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宋代道学家于儒家的精神和价值传承有着较为明确的道统观。杨自29岁问道程颢就确立了一以贯之的道统观,认定儒家有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程颢(程颐)"的道统体系。即三代有圣王授受,《六经》为这一授受的记载;三代以降至秦,有孔孟宗传,与之相应有"四书"的传承接续;孟子而后,程颢(程颐)接续孔孟得儒家圣人之道而传,二程的同道张载和邵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道、传道。杨的道统观是人物谱系、经典体系、学说的统一。其承程颐、启朱子,既推动了道学的广泛传播,又因学术与政治的纠缠,有排斥异己的流弊。

  • 标签: 杨时 道学 道统
  • 简介:朱子学研究者尝试从不同视域探究朱熹“道统”的微言大义,其中陈荣捷与余英对“道统’’的诠释之异尤为典型。陈荣捷以哲学形上学言说“道统”,将朱熹作为“道统”论的集大成者及后世传续“道统”的内涵终结者,从“理学家”身份阐扬朱熹“道统”的哲学价值。余英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审视朱熹“道统”,将“道统”视为内圣外王兼收并蓄的助推器,从“士大夫”的身份呈现朱熹“道统”的政治旨趣。他们对朱熹“道统”的诠释,既追溯哲学内蕴又体现史学关怀,既呈现差异又彰显互补,是探究朱熹“道统”意义的不同尝试与努力。

  • 标签: 陈荣捷 余英时 道统 朱熹
  • 简介: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问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 标签: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