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前期(PreDM)人群血尿酸水平对新发糖尿的影响。方法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7至12月在大连地区基线诊断为PreDM并完成3年随访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性别,以及其基线及3年后的年龄、体重、腰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计算患者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依据完成3年随访时研究对象血糖水平将其分为糖尿组与非糖尿组。根据研究对象基线血尿酸水平三分位数将其分为3组,第一分位(S1)组:血尿酸≤287 μmol/L,第二分位(S2)组:287 μmol/L<血尿酸≤342 μmol/L,第三分位(S3)组:血尿酸>342 μmol/L。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组间基线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尿酸水平与糖尿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对象1 349例。其中,男性338例,女性1 011例;糖尿组153例,非糖尿组1 196例。与非糖尿组相比,糖尿组研究对象基线血尿酸水平升高(t=-3.83,P<0.001)。S1、S2、S3组3年后糖尿累计发病率分别为7.7%(35/454)、11.8%(53/448)和14.5%(65/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体重、腰围、HDL-C、FPG、2hPG及HOMA-IR混杂因素后,与S1组相比,S2与S3组糖尿发病风险分别增加至其1.472倍(95%CI 0.928~2.377)和1.698倍(95%CI 1.047~2.752)。结论随着基线血尿酸水平增高,PreDM人群3年后糖尿的累计发病率增高,血尿酸水平增高可增加其糖尿发病风险。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血尿酸 前瞻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前期(IGT)与2型糖尿(T2DM)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5年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9月的165例接受PCI治疗患者,根据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T2DM组(54例)、IGT组(52例)、非糖尿(NDM)组(59例)。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记录患者在PCI术后5年之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梗、非致死性卒中、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术后5年随访结果显示,72例患者发生MACE,其中15例死于心源性死亡,11例因心力衰竭入院,5例为非致死性卒中,41例为非致死性再梗。72例发生MACE的患者中,NDM组17例,IGT组30例,T2DM组25例,IGT组高于N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例非致死性再梗患者中,NDM组10例,IGT组19例,T2DM组12例,IGT组高于NDM组及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T会增加PCI后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导致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前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老年糖尿前期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的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内分泌科门诊进行普通查体并接受为期12个月随访调查的糖尿前期患者192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糖尿分为糖尿组和对照组,随访期间58例进展为糖尿,纳入糖尿组,余下134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logsi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组年龄≥60岁、有糖尿家族史、高TC、高TG、低HDL-C、肥胖、腰臀比偏高、摄入过量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膳食结构合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有糖尿家族史、高TC、高TG、低HDL-C、肥胖、摄入过量是糖尿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的危险因素,中强度体力活动是其保护因素。结论中老年糖尿前期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有糖尿家族史、高TG、肥胖、摄入过量,中强度体力活动则利于降低其进展为2型糖尿的风险,因此对此类患者可通过降脂、控制体质量,减少摄入,就诊不合理膳食,适度参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可降低进展为2型糖尿的发生率。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2型糖尿病 糖耐量受损 空腹血糖受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指尖血糖(CBG)联合中国糖尿风险评分法(CDRS)在2型糖尿(T2DM)及糖尿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初筛中的价值。方法2018年7~8月以"糖尿危险因素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技术与切点研究(SENSIBLE研究)"江苏分中心的3 798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空腹指尖血糖(FCBG)及糖负荷后2 h指尖血糖(2h-CBG)。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为"金标准"诊断T2DM或糖尿前期,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BG单独或联合CDRS≥25分时的切点和筛查效能。结果(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诊断标准,FCBG筛查T2DM的最优切点为6.7 mmol/L,与CDRS≥25分联合则为6.2 mmol/L。FCBG、CDRS≥25分、FCBG+CDRS≥25分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9.48%(91.20%)、91.17%(27.56%)、78.96%(78.22%)。(2)FCBG筛查IFG的最优切点为6.0 mmol/L,与CDRS≥25分联合则为6.1 mmol/L。FCBG、CDRS≥25分、FCBG+CDRS≥25分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31%(68.94%)、89.93%(27.53%)、75.18%(74.11%)。与CDRS≥25分相比,FCBG+CDRS≥25分筛查T2DM和IFG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增加32.3%和27.1%。(3)2 h-CBG筛查IGT的最优切点为8.2 mmol/L,与CDRS≥25分联合则为8.5 mmol/L。