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荣格通过收集大量的人类经验材料,用深邃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全新的“心”之整体,其集体无意识、原型、人格发展理论不仅构建了一个新的人格理论体系,其心理学影响更延伸至艺术、宗教、人类、医学、文学等领域。佛教唯识是印度大乘佛教兴起后出现的理论体系,它在原始佛教理论的基础上对心识进行了更加系统精致的分析,从而成为瑜伽行学派实际修行的理论指导。通过对心识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唯识同样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心”的整体,并且其中很多观点能与荣格的心理学沟通。本文主要是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和佛教唯识学理论进行分析与比较,在沟通中探索差异,从而为当代心理学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灵感资源。

  • 标签: 荣格 唯识 集体无意识 原型 阿赖耶识
  • 简介:Y模型的运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内部各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同力的作用。在个体力比多驱动下,个体自我和群体领袖之间的投射与认同的互动过程,造就了人类群体的全部活动。就投射来说,在Y模型中个体力比多驱动潜意识中的本能和各种情结的欲望,在快乐原则的引导下打破意识阈限的防御机制,力比多通过群体领袖进入无意识的群体场域形成联系各成员的感情纽带;就认同而言,在Y模型中群体领袖将自己的意志置于群体理想之中,并向个体理想渗透,在无意识的群体理想向个体无意识的超我植入领袖意志的同时,需要通过催眠、暗示、模仿等手段来打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意识阈限,最终使得同一客体世界置于个体相同的超我位置,以达到对群体领袖的认同和个体间的彼此认同。宗教教会是人为形成的群体,它的有效运行需要Y模型中各种要素力量配合,并防止其结构的改变和解体。本文试图构建弗洛伊德群体宗教心理思想的Y模型及其运演法则,以期对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构建有所帮助。

  • 标签: 弗洛伊德 群体宗教心理思想 力比多纽带 Y模型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使用民族心理距离测量量表、阶层差异测量量表、刻板印象评价量表、文化依恋量表和民族本质量表,以内蒙古自治区303名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外群体知觉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和阶层差异感知对民族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民族本质在民族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依恋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民族心理距离和民族阶层差异感知可以预测个体对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民族本质在个体对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的文化依恋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控制外群体知觉、改变个体本质信念来改善族际关系,帮助个体跨文化适应。

  • 标签: 民族差异 刻板印象 文化依恋 民族本质论
  • 简介:辨证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特有的实践模式,是在证的作用场域、觉知现象以及相应的符号系统中展开的,其过程是觉知者与觉知对象的双向牵引与整体互动。通过对这一实践模式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医患关系的元建构是:觉知着的主体间互动。这一元建构模式决定了传统医学界不但提出医者仁术等对医家的要求,而且从如何择医以及如何求治等方面规范了对患者的要求。在现代医学从生物模式到心理社会生物全人医学模式转型中,这一元建构模式在互动场域建立以及疗效的互动性开发等方面为新医患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资源。

  • 标签: 医患关系 中医辨证论治 身体场域 觉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