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对旅游业投入不断加大,取得了很好效益,像上海、广东、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都对发展本地旅游业作出重要指示,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强化。据国家旅游局一些数据统计:200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8.7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1%。其中:城镇居民3.85亿人次,农村居民4.93亿人次。全国国内

  • 标签: 中国旅游 旅游业 入境旅游人数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旅游发展战略
  • 简介:《宗镜录》根本宗旨乃是藉教明宗,通过阐析教门义理以融通宗门修证。虽然在对教门义理探讨中,它最终所取依者乃系贤首宗义,不过在整体上却是基于和同会通立场,并未料简诸宗异同。所以贤首之外,于唯识、天台之教义,凡可为其立旨所用者,也多有资取,而于唯识教理所取尤多。如此一来,保存了其它唯识学典籍中难得见到材料,或则在对某些唯识学问题分析上有所深入,因而既有文献学上价值,也有思想史上意义,

  • 标签: 唯识学 义理 教理 教义 会通 和同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在民族主义压力下,华西协合大学开始向政府立案,以期获得社会认可。由于南、北政府都颁行了立案法规,鉴于其时四川所处特殊处境,华西协合大学决定率先得到四川地方当局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华西协合大学在1926、1927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满足立案要求,并于1927年底在省教育厅获准立案。华西协合大学立案过程清晰展现了华大在具体地方处境中对立案这一“国家”规定地方响应。同时,它也为20年代“国家政治”在“地方”运作实践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 标签: 华西协合大学 收回教育权运动 民族主义
  • 简介:《大乘起信论》上有这么一段话:“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众”。

  • 标签: 学佛 精神分析 实践 帮助 大众
  • 简介: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社会转型,中年知识分子承受着严重心理压力,佛教文化对缓解这种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就中年知识分子利用佛教文化化解心理压力现状、机制和前景做一点探讨。

  • 标签: 佛教文化 当代 中年知识分子 心理压力
  • 简介:宗教作为民族文化遗产重要部分,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政治大局.

  • 标签: 民族大学生 信仰状况 宗教 调查 民族文化遗产 国际国内形势
  • 简介: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神学上对中国神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反省应对,探求中国神学教育处境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以推动当代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会健全成长,提高教牧人员素质,办好教会。

  • 标签: 中国神学教育 处境化 规范化 现状 反省与应对
  • 简介:冰心(1900.10.5-1999.2.28),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冰心自幼接受了良好家风熏陶和西方教育,其父谢宝璋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地影响着冰心幼小心灵。冰心自幼身处中国儒家、佛教、道教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多重熏陶之中:她接受过正规私塾教育,同时也接受了开放

  • 标签: 冰心 宗教文化 意识 传统 西方教育 基督教文化
  • 简介:新加坡基督教周贤正主教在荣升“东南亚教省大主教”就职典礼间隙,在百忙之中,欣然接受我提议,趁着中国基督教“两会”负责人和其他国家基督教领袖来到新加坡,共商促进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对话和睦之大计。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情怀,“爱上帝”、“和平基督”之精神,令我感奋。

  • 标签: 伊斯兰文明 基督教 对话 就职典礼 新加坡 东南亚
  • 简介:也许佛教对人述说得最多莫过于人生“苦”了。作为佛教基本理论四谛说,首先阐述就是人生“苦”,可以说断定人生为苦也是整个佛教理论出发点。在这里,“苦”并不只是指身体痛苦或感情痛苦,而是指包括身体痛苦和感情痛苦在内的人一切痛苦和烦恼。所以佛教所说苦很多,也可以把它分为不同类型,最常见是把苦分为八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在佛教看来,人世间一切都是刹那生灭、变化无常,宇宙世界,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人不能主宰自我,为无常所累,因而人只有痛苦性则无

  • 标签: 佛教理论 求不得苦 宇宙世界 病苦 所累 僧会
  • 简介:王道,为儒家治国平天下政治主张。语出《尚书·洪范》:“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春秋繁露·王道》)这与中医“人天地相参”认识互通。孟子主张王道,谓“以德行仁者王。”指以德服人,用仁政进行统治。反之,

  • 标签: 中医 王道思想 霸道思想 儒家 养生 药量
  • 简介:有些词语是佛教专门用语,其佛教文化色彩一望即知。比如佛、菩萨、金刚、罗汉、浮屠、哪吒、天龙八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等。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世界、平等、导师、演说、赞叹、尊重、方便、圆满、烦恼、究竟、妄想、障碍、胜利、利益等等,在佛经中频频出现,现已成为汉语中通用词汇,而不见于两汉以前文献典籍,当属佛经首创。

  • 标签: 佛教文化 佛经 轮回 菩萨 圆满 烦恼
  • 简介:经文:徒1:8,2:1—4,9:31主耶稣在离开世界以前,曾应许门徒,"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你们同在。"(约14:15)主升天前又向门徒重申:"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徒1:8)然后,当五旬节时候,圣灵果然降临在同心恒切祷告门徒和跟随主妇女身上(徒2:1—4)。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经历。门徒们被圣灵充满以后,大有能力为复活主作见证,把福音传扬出去,因此五

  • 标签: 圣灵 能力 引导 耶路撒冷 耶稣 异象
  • 简介:宗教道德是人类重要精神现象,与人类发展相伴。从原始社会开始,宗教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演变和进步。而道德历史同样十分悠久,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始终存在,并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

  • 标签: 道德 宗教 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
  • 简介:本文对舍利历史象征意义作了考察.认为舍利在中国文献中记载,要比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晚得多.至于令人敬畏全身舍利出现则更晚,显然是中国化过程中,兼容了中国传统不朽观念,而产生这一殊特、超越生死象征.

  • 标签: 舍利信仰 佛教中国化 生死 超越
  • 简介: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圣人,二者都有能动构造观念能力,他们差别在于对客体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客体关系随认识层次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客体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境界。

  • 标签: 僧肇 圣人 实相 主体 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