2 h-CBG、CDRS≥25分、2 h-CBG+CDRS≥25分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66%(76.04%)、84.85%(28.58%)、80.67%(77.87%)。与CDRS≥25分相比,2 h-CBG+CDRS≥25分筛查IGT的ROC曲线下面积增加43.6%。结论CBG和CDRS均为有效的T2DM和糖尿前期初筛工具,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初筛效能。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指尖血糖 筛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血尿酸与糖尿前期、新检出2型糖尿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基于上海市“高峰计划”松江人群队列基线调查数据,根据基线FPG、糖化血红蛋白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正常组、糖尿前期组、新检出2型糖尿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血尿酸水平对糖尿前期和新检出2型糖尿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函数来探索血尿酸水平与新检出2型糖尿糖尿前期之间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0 375名,年龄(55.36±11.52)岁,女性占60.2%(18 299名)。基线调查发现糖尿前期患病率为38.6%(11 739名),新检出2型糖尿检出率为6.6%(1 992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中,血尿酸浓度每增加10 µmol/L,患糖尿前期、2型糖尿的风险分别增加2.4%(OR=1.024,95%CI:1.018~1.030)、1.5%(OR=1.015,95%CI:1.005~1.025);在男性中,血尿酸浓度每增加10 µmol/L,患糖尿前期、2型糖尿的风险分别减少0.8%(OR=0.992,95%CI:0.987~0.998)和5.0%(OR=0.950,95%CI:0.939~0.960);RCS函数显示,女性血尿酸水平与新检出2型糖尿关联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7),但与糖尿前期不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670),男性血尿酸水平与糖尿前期、新检出2型糖尿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新检出2型糖尿P<0.001;糖尿前期P=0.040)。结论在女性中,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成年女性糖尿前期、新检出2型糖尿患病风险增加,在男性中,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成年男性新检出2型糖尿患病风险降低,男性血尿酸水平与糖尿前期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尿酸 糖尿病,2型 糖尿病前期 限制性立方样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于替代健康饮食指数-2010(AHEI-2010)评价的城市女性膳食质量与糖尿糖尿前期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于2016年3至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从北京、广州、成都、兰州、许昌、吉林、芜湖和郴州8个城市抽取1 061名女性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对象的基本特征,采用单日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对象的膳食情况,计算AHEI-2010得分并按三分位数将膳食分为低、中等和高膳食质量。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收缩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质量与糖尿糖尿前期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调查对象年龄为(48.0±17.5)岁,AHEI-2010得分的M(P25,P75)为46.52(40.04,54.88)分,糖尿糖尿前期患病率分别为13.3%(141例)和50.0%(530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城市、受教育程度、饮食控制情况、体力活动、能量摄入、腰围等因素后,与低膳食质量相比,中等和高膳食质量与糖尿患病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0.96(0.57~1.62)和0.63(0.36~1.09),糖尿前期患病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0.93(0.64~1.35)和1.28(0.87~1.88)。结论基于AHEI-2010评价的城市女性膳食质量与糖尿糖尿前期患病风险无关联。

  • 标签: 膳食调查 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横断面研究 替代健康饮食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前期(Pre-DM)肺结核(PTB)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糖尿前期肺结核(PreDM-PTB)患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住院PTB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依据HbA1c检查结果分为PreDM-PTB组45例和非糖尿前期肺结核(N-PreDMPTB)组6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细菌学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PreDM-PTB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均大于N-PreDMPTB组,PreDM-PTB组既往有吸烟史(46.7%)的比例高于N-PreDMPTB组(25.0%);PreDM-PTB组出现咳痰(88.9%)、发热(55.6%)、纳差(17.8%)、胸闷(31.1%)、气短(28.9%)、体质量减轻(40.0%)、胸腔积液(22.2%)的比例均高于N-PreDMPTB组;PreDM-PTB组患者更易出现贫血(55.6%)、低蛋白血症(55.6%)、低密度脂蛋白升高(26.7%);PreDM-PTB组D-二聚体(93.2%)、C反应蛋白(86.7%)、动态红细胞沉降率(79.1%)升高;PreDM-PTB组患者痰结核分枝杆菌涂片阳性率(74.4%)高于N-PreDMPTB组,两组耐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reDM-PTB组血结核抗体阳性率、血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0.9%、84.6%,N-PreDMPTB组分别为50.9%、95.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1、0.066)。结论处于Pre-DM的PTB患者较N-PreDMPTB患者已出现了不同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积极早期干预,避免Pre-DM发展成为糖尿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结核,肺 糖化血红蛋白 年龄因素 人体质量指数 贫血 低脂蛋白血症 结核分枝杆菌 体征和症状
