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伊朗核计划不断推进使以色列生存危机感日益增大,主战派在以色列决策层日渐占据上风。出于多种因素考虑,以色列不会把自己命运交到别人手上,如果政治解决伊核问题努力彻底失败,以色列很可能在2012年秋季单独对伊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

  • 标签: 以色列 伊朗核问题 军事打击
  • 简介:针对新兴发展中国家前途乐观论似乎开始失去一时气势。在亚洲也有许多国家在消费者物价统计和国际收支统计中明显出现了粮食、资源价格高涨对实体经济影响。亚洲主要国家货币对美元汇率同时上涨局面已经结束。而且,由于越南等国经济情况恶化,人们又开始担心是否会发生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同样事态。

  • 标签: 亚洲 金融危机 复发 国际收支统计 发展中国家 物价统计
  • 简介:土耳其自2002年正义与发展党执政后,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政治与外交逐步形成中等强国色彩战略。土耳其具有实现中等强国现实基础:地理位置独特,拥有重要地缘政治优势;综合国力渐趋雄厚;东西文明兼容,教俗结合,既为西方价值观认可,又对动荡中阿拉伯国家具有吸引力。然而,土耳其实现中等强国道路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加入欧盟前蓄黯淡,影响国家外交与发展战略实施;民族结构限制国家外交独立行动;国内政治体制纠结影响国家形象。

  • 标签: 土耳其 中等强国 地缘政治 外交战略 中东
  • 简介:中印出于追逐世界潮流、抓住全球化机遇、应对信息产业全球化挑战战略选择,有必要进行信息产业合作,而双方迅速升温政治经济关系、合作愿望和意向、信息产业具有的互补、以及两国信息产业现已开展合作现实,为进一步扩大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必要基础。

  • 标签: 中印合作 信息产业 必要性 可能性
  • 简介:在藏传佛教与上座部佛教中,比丘尼传戒体系早已中断。由于许多佛教女性主义运动者推动重建比丘尼僧团,从1996年起东南亚国家逐渐产生了自称比丘尼僧团团体。不过,那些自称比丘尼女修行者,在戒律、社会和法律上认可还算是有一些问题。泰国虽然有了恢复比丘尼僧团运动,但不是全国八戒白衣母(MeaChee)都出来支持这个提议,许多八戒白衣母愿意保留自己原来身份,而不受比丘尼戒。复兴比丘尼传戒意义与影响可能与两平等没有很大关系。本文将从社会与泰国文化上概念探讨两平等问题,探讨泰国文化母系社会本身是否有两不平等问题存在,南传佛教界里没有比丘尼是否意味着存在两不平等;比丘尼复兴是否解决了泰国佛教女性出家形象问题;泰国佛教女修行者在身份上、形式上和精神上出家意识。所有这些都值得探讨。

  • 标签: 泰国 南传上座部 比丘尼 传戒 复兴
  • 简介:2010年3月,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文莱、智利、秘鲁、越南等8个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正式启动了关于“泛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政府间谈判。这一新亚太区域内多边自贸区具有全面和高度自由化要求、快速推进和严格谈判时间表等特点。目前已进行六轮发起国谈判,

  • 标签: 战略伙伴关系 太平洋 谈判 协定 可能性 日本
  • 简介:中印乡村建设经验交流最初源于20世纪20年代中印文化交流,泰戈尔与晏阳初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印乡村建设交流带给人们启示有:其一,文化自信以本土实绩为前提;其二,培育本土力量是乡村建设关键;最后,地形相似是接受外来经验重要因素。在新历史时期,中印交流迎来新机遇。

  • 标签: 中印 文化交流 乡村建设
  • 简介:全球治理,即国际治理,在回应日益增多增大全球问题、全球挑战上有着许多失败记录。新全球治理必要是很清楚。但是,新全球治理到底“新”在何处?新全球治理应该是关于全球问题和全球挑战理论与实践。但是,更为重要是如何实现新全球治理,国际社会如何找到全球治理“新型”,即走向有效全球治理方式、手段和模式上创新。当前,下述三个同时展开进程可能导致全球治理转型:第一,改革现存国际制度,增加新兴大国在其中不可或缺作用。第二,发展诸如二十国集团这样相对理想却初生全球框架。第三,在联合国主导下,建立一系列针对日益增加全球问题国际制度。中国等新兴大国构成全球治理转型主要动力之一。在一些具体全球治理领域,诸如冲突后管理、金融治理、地区治理,这些国家可以通过提供务实而有效全球问题解决方案来增强它们在全球治理中作用。

