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徐俊忠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我们把毛泽东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对象的时间并不太长,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学术成熟度等,都存在不足。我们的社会也面临着由毛泽东研究的多面性格局带来的许多不适应问题,尤其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在这一问题上所造成的混乱和困扰,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方法论 认知性 马克思主义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 学术研究
  • 简介:张明在《现代哲学》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研究超越了对单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研究而呈现出复杂综合性理论定位的特征,加之当前国内研究因认知不足而导致难以向纵深挺进的理论困境,共同构成了提出认知性研究的主要“针对域”。所谓认知性研究就是将研究视为达成认知目的的辩证过程,即一方面研究目的在于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知与把握,另一方面认知目的实现必须通过学术研究才能完成。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认知性 路径 学术性研究 现代哲学 历史事件
  • 简介:在《认知考古学》一书中,福柯提出要建立自己的新史学观。在他看来,传统的进步史观的本质实际上是由意识进步论和理性目的论建构起来的,这种主观思维中生成的完形模式总是想造成平滑和同质的历史主体,并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由起源到终结的发展过程。而新史学的历史研究则是要从根本上拒绝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线性图式",它不再制造任何类型的历史总体性,而恰恰是要分析这些非连续的不同系列中的东西是如何被建构成连续总体的。

  • 标签: 福柯 《认知考古学》 新史学 非连续性 目的论 起源
  • 简介:束锦、闾小波在《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撰文认为,巴黎公社影响中国革命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政党精英的认知进而作用于政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作为较早体认巴黎公社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总结了巴黎公社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及其留给后继者在组党和革命过程中的教训。在军事斗争与苏维埃政权建设中,毛泽东将巴黎公社的诸多元素转化为革命道路上的行动指南,对巴黎公社这一独特的政治资源进行了本土化的开发与运用。

  • 标签: 巴黎公社 苏维埃运动 毛泽东 认知 《天津社会科学》 实践
  • 简介:自启蒙运动以来普遍主义(即观念与价值具有普遍适用)一直是欧洲思想的特征。它同时也是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话语中的一个设想,这些话语认为当社会实现现代化时,它们将共同拥有某些、通常是随着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价值和信仰(人权、民主、社会主义等等)。当全球化把许多现代化的假设合并起来后,某些全球化的倡导者继续相信全球化将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致力于使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密切联系的某些观念得到普及。与此相反,本文认为全球化见证了那些被现代化交付给历史的传统重新出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在'全球现代'的背景下,出现了各种文化现代的主张和文化分歧,它们挑战了普遍化的假设。至少在现在,全球化所创造出来的共性最好被描述为'差异中的共性'。

  • 标签: 全球化 现代化 社会主义 普遍主义
  • 简介: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影响既深刻又长远。毛泽东认为,十月革命不仅促使他本人"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还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更为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和国家"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十月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他山之石。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十月革命开辟道路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之中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轨道。今天,我们如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一路前行,仍然可以从毛泽东对于十月革命的认知之中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十月革命 启示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经验,提出“坚持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双创”作为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有着丰富的当代价值。为我们如何整理和利用传统文化、如何发扬和创新先进文化,提供了基本立场、正确态度、科学方法。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创造性 创新性 新时代
  • 简介:现实,即现实的形而上学抽象。黑格尔哲学隐藏了现实的秘密,它把现实指认为抽象的意识和理性思辨的抽象形式。现代形而上学,以资本逻辑为轴心,把现实描述为合乎资本逻辑的客观、规律和目的的活动过程,从而它把现实当成资本的抽象和资本生产的抽象形式。而现代形而上学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思想事业的主要病症。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生产的前提,它使思想真正把捉住了现实。

  • 标签: 现实性 现代性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崭新科学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有历史必然、执政合法和领导科学。从历史的必然上看,伴随人类文明转型必然出现权力核心,后发国家的正反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了文明转型必须依靠权力核心强力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实践证明了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从执政的合法上看,中国共产党信仰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的选择给与了党深厚的执政合法基础。从领导的科学上看,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深厚的贤能政治,独特的政党制度,独创的协商民主以及不断完善的纠错机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顺应了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合法与科学,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是不容置辩的科学结论,也是历史、人民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 标签: 党的领导 历史必然性 执政合法性 领导科学性
  • 简介: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和纯洁的必然要求,保持先进和纯洁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规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多次完成自我革命,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坚持"变"与"不变"的统一,既保持党的先进,又保持党的纯洁,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本经验。自我革命使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之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理论,为世界政党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 先进性 纯洁性
  • 简介:'三严三实'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扎扎实实抓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继承了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方面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三严三实'的提出把握了很好的时机,为在党内'四风'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有所激化、社会进入经济转型的矛盾多发期如何进一步搞好党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新方法;'三严三实'拓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抓住'严'和'实'两个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点放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

  • 标签: “三严三实” 习近平 邓小平 党的建设
  • 简介: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解读模式、新“左”派基于理论资源与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 标签: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观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活动"观念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缺陷,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活动"对它的扬弃与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维护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仅凭"感性直观"还不能确定感性的实在,人类感性活动的结果,只能与人的现实历史活动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理解。正是在阐明"感性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 标签: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实践
  • 简介: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和革命。因为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功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这一显著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变革现实,必须对当代社会现实做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的独立判断和深刻分析,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武器,必须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现实 人民群众
  • 简介:现代审美范式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型,又面临着新的美学挑战。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后现代主义语境的转换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美学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消费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扩张。审美动因与经济动因的重合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前景,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结构转变,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提出了新的解答模式: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中很多艺术形态面临着被政治同化的危险,悲剧作为苦难和痛苦的表述,与整个社会的统一幻象保持着一种游离并与社会总体性分裂的力量,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考察伊格尔顿对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两种现代的重要命题,对于当前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伊格尔顿关于对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两种现代的思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集体性智慧的概括总结;其次,伊格尔顿对悲剧现代与进步论现代两种现代的提出,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标签: 悲剧 悲剧性现代性 现代审美范式 转型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一脉相承的继承。表现为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脉,承党的理论创新哲学基础之脉,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之脉,承探索“三大规律”之脉。与时俱进的创新,即创造性地以理论上的新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以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创造性地在行动纲领层面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引领未来的时代,这一思想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入系统回答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中提出来的,必将予“四个伟大”历史进程有力引领。

  • 标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继承性 创新性 时代性
  • 简介:<正>一、从解构主义角度看现代的异延"现代",按杰姆逊的说法,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叙事范畴"(《现代的神话》),现代"既不是哲学的概念,也不是别的概念,它是一种叙事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放弃对现代进行概念陈述的徒劳努力"(《对现代的重新思考》)。虽然他并未言及"现代"与解构主义的关系,但"现代"一词的对于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政权的、文化的、学说的、事件的依附,从而表征众多不同含义的特点,使它自身充分地享有了德里达式的差异性和延缓,成为一个无中心意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文化现代性 异延 叙事类型 杰姆逊 解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