  • 简介:摘要糖尿前期的诊断标准迄今尚不统一,干预糖尿前期能否带来微血管和大血管的长期获益也尚存争议。然而,在正常血糖与糖尿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所产生的危害是明确的。糖尿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和IFG+IGT三类人群。目前对于IGT人群早期干预获益的证据比较充分,但缺乏单纯IFG人群早期干预对糖尿及其并发症具有预防作用的证据。干预的方法应当首选以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那些生活方式干预难以依从,但有预防意愿、经济条件允许、且经医生判断能够从药物干预中获益的人群,可以考虑药物干预。识别糖尿前期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或)药物干预,预防或延缓该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甚或预防糖尿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制订本共识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预防糖尿的观念,明确哪些人群应该重点干预,如何具体实施干预,从而为广大医生,特别是全科和基层医生,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工具。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预防 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干预
  • 作者: 沈赟 洪天配 胡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慢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室,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市 70808,美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20023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100191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慢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室,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市 70808,美国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检测手段层出不穷,使得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处于完全健康的状态,也使得医学界的观念逐渐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其中糖尿领域也不例外。糖尿的快速流行,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医疗领域的最大负担之一。因此,提出糖尿前期这一概念的初衷,是为了能够尽早识别潜在的高危人群,从而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然而,关于糖尿前期的定义,近20年一直争论不休。笔者就糖尿前期的由来及演变进行综述,并提出了作者自己对这些争论的看法。

  • 标签:
  • 作者: 林敏魁 李丽丽 闫福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 福建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口腔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院 福建医科大学口腔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福州 35000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糖尿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re-DM)是介于正常血糖稳态和2型糖尿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我国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处于Pre-DM。牙周炎主要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糖尿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且互相影响。Pre-DM可能增加罹患牙周炎的风险,牙周炎也可能影响糖尿的发生和发展。氧化应激、系统性炎症、肠道菌群是目前牙周炎与Pre-DM互相联系的主要机制。本文主要对Pre-DM与牙周炎的关系及潜在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两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牙周炎 氧化应激 系统性炎症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测量指标对糖尿前期的预测作用。方法为横断面研究。自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招募18~70岁糖尿高风险人群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共239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资料,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胰岛功能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人体测量指标,包括腹部容积指数(AVI)、身体圆度指数(BRI)、身体肥胖指数(BAI)、锥度指数(C-index)、体型指数(ABSI)、身体肥胖估计量(CUN-BAE)及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依据OGTT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和糖尿前期组,使用秩和检验及χ²检验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及人体测量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HbA1c、HOMA-IR与人体测量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人体测量指标对糖尿前期的预测作用。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糖尿前期的影响因素。结果NGT组119例(其中体检中心健康人群46例),糖尿前期组120例。两组间AVI、BRI、BAI、C-index、ABSI、CUN-BA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与HbA1c和HOMA-IR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RI以3.698为界值,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1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后,BRI、BAI、C-index为糖尿前期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4.408、2.915和4.540,均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后,AVI、BAI、ABSI对糖尿前期的影响作用最大(OR值分别为2.925、2.713、2.222,均P<0.05)。AVI、BAI、ABSI联合应用预测糖尿前期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35。结论BRI、C-index对糖尿前期预测作用较好,但不能作为预测糖尿前期的独立指标,AVI、BAI、ABSI联合应用预测糖尿前期的效果较好。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预测 人体测量指标
