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正>当前,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社会风气的改变。要改变社会风气,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广大人民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科学知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编写的《道德科学知识讲话》(简称《讲话》),就是普及道德科学知识的一本通俗读物。这本书的特点是:首先,重点地介绍了道德科学理论的基本常识。《讲话》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科学的基本原理,道德原则、规范体系,以及道德实践活动各个部分基本理论问题,特别突出了共产主义道

  • 标签: 科学知识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社会风气 广大人民 科学理论 讲话
  • 简介:现代社会中西的婚姻基础各有不同.中国的婚姻以生育为基础,西方的婚姻以性爱为基础,中国婚姻重家庭责任,西方婚姻重个人感情,两种婚姻模式各有利弊?它们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 标签: 中西 婚姻基础 婚姻
  • 简介:科学基金项目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必须在科学、规范的伦理审查制度中进行才能保证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特别是涉及人类的研究,伦理审查制度的构建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基金组织引导与规范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加拿大国家科学基金组织联合出台的《涉及人类研究伦理政策声明》为主要对象,从伦理审查主体、审查方式、审查程序等方面研究加拿大科研伦理审查制度的特点与经验,以期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借鉴。

  • 标签: 国家科学基金 涉及人类研究 伦理审查 加拿大
  • 简介:<正>最近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同志座谈台湾电视连续剧《含羞草》,大家认为剧中人物所表现出的爱情、婚姻、家庭道德观念,较好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部成功之作。

  • 标签: 尔刚 伦理学研究 社会科学院 天津 爱情观念 爱情生活
  • 简介: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的非暴力,其内在的"慈悲"精神属于积极的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是"众生平等",体现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的统一。"无情有性"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空间。佛教伦理以服从自然律、以自然万物为关怀对象和顺乎自然的无中心,突显了自然伦理的本质特征。不杀生和慈悲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众生之间的同情,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个体主义和仁慈主义相通;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以对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的道德关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佛教自然伦理以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仁慈与自然的统一、学理与实践的统一,为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佛教 自然伦理 非暴力 慈悲 众生平等 无情有性
  • 简介:<正>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心理过程的评价,它也作出价值判断。但是,后者完全是内在的:它们涉及科学研究的要素,诸如资料、假设和方法,而不涉及科学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工程技术专家不仅作出内在的价值判断,而且也作出外在的价值判断:他评价他能得手的每一事物。在他看来,每一事物、过程或概念就某种实际目的而言,是好的、坏的或中性的。必须区分两类技术评价:技术效应、经济效应的评价与社会价值的评估。一项人工制品可以既有技术效应,也有经济效应,但无社会

  • 标签: 科学技术的价值 道德判断 技术效应 工程技术专家 价值判断 经济效应
  • 简介:托伦斯神学的目标在于重新建立神学的客观性和实在性。托伦斯的"神学之科学性"的思想源自于他对科学本质的重新认识。在托伦斯看来,神学的客观性就如同科学的客观性一样,不但表现在其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而且表现在其研究对象——上帝——也具有客观性。托伦斯认为,神学研究不但要注重理性的作用,还要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在这其中,"信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托伦斯 神学 科学性 客观性
  • 简介:现代科学已经走向了“后学院”时代,在应用语境下与社会之网紧密纠缠。然而,随着科学语境的变迁,科学道德问题却日趋复杂,不断凸显出科学共同体自由和自律缺失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反思之后的理性选择是:在科学与社会适度“亲和”下保持道德张力,积极培育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和自治能力的科学共同体,以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的辩证融合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创新进步。

  • 标签: 后学院科学 科学道德 科学共同体 自由 自律
  • 简介:现代管理应追求伦理。从理论上看,管理中本来就包含有“伦理因子”:作为管理技巧的制度是以伦理为基础的;管理是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人的管理行为是受伦理的制约和影响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儒家的合乎道德的管理即强调道德是管理的价值日标的思想和当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伦理道德的管理价值的思想,充分说明管理应追求伦理;而现代管理中的经济丑闻、社会压力、激烈竞争等因素则迫使管理追求伦理。现代管理应追求的伦理由积极负责、秉持目的人理念、推崇合理的价值现、注重自律和追求卓越等内容构成。

