”,初步呈现出这种有机统一的可能性.并正成为市场、政府之外当代社会有机体的第三构成元素。促进“分享主义平台”碎片的“联合”向“自由人联合体”转化,可以在“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与“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统一中,不断推进“渐进共享”的进程.使“生产性”与“可分享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升,进而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并在全球价值和道义制高点上,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方向。

  • 标签: 四个全面 治国理政 新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