  • 简介:摘要我国成人糖尿前期(preDM)患病率仍在持续攀升,目前preDM干预和管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该文对preDM研究领域的国内外进展进行评述,并着重对我国社区preDM管理模式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进行讨论。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干预 管理
  • 作者: 柒春芳 陈祖姣 王文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6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6;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糖尿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病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是迫切需要关注的慢性流行。早期DKD损伤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已由以肾小球损伤为中心转移到"糖尿肾小管(diabetic tubulopathy,DT)"研究。本文就DT的概念及其在DKD启动、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靶点进行归纳,以期为早期DK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 糖尿病肾小管病 糖尿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前期人群动脉僵硬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都医院体检中心及门诊就诊的人群中,前瞻性随机招募糖尿前期受检者207例作为糖尿前期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一项超声动脉僵硬度自动测量技术测量受检者颈-股脉搏波传播速度(PWV)、肱-桡PWV、股-踝PWV,常规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左心功能情况,采集血压、血糖、血脂等临床指标,并设计问卷调查受检者吸烟、饮酒、饮食、熬夜、运动等生活习惯情况。采用组间比较、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糖尿前期组颈-股PWV及颈总动脉IM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10±2.00)m/s对(6.26±1.14)m/s,(0.57±0.11)mm对(0.51±0.08)mm;均P<0.001],而两组间肱-桡PWV、股-踝PWV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糖尿前期是颈-股PWV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此外,年龄(P<0.001)、舒张压(P<0.001)、熬夜(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20)亦是颈-股PW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前期人群的主动脉僵硬度显著增加,而外周动脉的僵硬度则无明显变化。糖尿前期状态、年龄、舒张压、熬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股PWV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超声多普勒 糖尿病前期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播速度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及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健康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被用于糖尿糖尿前期患者的日常管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大量慢性病患者无法及时就诊,而移动健康APP遂成为这些患者居家管理的有力工具。本文简要分析了移动健康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对糖尿患者可能的作用,总结了国内糖尿糖尿前期相关APP的临床研究及功能设置,并探讨了如何利用移动健康APP组建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管理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移动健康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成年人糖尿前期的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从中抽取10省份,再从每省份中选择2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前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5 578人,随访期间糖耐量受损(IGT)发生612人(男性268人,女性344人),总计随访37 364.82人年,IGT发病率为16.4/1 000人年;空腹血糖受损(IFG)发生290人(男性128人,女性162人),总计随访39 731.31人年,IFG发病率为7.3/1 000人年。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年龄、城乡、糖尿家族史、BMI、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身体活动水平,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1.60,95%CI:1.32~1.95)、城市居民(OR=1.41,95%CI:1.16~1.71)、肥胖(OR=1.56,95%CI:1.12~2.19)、血脂异常(OR=1.52,95%CI:1.25~1.83)、高血压(OR=1.32,95%CI:1.07~1.61)以及身体活动不足(OR=1.25,95%CI:1.04~1.50)是IGT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50岁(OR=1.31,95%CI:1.01~1.70)、糖尿家族史(OR=1.71,95%CI:1.13~2.60)、超重(OR=1.41,95%CI:1.04~1.92)、肥胖(OR=2.09,95%CI:1.38~3.17)以及高血压(OR=1.53,95%CI:1.18~2.00)是IFG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相比IFG,IGT发病率较高。年龄≥50岁者、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者、身体活动不足者以及有糖尿家族史者易发生糖尿前期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发病率 影响因素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成人血压与糖尿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参加中国慢监测项目2010年基线调查和2016—2017年队列随访中年龄≥18岁的血糖正常且调查资料完整的6 846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城乡、收入、地区、是否吸烟、是否饮酒、身体活动状况、是否蔬果摄入不足、是否红肉摄入过多、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血脂、空腹血糖(FPG)、75 g口服葡萄糖试验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计算体重指数(BMI)等。