  • 标签: 伦理 现代管理 制度 人性假设 行为 价值目标
  • 简介:档案查询利用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档案查询利用总体运行良好,实现了档案查询利用的现代价值,即实现了档案的工具价值、档案的信息价值和档案的实践育人价值。档案的查询利用在实践教学和协同育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标签: 档案 查询利用 价值 协同育人
  • 简介:现代西方伦理学代表西方伦理学史流变的最新动态,它对现代西方伦理学的超越既有突破后者的道德关怀和道德文化精神的一面,也有修正其伦理学方法论的一面。极端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以批评和否定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为主要品格,它侧重于否定和摧毁现代西方伦理学体系。温和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以修正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为主要品格,它试图重新确立西方伦理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地位。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必须兼有“批判性”和“建设性”这两翼。

  • 标签: 后现代伦理学 极端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 温和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
  • 简介:科学家从事科学事业的动机,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二战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长期以来自由探索主导的科研时代的终结,小科学氛围下形成的职业操守难以应对战时以国家意志为转移的科研模式,科研伦理的失范使得身处其境的科学家们面临空前的道德困境。

  • 标签: 二战 科学家 道德
  • 简介: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根本为人处世之道,亦即儒家根本的人道理念.忠恕之道分为"忠道"和"恕道",前者是对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极认真、极虔诚的态度;后者是对人的态度,表现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宽容等品质.忠恕之道所内含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 标签: 儒家 忠恕之道 现代价值
  • 简介:作为中国的“全部根柢”和传统宗教,道教蕴含着丰富的崇俭抑奢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节俭观”及其实践方式。道教“节俭观”对于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与日常生活均有深刻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道教 节俭观
  • 简介: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是一以贯之的。儒家的为已之学传统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一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旨在强调一种道德价值而非功利价值;二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的弘扬,是对人不受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役的独立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三是对为学的正确学风的倡导,对功利的、虚浮的不良学风的贬抑。其现代意义体现为:第一,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思潮过于膨胀的偏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二,对于引导民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提升民族精神气质有积极作用。第三,对于端正学风教风,克服学术与教育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颇和不良社会风气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儒家 为己之学 精神实质 道德价值 主体性 学风
  • 简介:现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奢侈消费重心的转移、奢侈消费权利的再分配和奢侈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大众的消费伦理意识。应当从技术创新角度审视现代技术与奢侈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奢侈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要防止消费行为脱离伦理规约,避免奢侈消费带来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和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 标签: 现代技术 奢侈 消费 伦理
  • 简介: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重力量以磅礴之势,瓦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实体与伦理逻辑,家庭作为“整个的个体”遭遇了最为严峻的伦理挑战,家庭实体性地位的消解将对中国文明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中国家庭正在遭遇两股解构力量:外部传统的伦理支持系统趋于崩解,家庭遭遇种种裂变风险;家庭成员在公民认同中潜在的精神蜕变风险:“贫民一贱民一暴民”,则从内部瓦解家庭的精神同一性。恪守权力与公共财富作为伦理普遍物的精神本性,构建新的伦理实体是现代中国家庭发展的伦理精神战略。

  • 标签: 家庭 伦理实体 伦理失依
  • 简介:对于中国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而言,西方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能够提供重要的知识与方法论资源的“他山之石”。正因为如此,西方伦理思想的研究贯穿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进程之中。由南京大学杨明教授等著的《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思潮》),是一部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的创新力作。该著有三大特点。

  • 标签: 现代西方 伦理思潮 伦理研究 教授 杨明 力作
  • 简介:在老子那里,“德”的含义不只是停留在伦理范畴之中,而且是通达道的一种途径。老子在阐释“德”的意蕴的论述中包含三个不同的向度,简单来说,就是从“有”而至“无有”,进而达到“无无”,也就是道的本来样态。这是“德”的形上层面的路径。落实在实践层面,则由初始的“有言之教”到“无言之教”,最高的德要引发个体自身的创造性,这是老子对至德的独到理解。这三层思想是由老子对“德”的层层上升的理解所构成的。如此把握老子“德”的含义,才能将其道德观念落实到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伦理生活之中,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栽培,觉察自己的本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子道德观念的根本要义。

  • 标签: 老子 道德观念 有言之教 实践路径 创造性
  • 简介:传统“孝”德观念已有三千余年的沧桑演变,其内涵、地位和作用是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演变的;其内涵复杂,既有维护等级、特权、专制的封建糟粕,又有体现人生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内涵,因此,我们要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扬弃、继承和创新;要使其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以便与当代社会的民生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相适应。

  • 标签: 传统文化 孝德观念 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