  • 标签: 新的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的转型 全球安全治理 全球金融治理 地区治理 新兴大国
  • 简介: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普遍。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特殊。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如“中国学派”)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普适。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逻辑。理论普遍体现在它遵循共同证明逻辑,特殊则体现在理论假说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过程,使得中国要素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学派 发现语境 辩护语境
  • 简介: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是其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而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对中国革命指导和具体帮助中所出现失误,又助长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因此,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与共产国际有着密切关系

  • 标签: 大革命 陈独秀 右倾投降错误 共产国际
  • 简介:对战争与和平关注主导着今天国际关系研究.我们接受传统教育告诉我们,历史上许多国家间战争都是由不可避免因素所造成:如国家实力发展不平衡、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旧国际体系对新崛起国家制约、国家利益冲突以及帝国主义扩张本性等等.

  • 标签: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书评 战争 和平 国家决策者 地缘政治
  • 简介:所谓“南亚双斯坦国家”是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个中国友好邻邦。两国都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重要投资国家。两国人文相似,国情类同,地理相连,安全捆绑。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对“一带一路”在阿、巴两国建设和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旗舰项目和样板工程“中巴经济走廊”,不仅与巴基斯坦,而且与阿富汗国内稳定紧密相关。只有客观正视“南亚双斯坦国家”存在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地规避和减少可能发生风险,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双斯坦国家”成功。

  • 标签: “一带一路” 民族和宗教矛盾 安全风险 中巴经济走廊
  • 简介:弗兰克宗教哲学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神完全属于实在领域,而与客观现实有原则上亦即范畴上区别,甚至在客观现实这个概念最广泛意义上,即把超世界现实都包括在内意义上,也不能将其纳入客观现实内容。

  • 标签: 弗兰克 实在性
  • 简介:电视传媒是世界全球化实现载体之一,同时全球化现象也对电视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今天电视媒体不仅具有全球特点,还体现出区域、民族及地域特征。由于俄罗斯电视媒体是在苏联电视事业基础上发展、变革并逐渐走向世界,所以其大国民族更是与全球博弈交织,相伴而行。俄电视媒体发展变迁过程,展现了全球与民族内在逻辑联系。

  • 标签: 俄罗斯 电视媒体 全球性 民族性
  • 简介:一般认为,国际安全机制是“关于特定国际安全领域,为达成某一共同安全目标而建立,容许国家相信其他国家将予以回报,而在它行为上保持克制那些原则、规则和标准。这一概念不仅指便于合作标准和期望,而且指一种超出短期自我利益追逐合作形式”。合理国际安全机制对于促进安全合作实现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没有制度情况下,实际合作常常比可能合作要少”。

  • 标签: 国际安全机制 有效性 合法性 安全合作 安全目标 标准
  • 简介:道德价值是个体和集体行为、品质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意义.苏俄伦理学理论体系发展和苏俄社会道德价值观嬗变过程均证明了道德价值历史和现实.无论是作为伦理学概念本身“道德价值”,还是作为哲学范畴、意识形态表现形式、文化传统“道德价值”,也都包含并规定了道德价值历史与现实.

  • 标签: 苏联 俄罗斯 道德
  • 简介:近年来,东亚安全成为热点问题。相关东盟国家国内政治出现重大变化:地区安全参与力量、治理架构、规范与议程多元化;南海问题持续发酵,叙事升级,加剧地区紧张。本文以现代和后现代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剖析。现代是西方启蒙运动后出现社会秩序,以理性和普遍为核心。后现代以反权威、反正统、去中心为灵魂,以不确定性、否定性、多元、非连续为特征,是对现代思维质疑和颠覆。论文指出,东亚安全热度上升主要来自地区秩序不确定性。尤其是塑造秩序理念不确定,基于现代思维主导权之争与后现代去中心进程并存;在安全规范和议程上,地方知识获得更多本土自觉.主权安全和发展安全并重,协商治理成为可行规范:南海问题基于实在领土争议,但又是话语建构安全热点,服从于霸权护持目的。面对长期化和不断复杂化东亚安全局势,论文提出,应参照后现代“他者”思维.建设具有包容和普遍代表地区规范和价值体系。

  • 标签: 东亚 安全 南海 现代性 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