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FPG<7.0 mmol/L且7.8 mmol/L≤2hPG<11.1 mmol/L,和(或)6.1 mmol/L≤FPG<7.0 mmol/L且2hPG<7.8 mmol/L定义为糖尿前期。将研究对象按照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4 304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组(960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组(277例)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SDH)组(1 305例)。用χ²检验和F检验比较各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与糖尿前期发病的关系。结果在6 846名研究对象中,男性2 936名(42.9%),女性3 910名(57.1%),年龄(46.67±13.33)岁。平均随访6.4年,在随访期间共有809例进展为糖尿前期,正常血压组、ISH组、IDH组及SDH组分别为452、147、31和179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城乡、地区、身体活动、中心性肥胖、吸烟、饮酒、蔬果摄入不足、红肉摄入过多、BMI以及血脂异常后,与正常血压组相比,ISH组糖尿前期的发病风险增加45%(OR值为1.45,95%CI 1.11~1.90,P<0.05),SDH组糖尿前期的发病风险增加53%(OR值为1.53,95%CI 1.21~1.94,P<0.05),IDH组与糖尿前期的发病风险无关(P>0.05)。结论我国高血压人群糖尿前期发病风险增加,应将该人群(尤其是ISH和SDH人群)作为今后重点干预对象。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血压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唐山市某钢铁集团工人糖尿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的患病情况,并分析职业因素对该人群PDM的影响。方法2017年2-6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某钢铁集团工龄≥1年、FPG≤6.9 mmol/L,且调查时未患有糖尿的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在职职工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FPG检测。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4 173名工人,糖尿前期患病率为63.4%。随着工龄的延长PDM患病风险在增加;工作时间>8 h/d的工人PDM的患病风险是工作时间≤8 h/d的工人的1.696倍(95%CI:1.517~1.937);仅接触高温、噪声、CO的工人PDM患病风险是高温、噪声、CO均不接触工人的1.782倍(95%CI:1.205~2.636)、1.815倍(95%CI:1.209~2.794)和1.653倍(95%CI:1.158~2.361);高温、噪声联合暴露的工人PDM患病风险是均不接触的2.098倍(95%CI:1.296~3.397);3种职业有害因素均接触的工人PDM患病风险为均不接触者的4.414倍(95%CI:3.051~6.386)。结论工作时间、高温暴露、噪声暴露和CO暴露是影响糖尿前期的职业因素。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患病率 职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GDM)单胎妊娠高龄孕妇并发3种类型子痫前期(PE)(PE、早发型PE及重度PE)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至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就诊的600例单胎妊娠高龄(≥35~39岁)孕妇纳入高龄组,年龄为(36.4±1.2)岁,其中GDM孕妇为200例,非GDM孕妇为400例。再按照与高龄组GDM与非GDM孕妇1∶1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600例单胎妊娠超高龄(≥ 40岁)孕妇纳入超高龄组,年龄为(40.9±1.2)岁,其中GDM孕妇为200例,非GDM孕妇为400例。本研究设定的可能影响孕妇发生PE的相关因素包括GDM、是否初产妇、人体质量指数(BMI)、文化程度、居住地及辅助生殖技术(ART)史,探讨这6种因素影响单胎妊娠高龄孕妇并发3种类型PE(PE、早发型PE及重度PE)的风险。采用t检验对年龄等进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各组受试者中并发3种类型PE所占比例进行分析。对于2组孕妇并发3种类型PE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高龄组和超高龄组中,GDM孕妇发生PE、早发型PE、重度PE所占比例均高于非GDM孕妇,其中高龄组GDM孕妇与非GDM孕妇并发PE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组GDM孕妇与非GDM孕妇并发早发型PE、重度PE所占比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M是导致高龄组孕妇发生PE(OR=2.232, 95%CI:1.080~4.613,P=0.030)的危险因素。GDM是导致超高龄组孕妇发生早发型PE(OR=3.456,95%CI:1.238~9.650,P=0.018)和重度PE(OR=2.236,95%CI:1.057~4.729,P=0.035)的危险因素。③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高龄组中,GDM孕妇发生PE风险是非GDM孕妇的1.934倍(OR=1.934,95%CI:1.029~4.115,P=0.047);BMI≥24 kg/m2是导致高龄组GDM孕妇发生PE(OR=2.931,95%CI:1.332~6.449, P=0.008),早发型PE(OR=2.977, 95%CI:1.105~8.019,P=0.031)和重度PE(OR=2.638,95%CI:1.093~6.365,P=0.031)的危险因素;居住地在乡村是导致其发生PE(OR=2.831,95%CI:1.042~7.686,P=0.041)和重度PE(OR=3.232,95%CI:1.088~9.603,P=0.035)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是高龄孕妇发生PE(OR=0.231,95%CI:0.071~0.749,P=0.015)和重度PE(OR=0.179,95%CI:0.048~0.673,P=0.011)的保护因素。在超高龄组中,GDM孕妇发生早发型PE、重度PE的风险,分别为非GDM孕妇的3.187倍(OR=3.187,95%CI:1.109~9.153,P=0.031)与2.3倍(OR=2.351,95%CI:1.043~5.302, P=0.039);BMI≥24 kg/m2是导致其发生PE(OR=2.654,95%CI:1.417~4.971,P=0.002)和重度PE(OR=3.418,95%CI:1.515~7.710,P=0.003)的危险因素;居住地在郊县是导致其发生PE(OR=2.374,95%CI:1.089~5.171,P=0.030)和重度PE(OR=5.303,95%CI:2.074~13.565,P<0.001)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是超高龄孕妇发生PE(OR=0.347,95%CI:0.135~0.892,P=0.028)和重度PE(OR=0.164,95%CI:0.047~0.574,P=0.005)的保护因素。结论GDM高龄孕妇的PE发病风险较非GDM高龄孕妇显著增高,GDM超高龄孕妇的早发型PE和重度PE发病风险较非GDM超高龄孕妇显著增加。BMI≥24 kg/m2、文化程度低、居住地在郊县和乡村,均是导致高龄及超高龄孕妇3种类型PE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先兆子痫 人体质量指数 Logistic模型 危险因素 单胎妊娠 孕妇